巴金散文选集读后感 巴金散文选集读后感200字

2023-03-03

本文目录一览: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散文读后感1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的“小牛犊”了。 时间就是和朱自清说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间老人是没有情面的,文中朱自清对时间的流逝有着另一番解释,被偷了,逃跑了。 他将时间的流逝也说成是“溜”,使读者看起来,时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 有时时间就是那么的不给你一点挽回的机会,他在你的每一个动作和思考中悄悄的走了。 不让你留下更多的痕迹。不让你拥有更多的犹豫的机会。 家长们老是告诫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确实,日子逃去如飞。这单单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是人们对青春不再的感慨! 文章倒数第二节的问句“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虽然作者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可是我能从这句华中知道“人不能白活一辈子”!

散文读后感2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等了四百多年 。

细腻的心情,深沉的联想,打动着一个个在这个社会沉浮的人,心灵得以有半刻的宁静。

命运冷酷的催残他的双腿,可是他身后有默默为他付出的母亲,几度他想不开,母亲便伤心。当他在那个地坛进行灵魂的洗涤时,母亲便在背后默默含泪。当回到老家,看见橡树时便想起那个操劳的母亲。母亲如繁星在史铁生黑暗的命运大幕下默默眨着眼睛,如春水般滋润干涸的心田。那是人间纯真的爱。

当命运继续折磨着他时,有人说他,是当代最喜欢笑的作家~

散文读后感3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都是正义派,可是决心是“不反抗主义者”,觉民觉慧确实新势力派,敢为正义与旧势力反抗。琴于觉民情投意合,可是却分别被父母许配给不同的人,但他俩不妥协,最后成功了。

但觉新却是个反例。他和梅表姐情投意合,可却因为双方母亲发生矛盾闹不愉快,所以双方被拆散了。多年以来,两人仍忘不了对方,每晚都伤心流泪,撕心裂肺的痛。最后梅表姐死了。

觉新懦弱到最后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这种男人太懦夫了,应该拉去打靶。明明心里知道对与错,却口口声声说要听从长辈尊重长辈的,去甘心做一条服众的令人唾弃的狗。但觉会就不同了,敢闯敢说,坚持正义,这种人活着才会有意义啊。

散文读后感4

《冰心散文》是一本结合了《寄小读者》中的贰拾九封通讯和一些散文组合而成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闲情》,在这之中我最喜欢这句话:“病的神慈,竟赐予我以最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在这句话中我觉得冰心奶奶并不像我将生病看待为上天对我的惩罚,她却觉得生病是一种享受!令我百思不得其想!可我又一想对啊,生病时什么都不用干,难道这不是一种享受吗?

在冰心散文中每一篇散文或信都满布着许多好词好句,妈妈看后总是对我说:“你看看人家写的满篇都是好词好句,再看看你,十句可以蹦出五六个好词好句就不错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暗想:我要好好学习,和冰心一样写出好的文章。

散文读后感5

把雨的声音写的很好因为雨是无色无味的用了比喻、拟人,发挥的淋漓尽致。赵丽宏把无生命的东西写的活灵活现,赋予了雨生命。

清脆、浊重、沉闷三个拟声词给人一种生临其境感觉,。

结构的严谨有序也值得学习。第①段:“雨声,彻夜在我的耳边响着……”总领全文;中间六个自然段都以“它们”开头,按照从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分别描写各种不同的雨声;最后一段,写“我”的感受,自然揭示文旨:“让我也成为雨的一部分,湿润自己的同时,也湿润了世界……”蕴涵隽永,给人美好的回味。

给我一种人与自然和为一体的感觉。

散文读后感6

朱自清的文章,一篇《绿》,一篇《荷塘月色》,还有一篇《背影》,那梅雨潭深邃的绿,婷婷玉立的荷花下脉脉的流水,父亲拿着桔子爬上月台时那蹒跚的背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梅雨潭的`绿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令人心旷神怡,是那么的惹人喜爱!难怪作者会生出想抱它的念头。

重读《绿》,再次体会到了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所吸引,所感动的情怀。朱自清看到了那醉人的绿,用漂亮的词句去赞美它,用华丽的比拟去装饰它。

绿是生命的颜色,也是花草树木的颜色,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珍惜身边这醉人的绿!

散文读后感7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冰心散文》。这本书的作者是冰心老人——谢婉莹。她生于1900年10月5日。她和我同桌同姓呢。

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往事、寄小读者、关于女人、冰心自传、随想杂感。我正在读第一章节:往事。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一只小鸟》和《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

《一只小鸟》讲的是,有一群小孩子很爱听一只鸟叫,听着听着便想抓住它,结果把它打死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爱护小动物,要保持生态平衡。

《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让我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贴,不要为一点小事而动手脚,大家都平安才开心。

这本书太好看了。

散文读后感8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散文读后感9

在无端的世界里,让奇怪的问不被嘲笑,让奇怪的时刻,成为透明的水果糖,甜而芬芳。像耳朵边吹过去的初秋那样。由于一切的没有解释,人可以自由了,找一处楼顶仰卧,伸了以手,就以为可以触摸到天空。不需要怀疑,只耽于幻想,肆意地酣享着,属于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狂妄,在指缝,在青春的田野上疯长。要问不可能被回答的问题,因青春从没有标准答案。也许青春问着问着便消失了。正如《窗前的青春》中的“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

散文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老舍先生在散文中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从腊八到二十三,从除夕到元旦再到新年的高潮元宵节,写出了古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像吃腊八粥,买年画,做新衣,逛庙会,看花灯,看烟火,这正像老舍先生说的:“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以前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而现在过年,是为了酬劳一年的辛苦,提倡大家应当快乐的过年。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更加进步。在保留古老传统的同时,应当注入全新的理念,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散文读后感11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

散文读后感12

读《席慕容散文集》,被她充满温情的文字所感染。上学的时候很喜欢席慕容的诗,一次路过书店看到席慕容的散文,就买了一本,没想到她的散文也那么有魅力。

来自真诚的声音。她在序中写道:“在写作的时候,我一无所求。在写作的时候,我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感觉牵引出来,只希望把生命中极为我所珍惜的这一部分,认真地整理好,也就是这样而已。”是啊,写作就是这样,只有真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染人。

散文读后感13

冰心是一位古今中外的作家,她真实的名字是谢婉莹,完成过许多部作品,最著名的是《冰心儿童文学》和《冰心散文》中的小桔灯。

小桔灯这篇文章很感人,那位小女孩,妈妈生病了,爸爸失踪了,完全是靠自己养活自己,当然,还有那位妈妈。从小女孩编桔子灯的那段描述看出小女孩非常独立,能够那么熟练的编好桔子灯。其实,每个孩子完全可以像小女孩那样独立的完成一些事情,但是因为有父母在,就会完全的依赖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既然父母可以完成,那就不用自己完成的一种想法,你仔细想想,如果有一天你的遭遇和小女孩一样,那你怎么养活自己。父母也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学会独立自主。

散文读后感14

温婉的意境,在她真挚的文字里,描摹成一幅画。而透过这层意境让你看到生命的真相。她写《成长的痕迹》写山百合那一段,当她在荒草的高山上看到盛开着的洁白的百合花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的痛苦,好像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像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散文读后感15

《冰心散文》是一本结合了《寄小读者》中的贰拾九封通讯和一些散文组合尔成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叫《闲情》,在这之中我最喜欢这句话:“病的神慈,竟赐予我以最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在这句话中我觉得冰心奶奶并不像我将生病看待为上天对我的惩罚,她却觉得生病是一种享受!令我百思不得其想!可我又一想对啊,生病时什么都不用干难道这不是一种享受吗?

在冰心散文中每一篇散文或信都满布着许多好词好句,妈妈看后总是对我说:“你看看人家写的满篇都是好词好句,再看看你,十句可以蹦出五六个就不错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暗想:我要好好学习,和冰心一样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巴金散文读后感

巴金散文读后感1

一个静静的夏夜,我打开灯,翻开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作品集中的《紫色蝴蝶》这一篇,我仔细阅读了起来,读完后,我的心情百般沉痛,多么可爱、美丽的蝴蝶,却在一只狭小的,没有空气的小盒子中死去了。但它好坚强,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在生命的最危急一刻,把自己的小宝宝产下,真是了不起啊!

与此同时,我也非常憎恨那个把它放进盒子的“刽子手”,是他剥夺了它的自由。 由蝴蝶的悲剧,让我想到有好多像它那样可爱的小生灵。我相信它们会说话,会痛,会笑,会哭,会惊讶……否则你怎会想到小鸟的鸣叫像歌曲如此优美动听,体会到小猫咪在你身边转悠,亲昵地擦着你的脚背,让你知道它的存在。是的,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者,你会发现它们的美,当然前提是它们是自由的。 一片落叶,一只飞舞的蝴蝶,一抹淡淡的斜阳,它们的洒脱,它们的快乐,在我眼中,都是一种自由的美。在我的内心深处,永远有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与不懈追求。一只金色的甲虫在窗玻璃上嗡嗡地呼救,有力拍打着翅膀,想要穿透玻璃飞出去,可不管它怎么努力,就是不能出去,我毫不犹豫地跑过去打开窗门,目送它冉冉飞向草丛深处。

其实,所有平凡的小生命,对世间的自由,都有一种执著的渴望和追逐。我们为了各种各样的自由,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有首诗这么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让我们都能珍惜那份自由,也愿所有对自由的向往,都有人关注。

巴金散文读后感2

这学期我读了许多的课外书,但是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巴全写了《巴金散文》了。那你们有幽默风趣也有伤心流泪。各种各样的情绪在每一章中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你前一章看着还在开怀大笑,但是到了后面一章你就会不禁潸然泪下。

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便是爷爷和他的朋友在一个小岛上度假的故事,他们发现了小岛上有有无截肢性软体动物,但是把巴金爷爷也很幽默他没有用十分专业的术语来和我们叙述这么一件事而是用了我们现在十分流行的中英文结合语言来和我们谈论这一事情他们发现之后第二天他们就立即行动一大早就起床在哪儿找物品,其它的都找到了,中午也没有找到一样东西,那便是酒。找到后他们就去抓动物了在捉的时候他们的收获颇丰,但是我十分佩服他们的是他们把一罐子酒交到了一个爱喝酒的朋友手中保管,那是要有多大的信任才可以做到的,要是我啊,肯定会交到一个不爱喝酒的人手里这样才不会担心酒不会被喝掉。

这不过是数篇中最有趣的一篇当你读到第二揖的时候里面有许多的伤感情绪,与第一片辑欢乐的情绪是截然相反的,读到第二辑的时候我被巴金的重情重义给感动了,只不过是几只鸡而已,我一般都是在看杀他们的时候于心不忍不去看,但是吃起来却是津津有味,一口一个一口一个吃得只剩骨头。而巴金确实。是看到了一口也没吃就在那吃其他的菜。

这本书你的文章风格迥异,读起来会让人有许多的感想。每读一遍,每一次的感想都会有不一样。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巴金散文读后感3

读巴金写的《我的梦》,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迎来“信念”的客人: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我看了一本书。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矛盾的心理,把“放弃”赶走在门外,我不幸的乡土哟,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在关上窗户,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奋斗,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在敲击

他心中竖立的信念,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打开窗户,名叫《巴金散文集》!我恨你,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恨他,不断的努力,文中开头两段。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却不能挽留住,勤奋的写文章。

有人说、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是因为要离开他,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说的十分透澈,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

还比如说!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坚持。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光明﹑爱﹑自由﹑幸福。

巴金写的《再见罢,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我不幸的乡土哟,又不得不爱你前几天;不得不爱他。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

巴金散文读后感4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

还比如说:读巴金写的《我的梦》,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在敲击他心中竖立的信念,在关上窗户,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打开窗户,迎来“信念”的客人,把“放弃”赶走在门外。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光明﹑爱﹑自由﹑幸福,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勤奋的写文章,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的努力、坚持、奋斗、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

巴金散文读后感5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他的散文集像初升的阳光沐浴着我,他成了我散文阅读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路标。

他的《朋友》和《秋夜》这两篇散文是我一直珍藏着的。我不仅为他的文笔深深叫好,还为他那颗懂得感恩的心深深敬仰。

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是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是呵,朋友,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实在的词!当你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朋友时,你还是富有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你的一个依赖,《朋友》这首歌也受到我的青睐。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在巴金的全部生涯中,朋友们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雨声,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这是巴金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的风景描写,那天正下着雨,巴金的描写使我置身处地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巴金一直把鲁迅先生当做自己的老师,一直崇敬着他。我想:巴金本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把别人当做自己的老师,看得出,他为自己的散文还感到不足,我也从这看出他的人格魅力和孜孜不倦、求上进的心态。

巴金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让我点燃朋友们的道路。是啊,奉献自己是一种美德,点亮别人是一种胸怀,巴金先生的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散文是一方面,人格是一方面。

巴金散文《海上生明月》读后感

被雨水浸润的天空,有些灰,沉郁,却很有质感.不时,有梧桐叶落,萧萧的模样,将所有的离情别绪悄然收藏,兜兜转转的弧线,画满迂回的温柔,噙满泣血的依恋,将天空缠绕上化不开的浓情,剪不断,理还乱.

《巴金散文集》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巴金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巴金散文集》读后感1

读巴金写的《我的梦》,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迎来“信念”的客人: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我看了一本书。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矛盾的心理,把“放弃”赶走在门外,我不幸的乡土哟,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在关上窗户,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奋斗,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在敲击

他心中竖立的信念,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打开窗户,名叫《巴金散文集》!我恨你,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恨他,不断的努力,文中开头两段。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却不能挽留住,勤奋的写文章。

有人说、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是因为要离开他,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说的十分透澈,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

还比如说!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坚持。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光明、爱、自由、幸福。

巴金写的《再见罢,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我不幸的乡土哟,又不得不爱你前几天;不得不爱他。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

《巴金散文集》读后感2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

还比如说:读巴金写的《我的梦》,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在敲击他心中竖立的信念,在关上窗户,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打开窗户,迎来“信念”的客人,把“放弃”赶走在门外。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光明、爱、自由、幸福,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勤奋的写文章,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的努力、坚持、奋斗、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1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2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对旧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在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部分人都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道德败坏、自私到了极点,特别是那些老反动们。他们自己道德败坏,却恬不知耻,压制年轻人,几十年轻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轻人,毒害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中毒日深。等到当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时,他们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变成了老反动,又反过来压制摧残自己的下一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这令人发指的悲剧。这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错,而是整个制度的错,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恶果。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们在那种社会中成长,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腐朽社会的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作用于他们的大脑,他们自然就形成了关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自己的行动。他们不知道是自己和亲人一起毁了自己的幸福,也不知道自己自己和亲人一起又埋葬了亲人的幸福。他们并不明白这一切,似乎也根本没有为此而感到过痛苦,因为那些封建伦理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了,人也许是因为有精神才存活于世的,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至于人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人的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没有来精神上的伤害严重,肉体上的痛苦是短暂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则是长久的、重复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人最终的毁灭。

几十代人、几百代人都那样平静地生活过去了,为什么到了近代,到了二十年代前半叶那几代人的时候,这种生活却以为继了呢?原因在于此前人们心目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没有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也没有人想要换一种活法看看怎么样。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也就想不到,而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坚船利炮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人们的视野。看到别人的幸福生活,想想自己的悲惨遭遇,年轻人再也沉不住气了,没有中封建社会毒的青年中中毒较浅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要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再也不相信封建的老一套了,他们开始反抗压迫,于是老的和少的之间,顽固的反动的和开拓创新的开始了战斗。这样鲜血就当红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毕竟顽固反动的是衰老的,当觉民们勇敢地抓住克安们的手时,克安们就无可奈何了。

青年终归是会走向胜利的,只要有勇气,又能拿出实际行动,幸福就会向我们飘来。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3

巴金的家我终于看了。在意料之中,从他给人的印象我就知道他写的书一定是温和的,强烈不到哪里去。果不其然,他的书只有悲凉,只有最初的反抗。它的悲哀正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正如先生的《狂人日记》,不过是温和了太多。

看了这些文章,我感觉自己真是很幸运了。我生在现代,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不会为了谁而甘做一个牺牲者,也许我真是觉慧一类人,老是站在潮头,其实这往往也是自找苦头,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人最可怕的不是做梦,而是梦醒了,却又找不到出路,觉氏三兄弟都是醒了的人。而最可悲的不是觉慧,因为他懂得反抗,也不是觉民,因为他也曾坚强,最可悲的人当然是觉新,明明醒了,却要骗自己还睡着。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一次次的妥协,没有反抗,灵魂连带肉体一同被封建礼教吞噬掉。那才是悲哀。如果我是他也许早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看着他们,我又要为自己庆幸了。自己何其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我是不是又在杞人忧天了呢?也许我们这代人真是为自己想的太多,生活才至于如此苦闷。如果我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想也不至于如此吧!连日的淫雨让我不由又想起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我有时真的只想要一张书桌,让我做做学文,也许真的就可以满足了。其实我又何尝未成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呢?譬如我选择法律作为我考研的方向,难道我就真是那么喜欢法律吗?我是一个非理性的人,法律也许并不是那么适合我吧!

学史或学文也许更适合我吧!其实我也不是完全赞成先生的观点,比如他摒弃一切旧文化就是我所不赞同的,古文也有好的,为什么要全盘否定呢?手边拿着古文观止,一边感叹古人的心胸,一边感叹20、30年代人思想的进步。也许我们现在正处在魏晋南北朝一个千年的轮回吧!又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厌了,也倦了,连现在的文学作品都那么平淡了,真可悲。

20xx年: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深刻呀,或许现在都没有那份深刻了。不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4

其实并不十分喜欢《家》这部小说。虽然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情节设置都十分出色,但我并不喜欢它对于思想内容的表现过于直白。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明显是那个时期三类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觉新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是对封建势力反对却不反抗的懦弱表现。觉慧则显得有些过于激进,觉民则摇摆不定、立场不明。

小说在很多方面映射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例如钱梅芬的死。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了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对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钰的死。小说中的人物要么引人同情,要么引人厌恶。鸣凤刚烈的性情和纯洁的爱情仿佛是有意地映射觉慧的寡情。

或许因为同样身为女子,鸣凤的爱情无法换来觉慧同等地对待让我由衷地愤慨。觉慧以事业、理想作为自己轻易摧毁一个美好女子生命与爱情的借口。我发自内心地唾弃这种行径。另一方面觉慧虽参与许多先进组织,如办报社等,或是坚持不坐轿子,但骨子里仍是由封建残余。他虽然赞美鸣凤的爱情,却不是以一个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爱情。

或许残缺的人性,也是那时代的悲哀吧!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5

我在20xx年2月第二遍赏析了中国文学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体会到了在旧社会封建思想影响之下那些青年人为了改变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当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辈又一辈的付出和拼搏得来的。

《家》主要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爷是旧势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响之下,这个家族奉行的是服从主义,一切逆来顺受。

觉新、觉民、觉慧进学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于觉新,对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向往,但行动上碍于高老太爷,所以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于觉民,他曾经一味的逃避,对生活充满了幻想,最终成功跨越出思维囹圄。只有觉慧,他去了上海,去争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过对高家以及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旧的势力几欲破灭,只有不断的争取才能换来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细腻,对人物刻画达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6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都是正义派,可是决心是“不反抗主义者”,觉民觉慧确实新势力派,敢为正义与旧势力反抗。琴于觉民情投意合,可是却分别被父母许配给不同的人,但他俩不妥协,最后成功了。

但觉新却是个反例。他和梅表姐情投意合,可却因为双方母亲发生矛盾闹不愉快,所以双方被拆散了。多年以来,两人仍忘不了对方,每晚都伤心流泪,撕心裂肺的痛。最后梅表姐死了。

觉新懦弱到最后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这种男人太懦夫了,应该拉去打靶。明明心里知道对与错,却口口声声说要听从长辈尊重长辈的,去甘心做一条服众的令人唾弃的狗。但觉会就不同了,敢闯敢说,坚持正义,这种人活着才会有意义啊。

巴金散文家读后感7

今天我读完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

《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家在觉慧、淑英都相继走了之后,他们的天地有土匪横行,他们的收入越来越少,而那些“长辈”还每天大把大把花钱请小旦、修小公馆,抽。又经历了种种变故,住在公馆里的人越来越少,终于,他们决定卖掉公馆,高家从此解散了。

这本书里高家又发生了许多变故,但最让我感到不值的是四妹淑贞的死。

淑贞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但她的胆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被她的妈妈骂胆小了的。她的母亲沈氏因为淑贞是一个女孩子,她自己经常跟丈夫吵架,就把气全部撒在淑贞身上,好像淑贞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的出气筒一样。淑贞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只有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时才会有片刻的安慰。觉民很早就说要帮淑贞想个办法,但来不及了,淑贞忍受不住,跳井而死!虽然这很不值,但还是有让我感到痛快的地方,那就是觉新反抗了!觉新终于忍受不住公馆里的人对他的欺侮,第一次说出了“不”字!高公馆就这样卖掉了,高家就这样散了。我觉得散了更好,没有心计,没有明争暗斗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巴金散文集的读书笔记(2)

巴金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巴金这类记事抒情散文在“照亮人心”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着重写敌机狂轰滥炸、人民受难冲的“民众精神”、“工作精神”、“牺牲精神”和“文化精神”,而且将自身内心的感受与这种民众的精神融合成一体。他在战火中编《文丛》半月刊,以控诉敌人暴行,鼓舞人民斗志。他说:

我们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毁的,我们有广大的肥沃的土地,到处都埋着种子。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土地和人民永远存在。

记叙抗战的惨重场景,讴歌抗战的精神风貌,这是民族危难之际巴金散文的可贵风骨,也是巴金人格和信念的闪光。研究巴金散文的风骨,如前所说,必须将他的散文创作和他的生活道路、人格气质联系起来一起考察。巴金临难而不苟且,处危而自信。他在1932年以“佩竿”的笔名发表的一首小诗中,就在沉沉的黑夜呼唤着“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吧”。这“红灯”在散文中也多次出现,给寒夜里的人“一点勇气”,为荆棘丛中的行人“指示应该走的路”。很显然,它是光明、理想、信仰、真理以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仁人志士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的描写,有时是“星”、“火”、“雷”,有时也可以是有生命的“飞蛾”、“龙”,甚至是一些为光明和信仰而战斗、而牺牲的友人们。写于1941年7月的《龙》,描写“我”和龙会见时的一段梦境。他们相互倾诉为“追寻丰富的、充实的生命”而痛苦,叙述为“做一些帮助同类的事情”而不倦地“往前面追求”。在漆黑的四周,龙“冲上天空”,“受着日晒、雨淋、风吹、雷打”,但“意志不会消灭”;而“我”表示:“就是火山、大海、猛兽在前面等我,我也要去!”巴金笔下的龙已人格化,巴金赋予它以勇士的形象、猛士的斗志和为人类光明的未来而甘愿自我牺牲的革命先驱的精神;文中的“我”是后来者,是“龙”的精神、意志的传人。“龙”与“我”融为一体,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先驱者融为一体,凝聚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高大形象。其中无疑地折射着巴金的人格、意志和精神,也寄托着巴金的感情、理想和信仰。正如左拉称赞都德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那样,巴金也是“把他自己的个性与他要描绘的人物和事物的个性熔铸在一起”,作家和作品“合而为一。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融化在作品里,而又在作品里获得了再生”。(左拉:《论小说·个性表现》)

“动人情态何须多”——

几乎所有优秀散文家的作品都重情、重情理并茂,而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巴金也不例外,但从风骨学的角度考察,巴金散文在写情理方面又有个性,即融真诚、纯朴、灼热于一炉。读巴金的文,就知巴金的人,知巴金的人,更懂巴金的文。巴金的散文往往以童心般的真诚和炭火般的情感去“感人心”,他“写得痛快、不追求“含蓄”,但他只要“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吐露”,“文思马上潮涌而来”。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渔父》),真是金石之言!试看现当代散文园地,“强”颜欢笑、“强”发愁绪为文者不乏其人,他们虽然苦苦寻找音韵铿锵、色彩浓烈、气象壮阔、语意缠绵的辞藻,有时一篇中也不乏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段落和细节。全篇最终给人留下的感觉却是故作姿态、空谷传响、虚无缥缈。问题的症结在于“强(qng)”和“伪”。散文第一要素是纯朴、灼热的真情,巴金散文在用情方面成功的基本要素恰恰就在于真挚和自然。

1932年巴金自剖说:“我的心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我的身体激动得发战。……我觉得我要是再不说一句话,我的身体也许就会被那心火烧成灰烬。”1941年又说:“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我常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却还想保持心境的和平。有时火种在我的腹内燃烧起来。我受不住熬煎。我预感到一个可怕的爆发。”巴金的这一气质在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真切、鲜明。试读他的《我的眼泪》、《我的心》、《我的呼号》、《我的梦》和《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等,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号,那一句句要母亲“把我这颗心收回去”的祈求,那一阵阵诅咒“文章没有用处”的自我谴责,矛盾而近于绝望,狂热而近乎歇斯底里,其真情由“我”而发,却远非一己私情。其核心是“哀民生之多艰”,“上下求索”而又报国无门。22岁时,巴金曾满怀年轻人的梦幻和壮志去国赴法,途中对故乡国土的养育之恩无限感激,对亲人友朋、秀水沃土无限爱恋,同时又因在同一片土地上亲人被旧礼教杀害、正义受到摧残、民主自由遭扼杀而无比的.痛苦。复杂感情的交织和煎熬,被离别的电光石火点燃,青年巴金的情感仿佛从心灵深处迸发了出来:

哟!雄伟的黄沙,神秘的扬子江哟!你们的伟大的历史在哪里去了?这样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能够离开你们!

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我又不得不爱你。(巴金:《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

这篇散文简短,感情却真挚、灼热,尤为动人的是写出了20世纪初爱国、爱民、有朝气、有抱负的一代先驱和青年人的共同情感,鲁迅、郭沫若如此,闻一多、郁达夫等等莫不如此。“五四”时期的思想先驱和新文化战士,虽然尔后的人生之路有别,但都有一颗为国捐躯而又报国无门的心,他们矛盾、苦闷、挣扎过;他们追求、探索、渴望过。巴金是“‘五四’的产儿”,受“五四”精神的感染,唯其如此,他的一些作品才特别激动人心,能引起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鸣。

由此,一个启人深思的问题是,散文中感情的真和深的关系如何?怎样才能使作品的感情既真挚又有深度?一个时期来,人们习惯于大谈散文必须写“自我”,抒发作者一己的“真情”,往往忽视了这种“真情”的典型性、普遍性和时代性。固然深度的前提必须是真挚,但真挚的不一定就是有深度的。对真挚的更高的审美要求就是深度。要达到真挚和深度的统一,还需要作家和时代、和人民共同着命运和脉搏,对社会、历史、人生有深邃的洞察力,以及艺术提炼和表现的才能。从这一层次观照,巴金的散文在真情和深度的统一方面,并不是篇篇珠矶,但毕竟不乏成功之作。巴金在这方面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对自己所写的内容从整体上饱含激情地加以提炼和开掘;二是用“点睛”之笔照亮和升华全篇。1937年3月到8月,巴金接连写了《死》、《梦》、《醉》、《生》等一组散文。《死》由回忆儿时幻觉中的“死”、成都军阀内战造成的“死”,到因传播无神论而被烧死在火柱上的布鲁诺的“死”、以及俄罗斯女革命家苏菲·包婷娜等的“死”结构成篇,看似互不关联,似乎颂扬“死”的安逸,实际上全篇颂扬了“为信仰而牺牲”,为他人的幸福而死、为更多人的“和平和欢乐”而死的“死的精神”!这样的“死”“同时也就是新生”,这时的“‘我’将渗透全宇宙……山、海、星、树都成了……人体的一部分”。通篇写“死”而无一处不写人生不朽的价值,情感真挚而有深度。《梦》,透过梦中的安宁和美好的动情的回忆,“诅咒”社会的黑暗;《醉》,透过字面揭示出:所谓“醉”,是指对“信仰”、对“希望”的“醉”,是指“将个人的感情消溶在大众的感情里,将个人的苦乐联系在群体的苦乐上”。《生》,从生物界科学的进化规律,写到阶级社会中“为多数人的生存”而“视死如归”的人生“才能长存在子孙后代的心里”,又从人的生存写到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认为这就是不可抗拒的“生存的法则”。巴金满怀激情地写道: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维持生存的权利是每个生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的。这正是顺着生之法则。(巴金:《生》)

紧接着作者顺理成章、无可辩驳、坚定不移地写道:“侵略则是违反了生的原则的。所以我们说抗战是今日的中华民族的神圣权利和义务,……每个人应该遵守生的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到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群体绵延不绝,能够继续到永久,则个人何尝不可以说是永生。”这是一篇对“生”的热情赞歌,更是一篇融形象、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声讨侵略战争的檄文,有作家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情真意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