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贫困户散文 帮扶贫困户的文章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扶贫,始终感动着我的心《散文》

作者/初夏

        扶贫,这个举世瞩目的一项宏伟的伟大工程,无时无刻不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相信有千千万万的人跟我一样,不得不用赞叹眼光的来目睹今日中国的这一伟大壮举。

      在八十年代, 曾经我也和邻居们在山庄大槐树下一起凉快时闲谈过,国家啥时能帮我们走出大山,住上楼房,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说过这话以后,大家笑笑,都又马上否认,谁会帮咱,这不过是幻想,天方夜谭罢了。

        星转斗移,国家政策好,收入提高了,我和居民组其它户一样,经过努力,国家给补助一部分移民搬迁资金,幻想变成了现实,总算在山外边买了房,生活条件从此发生了变化。

      可我组还有两家,老张和老李,我们习惯这样称呼他们,老李叫李玉俊,老张叫张德理,两个家庭长期有病人,李玉俊儿子还是个听力残疾,别说走出大山了,日常生活维持都是问题,哪还有能力在山外买房呀,以前我时常在想,他们要走出大山,到山外买房,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希望恐怕是微乎其微,作为邻居,只有同情,别无他法。

        到了二零一五年底,二零一六年初,居民组长突然通知全组人回老家开会,一个不能缺,说是有重大事情商量,我居民组一家一人总算到齐,乡村干部也都有人参加,村主任传达了会议精神,原来是评定贫困户和扶贫搬迁户。

        评定出贫困户以后,在他们中间再评定搬迁户,我第一个发言:〃根据宣布的条件,搬迁户非老李和老张家莫属,就剩他们两户没搬出大山了,国家要不帮他们,就凭他们现在家庭条件,我看他们就就很难搬迁出去了。〃

      〃对,我们都同意指标给他们两户,谁也没他们困难。〃有人也这样说。

        大伙异口同声,表示赞同,后来他们两户,在村群众代表会上也顺利通过,最终老李和老张被确定为扶贫搬迁户,再后来老李房子报到了镇扶贫搬迁小区,老张报到了城里扶贫搬迁小区。

        我不是贫困户,心想扶贫跟我家没有关系,可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我越来越体会到我也在享受扶贫带来的成果。    老家的人虽然都搬迁走了,可老家的土地,林坡,还需要耕种和经营,以前,十几公里的沙石路,行走艰难,是扶贫项目,给我老家铺了水泥路,又重新架起了高压线路,如今我们回老家生产,经营其它,非常便利,像类似的事还有许多。 

        到了二零一七年十月份,邻居老李和老张家两家前后相差十几天时间,都乔迁新居,邻居都去祝贺,老张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想不到,这一生还会遇到这样的好事,我能跟大伙一样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真是想不到呀?〃

        老李当过兵,说话有些水平,在乔迁新居的当天,给邻居们都倒上酒,他给大家一同端起酒杯说:〃邻居们,我今天说几句心里话,以前我穷,我看谁都不顺眼,谁要是招惹了我,我就要占个高低,乡,村,组干部在我眼里,总感觉他们是应付的,走过场,不办实事,有时感觉是有意跟我过意不去,自打我被确定为贫困户,这一年来,我算看透了,以前都是是我错了,一年来我花了国家多少资金?现在又给我分这么大的房子,我花的钱,我这房,所有这些都是纳税人钱,与你们也都有份,我心里感到惭愧呀,我心里同样感谢大家呀,来咱们先干了这一杯。〃

        我看见老李眼里湿润了,看他的内心有着万千感概要在今天表达出来,他给大家都又一一倒满酒,接着说:〃政府如果不帮我,恐怕我这一生难得下山了,我是体会到了,干部,大家都在帮我,领导干部在我的眼中形象变了,我要感谢共产党,我也要变了,再不能像以前的样子,我说这话都是发自内心的,好,咱们喝了这一杯,就开始吃饺子了〃

        老李说着,眼眶泪水早已溢出,他边说边擦眼泪,笑着说他这是激动的,大家都也都为此而感动。

        的确,老李真的是变了,他不再怨言满腹,这一年他家也变化不小,残疾儿子给安排有公益性岗位,在小区当保洁工,听说残联给配了个助听器价值都两万多,老伴办了慢性病证书,看病吃药几乎不掏钱,村里引导他贷款五万元,入股村办企业,年底分红五千多元,小儿子乡里统一组织外出务工,每月四千多元,现在又分了房子,你说他能不激动吗?

        记得上次去跟张德理祝贺乔迁时,张德理说:〃当初孩子要上高中了,我的房子报到了城里,我现在感觉自己像做梦一样,完全变了样了。〃

        是呀,就是一般家庭,想到城里买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张这样说,都是真实的感受,若不是扶贫,他哪会从山里一跃到了城里。 

        几个月前,帮扶人帮他到蔬菜市场申请了一个摊位,靠摆地摊贩卖蔬菜,由刚开始一个月净挣一千五百多,到现在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元,光各项补贴算下来,一年都一万多,妻子的糖尿病被诊断确定为慢性病,并发了慢性病本,也能正常就医,按时服药,经过治疗,也能招呼他家的摊位了。

        老张说,他家每天都跟过年一样,是呀〃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家已不再是考虑〃不愁吃,不愁穿。〃的那个问题了,他现在再也不是满脸愁容,而是精神焕发,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老张一家昔日困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扶贫,就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扶贫项目一个个落地,竣工,投入使用,人们充分地得到了享受,带来了便利,都是实实在在的,每项工程,就好似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那里,我的家乡变了,变的越来越美丽,有的想去城里买房的人,如今不去了,舍不下家乡的美。

        如今人也在变,整体素养也在提高,社会风气正一步步向好的方向转变,打架斗殴,赌博,偷窃,伤风败俗的陋习,几乎消失殆尽,人们的安全系数也在逐步地提高。

      扶贫,一个也不能少,如今谁家有了困难,干部就会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人们现在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享受,同样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扶贫,政府提倡新的风尚也蔚然兴起,互助互爱精神成为一种时尚,人们不再安于现状,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

        今天,我想世界上没有那个政党会向共产党一样,正在干着令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的,了不起的大事,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脱贫奔小康,一个都不让拉下,感动着亿万人的心,我也一样,心灵呀,一次次地被感动,又一次次地被震撼。

        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我们的前方始终充满着阳光。我也要尽自己所能,多为国家扶贫工程增砖添瓦,我今天去参加扶贫公益活动——关爱贫困家庭,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献爱心,我也要去捐款,去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

        我向活动现场走去,忽然身后传来清晰,雄壮,悠扬的歌声……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刚扬……勤恳建设锦绣河山,誓把祖国变天堂……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只见一队人,打着红旗,戴红帽,穿着红上衣,从我身边走过,旗上写着〃共产党员先锋队〃

        我加快了步伐,看着人头攒动的活动现场和刚走过的〃党员先锋队〃我的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它感召着我,我又一次心潮彭拜,感概万千,心也犹如大海一样宽广和明亮。

扶贫的散文

"精准扶贫"触动了我的心绪(散文)

——笑傲南疆

周末,岷江边,繁花似锦、绿意成行;阳光下,清风里,在离我四十多米处有一个颀长的身影,背对着我坐着,一直注视着高楼林立的方舟新城,若有所思。

不一会,水泥梯步上已经坐了好几个人。他突然转身向我走来,脚步飞快又坚定有力。哦,原来是他农业局——年轻干部。

看见他的到来,大家仿佛知道我与他认识,便纷纷让出空位。话匣子打开聊起了——精准扶贫,讲到当前工作情况和见闻时,我说起了写作任务,他突然问我必须完成吗?我说尽力而为吧!其他人也随机和道:精准扶贫不就是落实两户农村贫困户,给他们送点钱物而也嘛。他摇头,"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句话在我耳边响起。此刻我与他相视而笑。

不等我开口,他目光炯炯,我仿佛看见他眼睛里的光亮。他情不自禁地向我描述着精准扶贫的那些事,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2015年7月22日是公平乡逢集的日子,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扶贫对象看见xx县农业局精准扶贫队的党员干部将扶贫物资送到,人人格外兴奋,个个热泪盈眶,这次他去公平乡,如同这七月的天气,热情似火,有一种期盼在飞扬。

2015年7月29日xx村4组特贫户吴君才致电乡畜牧兽医站求助,畜牧兽医站立即派包片兽医前去诊治,原来他领养的3只羔羊生病了,其临床表现为3只羔羊体温均为41。2°C左右,精神萎靡不振、不食、两眼充血流泪、呼吸急迫、情况十分危急,临床兽医立即采取西药治疗,两天后,病情无好转。7月31日下午4时,畜牧兽医站立刻向县局分管领导分别作了专项汇报。紧张的氛围,如同这七月的天气,火急火燎,有一种渴望在等待。

八月的色彩是用金子铸就的,明亮而珍贵。8月1日上午县局领导与乡畜牧兽医站人员一起放弃周末休息日,冒着高温酷暑到吴君才家中进行诊治,经县局领导、专家认真分析、细致诊断,确诊为羔羊胸膜炎,并确定采取中西药治疗方案。

八月的色彩是用阳光酿造的,芬芳而灿烂。8月3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透出来,照亮去帮扶对象的'山乡小路。这是他再次随县局领导与畜牧兽医站人员一同到吴君才家中对3只羔羊病情情况进行回访,其体温均为39°C、呼吸正常、食欲增加,局上专家详细地向吴君才说明了饲养标准和护理要求,并指导该户早日脱贫,吴君才听的仔细,反复地道那句,"领导们真好,为了我脱贫致富真是关心到家了"。经过畜牧兽医站的精细治疗,3只羔羊现已全愈,长势良好。

这时,岷江上渔船驶过,荡涤层层涟漪,随着太阳的光辉辐射开来,波光粼粼。光晕渐渐扩散至大片的水面,然后又悄无声息地复于平静。精准扶贫,像这河面一样触动了我的心绪。

他微笑着说:精准扶贫需要相互学习、共同理解。县局从物资、服务、队伍的给予了我们精准扶贫三大保障。截止目前,不仅发放仔猪x头、羊仔x只、鸡苗x只、饲料44包等价值共计x万余元的帮扶物资,还安排养殖技术专家为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4场,参加培训人员达1x余人次,发放养殖技术手册2x份;同时消毒圈舍达1500m2,免费提供疫病治疗x余次,确保畜禽成活率达x%以上;安排农技专家为贫困户提供茉莉花、茶叶等特色产业种植技术服务x余次;安排了1x名技术骨干深入全县各乡镇为贫困户种、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落实党员干部1x人结对帮扶x个乡镇x个村1x户,下派1名"第一书记"到联系村开展工作……

不知不觉,时间已近傍晚,天边已经被渲染成一片鲜红,像孩子红扑扑的脸庞。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我,精准扶贫不正是孕育孩子般的一项事业吗?只是一味地给予——"输血",而不提高帮扶对象的自身能力——"造血",丫丫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如何懂得自立自强,如何成长增收?只有精准扶贫,我们才能面对那渴望的目光。

夏夜的天空是闪耀的。这时,水泥梯步上散步纳凉的人又多了起来。我真想迎着这夏夜的璀璨一直走下去……

二0一五年九月八日写于玉津

散文 | 行走牌坊村 ——驻村扶贫笔记

文/庞良君

初秋时节,江南天高云淡,田园泥土芬芳。从牌坊村村部出发,往江边行,约莫20分钟左右,便抵达了牌坊3组叶夏湾。

我问陪同前往的村干部,叶夏湾是否主要为叶姓和夏姓人家,村干部肯定说,就是叶姓和夏姓,并说这湾子在牌坊算一个大湾子,约有300余村民。说起来,牌坊村在华容镇又算个大村,竟有26个村民小组、29个自然湾。其湾大多又比较分散,好在通过这么多年帮扶,湾与湾之间都有水泥路相通。各湾湾名也很好识别,就像叶夏湾一样,基本以姓氏而命名,如陈徐湾、徐东湾、彭夏湾、刘金湾、刘家咀、刘老屋、吴小湾、吴大湾、前赵湾、后赵湾、葛家咀、秦老屋、鄢家湾、滑家湾、熊家咀、魏家咀、秦时汊、金四合、陶家塝、龚家铺湾等等。此外,还有个夏道士湾,字面上看,这里应该出了个姓夏的道士;还有个刘备寺湾,据说三国时刘备来过这里,当地人就在这里修了个寺庙,寺庙周边就逐步形成了现在这个“刘备寺湾”;也有个湾子的名称与姓氏没有什么关联,叫“光土屋湾”,也就是说这个湾子过去全部是“土屋”。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刘牌坊。我在到牌坊驻村的这一段,有些朋友陆陆续续来牌坊,来前都请我给他们发个定位,让他们驾车好导航。我在村部发定位时,结果都显示出刘牌坊来。于是,各路朋友在到了牌坊后,他们又对牌坊之名产生了浓浓兴致。寒暄之中,我得又跟他们讲起刘牌坊的来龙去脉。

牌坊村早些年确实有个古牌坊,因其建筑气势非凡,曾被冠之以“湖北第一坊”。这牌坊村里,有个湾子村民主要是刘、秦两大姓。相传在清道光年间,这湾子仅仅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一刘员外,富甲一方,但此人仗义疏财,深受周边邻里赞誉。刘员外生有二子,其长子也已娶妻生子;其次子叫刘士智,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仪表堂堂,可惜得了重病,尽管四处求医却不见好转。正当刘家束手无策之时,一风水先生却自称能治愈刘家二公子的病。这风水先生说:“你家二公子若能与一位才貌出众的姑娘完婚冲喜,顽疾即可治愈。”听这么一说,刘家当即托人为二公子去张罗亲事。不久,一媒人介绍说,距离此村落不远处有一医术高明的夏医生,医德高尚,家有好女,不仅美若天仙,而且也通晓医术,堪称才貌出众。如此这般,媒人在征得刘、夏两家认可的情况下,便择吉日让两位青年见上一面。相亲那天,刘家二公子精神气色俱佳,夏女子也兴致极高,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不久,刘家即向夏家下了聘礼,期待择佳期完婚。可是,吉日还未到来,这刘家二公子突然病情加重,随后英年早逝。夏家姑娘得知噩耗后,一时悲痛欲绝。原以为,这夏家女子就此算了,没想到,她却毅然决定要到刘家去服侍刘家二老,并发誓不再嫁人。后来,她果真在刘家视其二老为生身父母,不离不弃为刘家二公子尽孝。在其后几年,因仰慕夏家女子美貌和人品,上夏家提亲人士仍然不乏其人。而夏家父母依女儿意愿均表示了婉拒。刘家二老也曾多次劝说夏女子,说她与二公子毕竟还没有拜堂成亲,若有合适郎君还是嫁出去好,免得苦守刘家误了青春。然夏女子还是不离不弃,依旧在刘家孝敬老人,操持家务。

正是夏女子的善良贤淑,守身如玉,感动了十里八乡而声名远扬。刘、夏两家均以此为荣,便商议共同出资为其立一牌坊。有人将此事禀告朝廷,当朝皇帝听了事情原委后顿龙颜大悦,当即下一诏书,即同意由刘、夏两家出资,由朝廷负责从江西运送上好的青石为夏女子立下一个“贞洁牌坊”,并下令地方官府选派能工巧匠为其具体施工建设,牌坊的地址钦定在夏女子守节尽孝的村庄里。这村庄就是今日牌坊村的“牌坊湾”,也就是“刘牌坊”。我在这里驻村,有幸看到村民于1966年拍摄当年朝廷为其立下牌坊的一幅老照片,正面上方牌匾上题有隶书体“节孝坊”三个大字,落款是清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整个牌坊约有三层楼高,外形像阁楼,所用建筑材料基本上用的是大青石,雕龙刻凤,中间刻有一排大字“武昌县儒童刘士智之妻夏氏”和“三仙”的浮雕,两边则是“八仙”的浮雕,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令人拍案惊奇。可惜,在“十年文革”中,将这个牌坊毁于一旦,有收藏爱好者后来只收藏了其中一部分石块。这“牌坊”,也就成了今日牌坊人抹不去的“乡愁”。

岁月一页一页悄然翻过。如今,建筑的牌坊,已经烟消云散;而地名文化的牌坊,却永远立在人们的脑海里。

今日牌坊村,三面环水,北抵长江大堤,南邻316国道,东西走向各有七咀湖、彭北湖、后小湖等三湖相接。

初来牌坊村,我曾试图寻觅古牌坊的踪影,期望能看到它当年珍贵的容颜。而这一切,已经不复归来。在牌坊村行走,我感到了岁月的沧桑巨变,也感到了贫困的村庄阵痛。穿过一片片田野,我听到了一只只飞鸟清丽的吟唱,闻到了一棵棵树木与花草散发的清香,也看到了一条条沟渠的干涸、一块块田地茅草丛生的荒芜,还有,村庄里一个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的寂寞,路边一根根随风摇摆的狗尾巴草·········眼前的牌坊村,和传说中的牌坊村,在我的脑海里交替呈现。

在刘金湾,我看到通往湾子深处的一条柏油路两侧,绿树浓荫;进入湾中,林木枝头百鸟和鸣,樟树桂花树清香扑鼻,枣树橘树密密挂果;农户房舍洗心革面,墙上美工绘画表现人间大美动之以情,门前鸡鸭嘎嘎咯哒相欢,塘堰水波荡漾,有野鸟纷至沓来。而在陈徐湾等部分湾子,我看到诸多房屋关门闭户,子女多外出务工,听不到学童吟诵,看不到书郎过往,只偶尔看到有三三两两高龄老人在房前屋后打发寂寥的余生。在熊家咀,我与村支书一块去造访贫困户,踱步湾子院落前后,虽可看到柿子树橘子树满树红果,一棵棵老树默默相伴家园,但一走进贫困户秦自湖家,看到他们夫妇俩拿着医院诊断结果,听到他们对自己病情的无奈倾诉,心空里就如灌了铅一样沉重。他们昔年勤奋劳作,自力更生营造家业,没想到老来重病缠身,尽管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慷概帮扶充满了感恩,但他们对疾病的猛烈袭击猝不及防,内心充满了焦急。

江月不知人心愁。在牌坊村,像秦自湖这样昔日的硬汉子如今遇到重疾这只拦路虎,还有许多、许多。走走看看,我看在眼里,也忧在心间。

话题再回到叶夏湾,也就是牌坊3组。

到这个湾子来走走,似乎感到还有些轻松。

湾子较大,邻里房屋间通道却密密相连,有的房屋所处地基或高或矮,但总体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大多栽有柿子树、橘子树、枣树、柚子树、桂花树等,既可采摘,又是一种景观。有的家庭院落空间布局雅致,功能多样,果蔬树与主人杂然相处,充满了暖色情调;有的老屋,青砖黑瓦,成了百年旧居,却在流年光影里,被健在的近百岁老人打发得风调雨顺;有的,却因种种缘故,或因病致贫,或因缺劳力致贫,或因其它缘由致贫,家庭萧条冷落,甚至门可罗雀。

询问了几家贫困户房屋,却都遇到门上一把锁。有的邻居说,去外面打工去了。有的说,有一个叫夏元华的贫困户,没走远,在湾头自家菜园子里劳动去了。我说,别喊人家了,让人家做自己的事吧。

反正,我今天有雅兴,要到前面菜园子去走走看看。

这叶夏湾,确实颇有些生活气息。走近湾子口,抬头一看,尽是一块块美美的菜园子。有一妇道人家,在自家门前趁着秋高气爽穿针引线套初冬的被褥,其门前就有自来水,有柿子树和几棵老树,菜园子也在自家门前,日子过得似乎怡然自乐。这一年,说的也怪,一夏、一秋,几乎没有下一场像模像样的雨水,只下了一两次蒙蒙细雨,罕见的旱情把这些本没有多少收成的农户弄得更加困惑,他们说,农业是靠天的,天不下雨,没有雨水,种田种地就发愁,往年同期油菜籽早撒下去了,今年就没有办法,油菜籽拉回来,还放在家里睡大觉!

就这样,与几个种菜的农户聊了聊。他们说,种这菜园子,今年也下了本钱,把家里自来水用管子都接到菜园子里来了,不这样,菜园子也种不出菜了。就这样穿过一块块菜园子,果不其然,就看到了要见的贫困户夏元华。他正在忙碌着,听见人家介绍我来看他,连忙把自己的活停了下来。

菜园子旁边是一大片竹林。老夏的菜园子地形有些特别,在一个山洼子里,周边有小树林,比较隐蔽,他种的菜,打理得格外清爽,有红菜苔、红萝卜、花菜、韭菜,还有红辣椒,等等,品种较多,令人目不暇接。站在这菜园子里,我看到了他的乐观和自信。老夏跟我说,尽管田地都流转了,但政府帮助办了低保,吃穿不愁,再不把这菜园子盘好,就愧对于人了。

从老夏的菜园子回到湾子里,老夏特地带我到他家院子里小坐了一会。环视小小院落,我看到几棵橘子树与几盆花卉红红绿绿,相映成趣,地面铺垫的是人家报废的有纹路的塑料盖,走路能防滑,有一侧墙面还镶嵌了早年废旧的瓷罐子,颇有一些艺术感。

看来,这个贫困户老夏,在叶夏湾是一个有板有眼的乐观派。

扶贫记散文

最近看了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马向阳下乡记》,我为市商业局马向阳科长下派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取得优异成绩而点赞,也为央视能紧跟精准扶贫形势、制作优秀题材的文艺作品及时播放而叫好。同时,也勾起了我十几年前被派驻村扶贫一年历历往事的美好回忆……

那是2002年4月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的季节,我当时刚从县里调到市教育学院工作不久。市委号召所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都要组织农村工作队搞对口帮扶,脱产一年,按计划我院要抽出12名工作队员,组成4个工作队,由4名科级干部当队长,一名副处级干部当总队长,单位一把手专抓。此项工作已开展一年,所帮扶的是距驻市100多里的山区泌阳县春水镇,这次是比它更远更穷的象河乡的象河、何庄、陈平和槐树李村,主要任务是围绕两大文明建设帮扶这些贫困村发展经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宣传党的农村政策、解决村班子软懒散等热点难点问题。第一年的帮扶工作挨了市委组织部的批评,总队长是个部队转业多年的副团职院工会副主席邓德龙同志,团结没搞好,没拢着人,任务更没完成。鉴于任务艰巨,院党委研究决定:派我当总队长,认为我熟悉基层工作,有领导经验,我所分管的总务后勤基建、学生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由其他领导分摊管;工作队员自报加党委挑选,由邓协助我,他单独包槐树李村(因该村几年前都是派他驻该村,是学院历史上的扶贫点),要求帮扶工作打翻身仗,单位大力支持,年底争取评上先进。

接到任务后我感到责任重大,既然领导那么信任自己,就一定竭尽全力干好,干出个样子来。可是,怎样带好队伍,完成帮扶任务?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我首先从搞调查研究入手,理思路,定措施,真扶贫,扶真贫,和队员及帮扶村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带着真感情来帮扶,少说多干,甩开膀子大干。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之所以上年度工作没干好,究其原因是应付工作没真心干。和群众离心离德,领导没理清思路,畏难情绪大,队长没率先垂范,队员怕艰苦,光领补助不愿意下乡,相互埋怨不团结,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现在,从我做起,当好“领头雁”,过好了“五关”,扑下身子真心实意领着大家一起干。一是“思想关”。既来之,则安之。既要“身入”农村,又要“心入”乡下,不要再整天考虑单位的工作和家庭琐事,去掉应付帮扶工作的思想,心里想着当地群众,感情上愿意和农民群众交朋友。二是“生活关”。在城市里养尊处优惯了,现在独立开伙起灶,自做自吃,不扰民,睡农家屋,走泥巴路,入乡随俗,确实猛一下子很难适应。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和几位队长带头睡硬板床,吃自做的饭,不怕风吹日晒,走村串户,不怕脏累,队员们有男有女,也都跟着学,克服在乡下每月生活22天的种种困难,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三是“学习关”。过去在学校各有教学和本职工作任务,现在放下手中原来的工作,来到陌生的环境学做农村工作,的确这是一项新任务,党在农村的各种政策法规要懂,帮扶工作政策要求要懂,如何和农民打交道交朋友要懂。所以,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工作是当务之急,采取的办法是开会讲,书本看,以老带新,一帮一,向群众学,记学习笔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边干边学,杜绝说外行话,避免群众笑话。四是“工作关”。每天想什么事情、干什么工作都有计划、有打算、有措施、有落实、有进展,想方设法多办实事好事,以当地群众的拥护和夸赞为检验标准,真实地记好工作日志,既便于领导检查,也方便自己总结,感到群众工作有干头,有兴趣。比如,今天走访了几个群众,他们都反映了什么问题,帮助解答或解决了什么问题;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搞帮扶,跑什么项目,自己有哪些思考和收获,等等。五是“纪律关”。模范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和群众纪律。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帮扶工作的话不说,不利于群众积极向上的话不说;工作不偷懒耍滑,不弄虚作假,不无故旷工;严于律己,生活不搞特殊化,不要群众的土特产,不让群众对我们有意见。

坚持做到“五过关”的结果,一年后我们个个队员都有很大的收获,战果辉煌,其中有四件事让我至今特别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到全市各县区介绍帮扶经验。我和队长徐峥及两个年轻队员张翼、焦军豪所帮扶的何庄村最争光,最荣耀,由于帮扶成绩突出,队长徐峥代表驻泌阳县的117个工作队,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全市当年帮扶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介绍经验,并在十县区参加十人团巡回演讲报告十天(本来市委组织部是让我去介绍经验,临时我推荐了徐代替了我),市电视台作了专题采访。短短的`8个月工作为什么值得介绍经验?主要是跑项目发展农村经济、“三下乡”送温暖:我利用和县领导熟的关系,为该村小学争取到20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并协调我院投资帮助建设了8班两层教学楼;当秋季刚开学出现教室坍塌时,我带领队员首先冲到现场和村里的干部紧急采取措施,避免了生命财产损失,个人带头捐款500元,让学院帮助1万元,多方筹资共3万元修缮好危房,消除了安全隐患;利用一切人际关系,协调县电业局30万元资金,为山区两个自然村200多户群众办电,从此结束了自古以来没电的历史,为该村老百姓送去了光明;帮一家6口多年要饭的神经病特困户种上了撂荒多年的8亩小麦,扶贫扶志,甩掉要饭的帽子,并建立了村组党员干部“一帮一”的结对帮扶的制度全县推广;协调学院为该村8个贫困户的孩子在我院上大专免费二年;为该村理清了发展思路,请市里有关专家作出了村庄改造、道路修建、荒山绿化开发、畜牧业发展、矿石开发等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种麦前请市农技人员给农民送科技,协调优良品种;健全了村两委班子和有关村规民约等等。时间虽短,成绩斐然,为表示感谢,该村干部带领群众代表,往返300多里到市帮扶办和教育学院,抬着山里自产花生、红枣、柿子等土特产,敲锣打鼓送喜报,要为以我为首的驻村帮扶队员庆功,那场面真感动人,这也充分说明,谁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老百姓不会忘记谁,还会为谁评功摆好,真心拥护!

第二件事:扎扎实实搞“三下乡“活动。我不但是我院工作总队长,还被泌阳县委任命为驻象河乡的总队长,还要负责管理市监狱派驻象河乡的另外两个村帮扶工作队。对此,全乡人民都寄予厚望。怎样结合单位和个人的实际,开展扶贫帮困呢?我看搞”三下乡”活动山区农民很欢迎,也属于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事实事,也是我们的帮扶任务内容。我们也能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做得到,就看你愿意干不干。经过调研,我征求乡村主要领导意见。首先,请市实验二小老师给全乡300多名小学教师上优质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人才,教师为本。7月份利用暑假,我亲自登门找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说情,她当即表态派一位副校长带队,挑选两名教语文、算术的优秀教师,自带投影仪,如约给全乡教师上了两堂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优质课,使山里的教师们大开眼界,连连叫好,还期待多请老师搞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夏、秋两次聘请市高级农艺师、畜牧师分别为全乡6个帮扶村干部党员群众科技示范户巡回讲述小麦栽培管理和生猪黄牛科学养殖知识,群众非常乐意听,仔细问,回家就实践。其三,免费为帮扶村放6场露天电影。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为了配合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协调学院和市监狱领导同意免费为山区群众放映喜闻乐见的电影,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特别是青少年和留守儿童,非常喜欢看。

第三件事:邀请市县文化、林业部门为千年古树申请名木保护。在深山区陈平村,帮扶队员们听群众讲:村北山涧沟壑边生长着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冠如华盖,枝虬叶茂,巍巍峨峨,郁郁葱葱,树干有三人合抱,谁也不知它有多大的树龄,当地群众视为“神树”,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会有附近三里五村的善男信女,前来烧纸焚香,顶礼膜拜。为此,他们探个究竟,认为是一棵少见的古树,应该保护起来,破除封建迷信,就邀情我和其他队员前去观望查实。由于老百姓没有保护古树的知识,所以也没人在意,更没人往上反映过。我们和乡主要领导一沟通,觉得这棵银杏树应该保护,在我们队员的建议下,就多次邀请市县文化、林业部门专家来鉴定,结果是桐柏山区少有的千年古树,随即登记入市县古木名树之册,并补充编入泌阳县志,安排专人看管保护,也算是我们为当地文物保护做出了一点微薄贡献吧!

最后一件是我们农忙参加劳动,帮困难户干活。收麦时,我带领4名队员,亲自为何庄的困难户用镰刀割麦,用架子车拉麦。在打麦场上,我帮老乡用牛拉石磙碾麦、起场、扬场,一招一式都给年轻的队员做榜样。秋收时,同样帮助困难户收红薯、掰玉米,真干实干,不做样子,不摆架子。现在每每翻起影集里当时队员给我拍照的劳动场景,我都会很自豪、很留恋,浮想联翩。因为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些农活我都熟练地干过,在农忙时帮助困难户,不但人家感谢,而且老百姓感觉到你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不高高在上,没官僚作风,以后有空愿意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会把你当朋友,特别是村组干部,你所依靠的是他们,你的生活、工作、思想作风他们看得更清,你摆臭架子人家会不理你,更不待见你,所以,做农村工作一定要和农民真心交朋友,不把自己当高贵者,只当卑贱者,扑下身子真干,掏心窝子干出实事好事来,不耍嘴皮子,不做表面文章,他们才把你当朋友,乐意配合你工作,主动为你排忧解难,愿意干出成绩来,这也算是我的点滴人生感悟吧!

其实,每干成一件事都是很不容易的,都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常言说:“事在人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驻村帮扶一年,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队员们共同努力、当地干部群众和学院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我只不过在“出主意、用好人、做表率、真实干”等方面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出了一点儿绵薄之力,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可是,到驻村帮扶一年结束的时候,组织上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当年我被市委评为优秀县处级领导,在泌阳县仅有四人,光省级单位派驻的就选两人,而这是在我单位全年分管的工作都没丢且干得很出色的情况下获得的,也是我不愿意去巡回介绍帮扶经验的主要原因,因为按要求队员要脱离本职工作,每月必须住村22天,我仅有10天。其它队员有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单位也被评为驻村帮扶10个先进单位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实力不强挨过批评的大专院校,社会帮扶工作能打翻身仗受到表彰已经很满足了,我个人更是如此!正因为帮扶成绩突出,后来市委组织部领导研究,专门又抽调我到市帮扶办工作三年,协助负责全市百十个市直单位和部门的定点帮扶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靠苦干实干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最终给解决了正处级待遇,受到组织的厚爱,我感到非常欣慰。就因为干驻村帮扶工作,我连续四年年终被评为优秀,是我市领导干部中少有的现象,也是我人生最辉煌最舒心最巅峰时期。这正是:

驻村帮扶整一年,象河大地走泥丸。贫困山区农民苦,二00二还要饭;虽是个别很少找,精准扶贫理当然。回顾往昔成绩多,每每忆及笑开颜。扶贫攻坚任务重,国人戮力莫为难。小康建成靠老乡,真心帮扶是关键。内外合力摘贫帽,民族复兴待眼前。添砖加瓦同心力,尚瞻吾辈多奉献!

扶贫札记散文

2017,元旦、春节来临之际,照例,单位要组织一批米面粮油慰问贫困户。在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研究慰问对象时,村干部却是犯了难。也真奇怪,慰问,本来是件好事,怎么会让村干部为难呢?在反复追问下,村干部一声长叹,而后,一语道破天机——眼下,不少村民攀比心理十分严重,实在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慰问农户,如果考虑不周,极有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

以往,也有帮扶单位深入村庄慰问的,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倘若你慰问东家,西家就会攀比东家,言说自家比东家还要困难;而如果你慰问西家,东家则又会心理失衡,嚷嚷着事情办得不公平。如此,不仅好事办不成,反而还会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据村干部介绍,某一年,某村,由于慰问的事情,曾经引发村民集体围攻帮扶工作队的闹剧,甚至,有个别村民一直将此事闹到了县里。直到县里有人出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好歹平息了事端。过去的历史教训给村干部敲响了警钟,以致村干部们极力反对慰问之事,生怕在本村也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几经探讨,无奈之下,遂调整慰问方案,改为全覆盖慰问所有农户。

1月19日,农历丙申年的最后一个节令——大寒。就如同这节令的名称,这一天,寒风肆虐,天气出奇的冷。两辆大卡车,载着三百多袋面粉、大米,还有三百多桶食用油来到了秦家庄。煤场,一块平整的水泥地上,米面油如数卸载,一并堆放到宽阔的场地中央。在村干部协助下,工作队一行三人冒着严寒,开始为三百多户村民分发慰问品。

严酷的天气并不可怕,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工作上倘若有欠细致,完全有可能会分发失误,以致于不能圆满完成慰问任务。为此,工作队精心设计慰问券,由农户凭券领取慰问品。分工妥当,由我严把最后一个环节——将已领过物品的慰问券及时地悉数收回。

不大一会儿功夫,秦家庄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开着三轮车,或推着独轮车,纷纷赶赴到煤场领取慰问品。对于驻村时间并不长的我,尚未来得及认下所有村民,到底谁已交回慰问券、谁还没有交回,多多少少也是一头雾水。对于我的询问,绝大部分村民都能热情给以回复,而独独有那么一个汉子,却是个暴脾气。当我笑容满面地询问他是否已经交回慰问券时,他,就像一个火药桶,霎时点燃了引信——瞪着牛眼睛,粗声大气地吼叫起来。“不是已经给你了吗?你啥球记性?”我赶忙陪着笑脸道歉,可那汉子依然不依不饶,嘴里一直嘟嘟囔囔咒骂个不停。他的行为,让旁边的村民着实有些看不下去,有人挺身而出,大声呵斥他,“咋了?人家冰天雪地来慰问你,你不感谢人家也就罢了,还吼人家?你是万恶的日本人,还是咋的!”汉子自觉理亏,匆匆收拾好领到的慰问品,灰溜溜地离开了煤场。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眼看我们几个人冻得红彤彤的脸蛋,心疼之余,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共产党好,还是共产党好啊!”我想,他的感慨应该是发自肺腑的——他打心眼里感激党,感激政府,感激扶贫队员。然而,最让人欣慰的是,到物品发放完毕,三百多袋米面、三百多桶食用油,竟然无一短缺,全部逐户分到了村民手里。

其实,在分发慰问品时,秩序一直都是乱哄哄的。倘若有人刻意要逮点便宜,完全能够乘着混乱多拿几袋米面而不易被觉察。可是,直到慰问工作彻底结束,也未见一个人心生此意。事实上,秦家庄的百姓是淳朴而善良的,他们知大义、明大理、懂感恩,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工作,更让我们的内心感到了一股股融融的`暖意。

秦家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而秦家庄的百姓,也无疑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代表。他们生性醇厚良善、明理诚信,骨子里浸透着很多可贵的品质,然而,受传统农耕社会小农意识的深刻影响,以及当今市场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不少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劳动力,不是缺少资金,而往往是“懒骨头”在作祟。有的贫困户,年纪轻轻,便不愿吃苦,大好的农闲季节里,宁肯钻到家里打麻将,也不愿出去打工赚钱;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不思进取,不愿付出,每天只晓得懒洋洋地斜靠着墙头侃大山、晒太阳,眼巴巴等着国家财政下拨救济款以度时日;甚而,有的贫困户打心眼里不乐意脱贫,他们心里,始终打着一个“小九九”——如果一旦脱贫,再没有理由享受国家的一系列帮扶政策,也唯有永久戴着贫困户的“帽子”,才能一劳永逸地向国家伸手要钱。

对于千百年来积重难返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曾在《藤野先生》、《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中,反复给予强烈的批判。然而,很遗憾,时过百年,当年鲁迅先生所深恶痛绝的问题,至今,依旧未曾改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曾颁布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免粮免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尤其对贫困户,更是出台了包括粮补、煤补、教育补贴、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等若干项帮扶政策。本来,国家与政府的初衷是好的,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反而在客观上致使一部分农民渐渐变得“不知有国”,逐步丧失了国家观念与集体意识。他们,不仅个人主义严重泛滥,日益自私自利,只知一味地索取,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丢掉了主动为国家做贡献的优良传统。扶贫工作,如果仅从外因着手,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百万农民的思想教育问题,恐怕短时间内也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慰问,终归是顺利完成了。三百一十多户农民在领到慰问品后,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欢天喜地返回家中,也要准备过年了。没有了杂沓的脚步声,没有了大人、小孩唧唧喳喳的吵闹声,一切,复归于平静,似乎,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空旷的煤场里,唯有呼啸的北风愈刮愈猛,肆意地横扫着低矮的窝棚,横扫着秦家庄的山山水水……

大寒,旧年的最后一个节令。大寒过后,便是立春。秦家庄的冬,无疑是冷酷的,然而,冬之后,明媚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