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主题名家美文 故乡这篇文章的主题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名人思乡的散文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关于故乡的散文三篇

无论我多么的身无分文,一无是处,远方总有一个地方,她会义无反顾的欢迎我,那是我的故土。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故乡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故乡的散文一:故乡--灵魂的居所

故乡是灵魂的居所,是血脉的根盘,离乡的游子,散落天涯,绵延无际的乡思牵扯着心神,一缕缕淡淡的乡愁,缠绕在眼底。停下匆匆的脚步,仰望天际的浮云,岁月流水,光阴老去,却淡化不了思乡的离愁。无尽的思念,是一瓶珍藏多年的老酒,不舍开启,想一想啊,都会醉得不能自拔。

故乡是母亲的故乡,是母亲从小生长的地方。我也曾踩着母亲的走过的足迹,在那里生长,从那里走出,那方土地,留下我许多童年的记忆,以及所有乡亲的影像。

故乡是在安徽省庐江县一贫瘠的丘林地带,小时候我认为:那是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每一次去,从三河古镇出发,一路上要经过四、五条河流,依靠渡船过河,全程徒步。要走过很长得、居住着农家的圩堤、圩埂,然后又穿过田野,从一个村庄穿插到另一个村庄。再绕上河堤,再渡河,再……

故乡,在记忆中是一张张墨色山水图,故乡的景色是一张张油画,故乡,亲人的模样是一幅幅版画,故乡是心底的一张张照片,是儿时记忆中,每一个凝固的瞬间。

故乡是有很多亲人的地方。有邻居,有老人和孩子,有儿时的小伙伴,有竹林和池塘,有广阔的田野,有个排涝站和很高很长的灌渠,还有个稻米加工厂,不同的季节,稻田的水沟里都能捕捉到小鱼虾和泥鳅黄鳝。

故乡是记忆中四十年前的旧模样。每一件己过往事,所有的情节我都能回忆起,真实而清晰。

故乡还在那里,只是我走得离她愈来愈远,而对她的思念确愈来愈浓。

记忆中的故乡,有着纯朴的民风,原始而自然的生态环境,泥墙草屋,冬暖夏凉,门前屋后,院子池塘,鸡鸭鹅猪犬,它们悠闲自在。或在院中觅食,或在池塘戏水,或在阳光下憨睡……

故乡的道路,勾勾坎坎,晴天,坑坑凹凹,雨天,泥泞难行。雨天后,人们岀门,许多都踩着高跷艰难行走。姿态多半是跌跌撞撞,摇揺晃晃,一步没踏稳;会一脚踩进泥水里,或是整个人扑倒在泥地里,也有的是在鞋子底下套穿一双木头做的厚底木制鞋,全家也就几双,外出轮流穿。

故乡的早晨,在公鸡黎明前多次的啼叫后醒来。天色微亮,外公外婆最先起床,外婆开始张落着全家人一天的早饭,外公打扫院落,给猪喂食,分别将鸡鸭鹅依次从笼子里放出,用葫芦瓢舀上一瓢稻谷撒在院子的地上,鸡鸭鹅一哄而上,争抢着食物,种群之间不时也发生争斗、扑打,甚是热闹。

故乡的早饭,是我还在睡梦中,己经闻到了香味,外婆一年四季不变地煮上一大锅稀饭,香味是来自同稀饭一起煮熟的山芋的甜香味。

那种用大锅稻草熬煮的山芋稀饭,香甜之味让我此生永念。写到此,心生馋念,我咽着口水,舔着嘴唇。

故乡的夜晚来的很早。全家人吃完和上午一样的山芋稀饭,围坐在大桌边,桌上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舅舅们时常用一副很旧的,已毛了边的朴克牌带我玩“小猫钩鱼”游戏。煤油稀缺,全家老少也只能早早入睡。

在稻谷成熟收割的时节,故乡的空气中到处都能闻到稻草的青香味,全家人都到田间参与收割劳动去了,留下最小的我在家看门。没有大人在,一有机会我会爬上门前水塘边一棵倾斜向水面生长的大树上,骑在树上感觉很高,看得很远。一天下午,玩过了头,从树上失足跌落到水塘里,好在水不深,离岸也近,我是怎么爬上岸的?惊恐中忘了。身上的衣服湿透,怕被外婆发现责打,我钻进家中院子里的草垛洞里。外婆回来后看我不在,到处喊,从前院后院、屋里屋外、门前及左右邻居家都找寻过。我躲在草垛洞中,我听到了她急切的呼喊声,但,我就不出来。

很快外婆叫回全家人参与寻找。那个年代没有人拐卖小孩,他们最担心是小孩掉进水塘里淹死。不久家人从草垛洞里将我找出,没有打骂和责怪,只有担心和更深的呵护。

再次全家外岀劳动,外婆也将我带上,我与外婆一起捡拾生产队已经收割后,田地里遗留的稻穗,外婆弯腰在田地里寻找捡拾着稻穗,而我只拾到几根就不干了。

许多年后,外婆曾当我面对我母亲笑着说:“这孩子最懒,捡稻穗弯不下腰,只捡几根就不干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在记忆中,有过几次吃肉的经历。

外婆买来不多的一点猪骨肉,装入一个带盖的小陶罐,放上水,塞进灶堂最里面,利用中午烧饭的、带有暗火的稻草炭灰对陶罐进行煨烤。到了下午时,全家几间屋子都飘溢着煨肉的香味,那种香味能让你流出口水。这是我以后再也没有闻过煨肉香。舌头、鼻子、胃口都是有记忆的,在童年时己形成了深刻的络印,让你终生难忘。

故乡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你而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一个大舅,一个姨娘,分别得了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两人都在四十岁左右时分别离世。

今天,我依然能回忆起四十多年前每个亲人的音容相貌。闭上眼睛,我可以从万人之中分辨岀他们每个人的声音。但是,这又能怎样?时间将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带走了,故乡还在,只是没了许多亲人。

许多年不曾回去过。没了亲人的故乡,让你的心空落、凄凉,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你伤感、令你留念。今天,燃起记忆之光,将往事一幕幕地在脑海里反复回放,每个亲人在心中都还鲜活着。只是,他们在天堂,我在地上……

关于故乡的散文二:故乡

时间飞逝,一时也记不起是什么时候学过余光中的这首诗《乡愁》,可还会依稀记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时的心境却没法体会作者的心情。而如今的自己却是真真切切的在写着自己的乡愁!乡愁是一张高铁票,乡愁是一个小长假,乡愁是一通意犹未尽的长途电话......

故乡是坐落于大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与村庄平行的是由无数块稻田组成的一幅无需泼墨的动态风景,春天,耕地,插秧。夏天,稻谷伴随着一阵阵蛙声,还有田间悠然自得的鱼儿竞相成长。秋天,一片金色的大海,应承微风的相邀,一浪一浪的随风舞动收获的喜悦。冬天,万物得以片刻的沉静,白雪给稻田披上了棉袄,可似乎略显单调,于是小狗给他烙上了几朵梅花,小鸡添上了几片竹叶......

记忆犹新的是小学时代,每当到周末,清晨相邀几个伙伴,把牛儿赶上了山上。之后就去寻找各种乐趣,特别是暑假时间,山上的各种野果,比如八月瓜,野生板栗,饿了各处找找,总能找到填肚子。累了,倒在草地上,让清风轻抚。时间过得很快,不一会太阳就落山了。无数个日出日落,时间把我们从大山里带了出来,高中,大学,到如今的踏入社会,仿佛一切还是昨天,那片山上的笑声还在耳边响起,哪些身影还在调皮捣蛋,可昨日不可重现,如今那过去的一切,都是梦里才能依稀看到的片段。

南下广东算上今年,也有了5个年头,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上下班已经成为生活的舞台。而我们却不得不卖力的去表演。怎么去处理好人际关系,怎么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些看似无聊的东西,每天都得面对。可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总得需要成长,我们需要磨练。把脚下的每一步路子走好,让自己的变得强大,来回报故乡恩情。

这俩年故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稻田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高速公路,朴实的小村庄已没有当年的模样,但是故乡的每一条小路,每一颗大树,还是记得那么清晰。只是没能留下故乡的一张全景照,也许脑海中记录的才会更加逼真全面吧。

独行的浪子,不管何时何地,故乡依旧是自己心中永远的梦想。离开你是情非得已,离开你是为了更好的回到你的怀抱。故乡,愿你一切都好!此刻,请许我酿一壶乡愁的美酒,待归,与你同醉!(文章

关于故乡的散文三:故乡

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儿时的故乡,对我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份苦涩。我早早地成为生产队的一员,笨手笨脚总遭人白眼,无亲无故常受人欺负。挑粪时常常夹在中间,挑得很远才能歇肩。一次挑到山冈上实在迈不上一个高坎,“哗啦”的粪桶倾倒在自己身上,还招来生产队长一顿臭骂;开始上山砍柴,由于把柴捆得“长枪短棒”,挑上柴担看不清山路前面,前一撞后一撞以致连人带柴翻下数十米的深渊。

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飞雪冻得双脚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夏天,圆月在天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与你肌肤相“亲”,腿上的蚂蟥总是吃得滚圆。

终年劳累,还常常缺吃少穿。青菜难闻油腥,粥汤照见人影,单衣薄裳难挡风刀霜剑,放场电影就是盛大节日。当我被生活重压得直不起腰背,当我被空虚风干成一个躯壳,我曾一次次跑上高高的山冈,久久地眺望着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家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向城里人的转换。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黯淡。

一次,打球拉断了肌腱,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乡亲们古铜色的脊背,把我背过村前的木桥。一日三餐加点心,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每当吃完晚饭,董家大叔吕家兄弟就送来欢声笑语。啊,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敞开,每个细胞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我的思想成了不设防的城池,我的身体变回赤条条的婴孩。

山含情,水含笑。故乡,群山是那么深沉安详,小溪是那么活泼可爱。当然,故乡更有爸爸的期盼,妈妈的慈祥;村民的淳朴,邻居的友善。这时的故乡,对我来说,是一个五味瓶,有酸有辣,有苦有甜。故乡的苦乐年华,锤炼了我的意志,铸造了我的品格。故乡,对我来说,是一个万花筒,成岭成峰,百看不厌。

于是我描绘着退休回家的美好时光:屋后生长的是郑板桥喜欢的那片竹园,屋旁遍植林逋种过的数株梅花,庭院中昂首阔步着齐白石画过的公鸡,池塘里向天而歌着王羲之养过的白鹅。而房子,最好是陶渊明住过的那种竹篱茅舍。背着李绅荷过的锄,乘着李白望过的月,饮着陆龟蒙喝过的酒,和乡亲说着孟浩然话过的桑麻……

原来,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我,对乡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这种留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弯弯的小河、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正当寻地选址、绘图买材,为准备建房忙得不亦乐乎之时,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甚至看到网上库区的三维地图。

那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似的痛感。故乡的根,原来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走向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停下来回头望望,惟有故乡的方向,心里是那样的踏实,那样的安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归属感已经深深熔铸在灵魂里,成了生命的一种习惯。

水库选址家乡,算是选对了地方。这里没有建过工厂,只有一些水泥预制场。因为这里是曹娥江上游沙质最好的地方:粗细适中,不含泥尘,粒粒金黄。四周环抱的是青青山峦,蜿蜒其间的小溪清澈见底。两支较大的溪流到一个钦村的地方汇合,所以水库的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翠鸟,头和身就在钦村,左右两道山谷就是展开的双翼。由于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标准,所以家乡的水不是用来发电,而是倒流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饮用水源。

得到消息不久,我特地回了趟家乡。路上我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老人的习惯。乡亲的心底里,家乡的脐带能一刀剪断?

雨后的青山飘荡着朵朵白云,溪边的杨柳竹园如梦如烟,岭上的桃梨正开,红的像霞白的胜雪。村头的晒谷场上仿佛开起了车展,村里的楼房一家比一家气派。的确,黄沙让乡亲掘得了第一桶金,变富了的人们可能更不愿离开家乡?

奇怪,乡亲们问得最多的,是水库什么时候开建?是留在家乡还是移往宁波?而绝少目睹远离故土的痛苦,耳闻家乡被淹的埋怨。他们最担心的是国家的安置政策?他们最关心新家乡生活会否习惯?当然,老人和年轻人的想法毕竟不一样,老人希望生于斯长于斯,百年之后能在这里长眠;年轻人只向往着山外精彩的世界,较少乡情的挂牵乡土的依恋。

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徘徊。听,那是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这似曾相识的美妙乐声萦绕在耳畔,许久不肯散去。看,那条小径,蜿蜒曲折,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花丛中,大树下,害羞的不让人见,伸到云深不知处。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着发丝,嗅着花草的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故乡是一支歌,一支越唱越香、越唱越醇的歌;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就要作鸟兽散。

啊,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没有名人写故乡的文章

名人写故乡的文章:

1、鲁迅《故乡》。

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老舍《想北平》

《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本文于2004年入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教科书。

3、《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本文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

4、《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故乡在远方》是一篇写故乡的散文,只是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张抗抗的文章了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

5、《老家》孙犁

《老家》是篇散文,主要抒写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第一段,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自己各式各样的梦境,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

写故乡的散文,最好是名家名篇,如果不是,只要写得好就行

陈夫的《灯火》,近年最热门的一篇故乡类。

全文如下: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之前我并未觉得一个游子能思乡思到如此真切,但近日来由于乡愁过浓,不禁又想起这句话来。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日暮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但在我的乡思里,更多的却是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于是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的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的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的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踱脚一边轰着。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死狗,回家看门!”狗不见了。女人傻傻的向男人咯咯的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女人被男人笑懵了,心里想:“这死鬼!今晚喝猫尿喝多了。”

天生羞涩的新月总是来得早走得急,女人只得催男人赶早儿回家。男人嘴上一边骂婆娘是火头娘,一边瞅了瞅黑下来的月头,便支吾女人去找孩子。女人围着大村落找了一圈,没找到;又围着大村落喊了一圈,还是没找到。男人骂她白吃饭的,便站在回家的路口扯着嗓门高吭一声,孩子像游击队员一样从草垛堆里冒了出来。这时的月头完全黑了,但孩子仍磨蹭着为“游击”讨价还价。男人怒了,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孩子哇哇的哭起来,却站立着就是不动;男人急了,又是一下,孩子变成了男高音,但依旧大步不迈。男人没辙了,他已记不清向这一根筋的孩子发起过多少次挑战,但结果总是输掉。于是只得用手推,推一次移一步,再推一次再移一步,像打夯像打老牛,又像是摸索与漫步在狭窄阡陌的三只蜗牛,蠕动在无际苍野瞬息便可能被夜色消融的三个黑点。然而此时,男人却全身展露着少有的智慧与细腻,时不时提醒孩子和女人靠左,靠右,有渠口,有土堆,有粪坑……似乎阡陌的每一处模样都在他内心做了收录做了坐标。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的转过身去,好似在说:“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这就是乡人的品质,有些笨拙,有些可笑,有些愚顿,但他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因而在或贫穷或富裕的生活中,乡人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的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的相互靠近。

事实上,鱼米丰饶的江南水乡很少能找见贫地恶土,只是人们会时时固执的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习惯带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

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因而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

故乡名家优美散文_关于故乡的名家散文

故乡一直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心灵之地,那儿有童年的美好回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乡名家 优美 散文 ,供大家欣赏。

故乡名家优美散文:《灯火》 陈夫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之前我并未觉得一个游子能思乡思到如此真切,但近日来由于乡愁过浓,不禁又想起这句话来。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日暮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嗤,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但在我的乡思里,更多的却是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于是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的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的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的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踱脚一边轰着。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死狗,回家看门!”狗不见了。女人傻傻的向男人咯咯的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女人被男人笑懵了,心里想:“这死鬼!今晚喝猫尿喝多了。”

天生羞涩的新月总是来得早走得急,女人只得催男人赶早儿回家。男人嘴上一边骂婆娘是火头娘,一边瞅了瞅黑下来的月头,便支吾女人去找孩子。女人围着大村落找了一圈,没找到;又围着大村落喊了一圈,还是没找到。男人骂她白吃饭的,便站在回家的路口扯着嗓门高吭一声,孩子像游击队员一样从草垛堆里冒了出来。这时的月头完全黑了,但孩子仍磨蹭着为“游击”讨价还价。男人怒了,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孩子哇哇的哭起来,却站立着就是不动;男人急了,又是一下,孩子变成了男高音,但依旧大步不迈。男人没辙了,他已记不清向这一根筋的孩子发起过多少次挑战,但结果总是输掉。于是只得用手推,推一次移一步,再推一次再移一步,像打夯像打老牛,又像是摸索与漫步在狭窄阡陌的三只蜗牛,蠕动在无际苍野瞬息便可能被夜色消融的三个黑点。然而此时,男人却全身展露着少有的智慧与细腻,时不时提醒孩子和女人靠左,靠右,有渠口,有土堆,有粪坑……似乎阡陌的每一处模样都在他内心做了收录做了坐标。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的转过身去,好似在说:“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这就是乡人的品质,有些笨拙,有些可笑,有些愚顿,但他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因而在或贫穷或富裕的生活中,乡人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的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的相互靠近。

事实上,鱼米丰饶的江南水乡很少能找见贫地恶土,只是人们会时时固执的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习惯带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因而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

故乡名家优美散文:《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 太极拳 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 经验 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故乡名家优美散文:《青岛 》 闻一多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唠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 故事 。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唇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稍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但是在榆树丛萌,还埋着十多年前德国人坚伟的炮台,深长的雨道里你还可以看见那些地下室,那些被毁的大炮机,和墙壁上血涂的手迹。—欧战时这儿剩有五百德国兵丁和日本争夺我们的小岛,德国人败了,日本的太阳旗曾经一时招展全市,但不久又归还了我们。在青岛,有的是一片绿林下的仙宫和海水映涣的高歌,不许人想到地下还藏着十多间可怕的暗窟,如今全毁了。

堤岸上 种植 无数株梧桐,那儿可以坐憩,在晚上凭栏望见海湾里千万只帆船的桅杆,远近一盏盏明灭的红绿灯漂在浮标上,那是海上的星辰。沿海岸处有许多伸长的山角,黄昏时潮水一卷一卷来,在沙滩上飞转,溅起白浪花,又退回去,不厌倦的呼啸。天空中海鸥逐向渔舟飞,有时间在海水中的大岩石上,听那巨浪撞击着岩石激起一两丈高的水花。那儿再有伸出海面的站桥,却站着望天上的云,海天的云彩永远是清澄无比的,夕阳快下山,西边浮起几道鲜丽耀眼的光,在别处你永远看不见的。

过 清明 节以后,从长期的海雾中带回了春色,公园里先是迎春花和连翘,成篱的雪柳,还有好像白亮灯的玉兰,软风一吹来就憩了。四月中旬,奇丽的日本樱花开得像天河,十里长的两行樱花,婉蜒在山道上,你在树下走,一举首只见樱花绣成的云天。樱花落了,地下铺好一条花蹊。接着海棠花又点亮了,还有哪踢在山坡下的“山哪踢”,丁香,红端木,天天在染织这一大张地毡;往山后深林里走去,每天你会寻见一条新路,每一条小路中不知是谁创制的天地。

到夏季来,青岛几乎是天堂了。双驾马车载人到汇泉浴场去,男的女的中国人和十方的异客,戴了阔边大帽,海边沙滩上,人像小鱼一般,曝露在日光下,怀抱中是薰人的咸风。沙滩边许多小小的木屋,屋外搭着伞篷。人全仰天躺在沙上,有的下海去 游泳 ,踩水浪,孩子们光着身在海滨拾贝壳。街路上满是烂醉的外国水手。一路上胡唱。

但是等秋呱吹起,满岛又回复了它的沉默,少有人行走,只在雾天。里听见一种怪水牛的叫声,人说水牛躲在海角下。谁都不知道在哪儿。

名家写的思乡散文

1、《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3、《海燕》——郑振铎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4、《老家》——孙犁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5、《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抗抗

请介绍几篇写故乡的优美散文

我的故乡我的家

总认为,故乡的天空,让炊烟撑起来的炊烟下的那个故乡小村落,虽然很古老破败,但劳碌了一天地里活,一家人在自家的闲院里,围坐在小桌前吃饭,温暖的炕头上休息,大门口跟街邻说说闲话 … 总让故乡人感到日子有着无限的幸福和满足。

故乡的炊烟和他乡的炊烟一样,早、晌、晚三个时间里,定会载着淡淡草木灰的香气,浓浓于原始氛围中缓缓升起,然后,一缕缕飘向明朗或暮合的天空。有时,炊烟被微风扯成丝丝缕缕,微微跃动着,懒散地拥入天空的怀抱,与白云亲密地拥吻着,一起做着甜温的迷梦。

经常采风于乡间,一见到身在那个小村落,房屋的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便会想起那暮色中的故乡,想起氤氲在故乡村落上空那淡青的烟雾,心底里仿佛有一双温柔的玉手,弹拨着思乡的琴弦。动情中,感觉那淡淡而温暖的草木灰的香气,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上中学时,母亲常对我说:爸恋家呀,看不到家里的大烟囱就想哭 ” 母亲的话没有什么哲理可言,但话中却蕴含着一种贴心的温暖。那阵,早已有了思想的自然知道母亲话中的意思,那就是身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目力与心自始至终地与故乡的那缕炊烟在一起纠缠。因为,炊烟里有父亲放弃不下的情结 — 那就是家。啊,大烟囱抛出能拴住父亲心的那条长长的线,就是炊烟。如今的也正如当年的父亲一样,外地仰望着故乡的炊烟,想念着自己的家。故乡与家虽贫瘠粗陋,但炊烟是温暖的炊烟,带着温暖的亲情,刀刻斧凿般地锓蚀在父亲与我灵魂里,时时激发我两代人内心对家深沉的爱,这爱不管不顾,只是向着故乡的土地奔涌而去。

故乡的地活多,人们通常起身早,炊烟飘起来的也早。清楚的记得,天还没有完全亮。空气中还散发着潮湿的场院和牲口粪便气味,雾霭后面村子里的公鸡懒懒地啼着,狗在房舍的台阶下睡觉,老母鸡蹲在屋旁树的枝桠上也在睡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清晨,故乡小村落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一缕缕飘渺的炊烟。有炊烟弥漫着,清晨的雾气就显得格外重,隔远处看,村庄、树影雾雾绰绰的原野、庄稼和林子像给一层白布掩盖上,看不实着,鸟儿躲在不为人察觉的树枝上,炊烟里鸣啾着。

有时,村里人家屋顶上的炊烟也不是同时冒烟的有早有晚,有出格的懒夫妻们干脆省了早上这一顿,让烟囱歇到中午再冒烟。

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故乡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淡淡的蓝蓝的炊烟,小村落里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晨风吹来,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时,拍翅的鸡,蹒跚的牛,乱窜的猪,蹦跳的孩子,井边的姑娘,拾粪的老汉,屋顶的炊烟,无不生气盎然,醉人眼目。尤其是公鸡们拍着花哨的翅膀飞到墙垣竹篱上自豪地叫过之后,往往要缠住看上的母鸡调戏一番,更是渲染着故乡早晨的气氛。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吃过早饭后,除去到地里干活的人,村子里在家的大人,小人,男人,女人,外加几条好事的狗,都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地方闲聊。老者们脸上一律皱纹密布,那皱纹最深的自然也就是最老的老者了皆面目慈祥,不时地给旁边的后生家讲出个关于村子从前的故事。这时的太阳是懒懒的却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

黄昏的炊烟,从高矮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越发显得古朴、恬静、美丽迷人。烟缕渲染着黄昏的景色,田间的人们炊烟的呼唤下,赶着车的背着锄的顺着村道走回来。顿时,牛的哞哞声,大车的隆隆声,打水辘轳的轧轧声,狗咬声,鸡叫声,人们说话嚷叫声 … 将炊烟下的村庄的黄昏变得充实起来。

很快地,夜幕像块幕布似的以看得见的速度从西面走来。使得小村里的炊烟正在缓缓地融入夜幕,被无边的夜幕同化。接下来,吃过晚饭的人们带着炊烟的乐趣,陆陆续续地来到村中的古戏台前聚齐。古戏台既古且老,内外墙斑剥的厉害,但戏台顶巍然翘立地 “ 山 ” 字形建筑依然威风凛凛。古戏台是给村里人带来无限快活的地方。散尽炊烟的村里人聚会看戏听道情都在这里。平时,没有戏和电影看,村里的一群后生家便围着一个老者听他讲古。老者的眼睛半睁半闭,怡然自得。说开天辟地的不光是盘古,还有扁古,扁古是盘古的爷老子。无论老者怎样的瞎讲,后生们都相信。肯定那是远古里的事了也有些人聚在古戏台下打扑克。输了人并不输什么,只是乖乖地将鼻子伸到赢家的面前,让他刮三下。热闹时,常有些不知深浅的女人们前来围观,这时调皮些的男人免不了会说几句荤话让大家笑笑,胆大些的甚至在围观的女人的脸上或屁股上拧一把也不算出格。

这是人的世界啊!

故乡的炊烟,包括有太多太多的内容。

记得,垂髫之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或是拿着棍棒习武耍弄,把那片炊烟下的土地舞动的风生水起。从午后一直到黄昏,和小伙伴们欢乐和笑声始终溢满在炊烟中的村落里,时时引来大人们远远的驻足观看,还不时响起一阵阵的叫好声。

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连接我生命的血脉。离开故乡多年了依然固执地思恋着故乡的炊烟,感觉那氤氲在心中的情结,无法用其它再美丽的东西所能取代。

古城居住,多少个日子里,常用自己的心,丈量着古城与故乡的距离,可是不论我怎样地用心去丈量,想拉近我心与古城之间的距离。但是古城对我来说,心灵之中却永远是陌生的古城并非不可爱,只认为:没有炊烟的古城里生活,心是空落落的感到有一种无助的孤寂。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乡的情绪渐渐地浓了旷野里的那缕缕炊烟,时时在怀乡的情绪中缭绕着,经久不散。曾感慨,炊烟就是母亲对儿子归家的声声呼唤,那声音,那么的亲切、自然而谙熟,总让人有一种归家后的甜蜜,疲惫时的抚慰。时常,眼睛因看见炊烟的升起而高兴的噙着眼泪,好想再一次,闻一闻故乡炊烟的味道,好想再一次,闻一闻锅台旁边腾腾的热气 …

如今,故乡,很难再看到昔日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越来越稀有了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着我这将是故乡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故乡的河

从地图上寻去,我的家乡在重庆西北部。那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防小城。因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所以一般的交通地图册都不予标注。但在嘉陵江的西侧却可以很容易地寻到它的一条支流涪江。涪江的西侧也有一条几百公里长的支流,这条可能未被标注的河流叫做琼江。琼、涪二江在嘉陵江下游西侧的某一个地方交汇。这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安居镇。而这两条河就交汇于我家窗前,日夜从我家楼下流过。因为常年在外不能回去,所以偶尔便会翻开地图册来看看。这交汇的一点便是我的家了,闭上眼睛,故乡仿佛就真的在面前浮现。

人们喜欢择水而居,大凡两江交汇之处都有一座较大的城镇。嘉陵江和长江交汇于重庆城,涪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合川市。涪江和琼江的交汇处,也应成为一个较有名的地址。事实上,这里也曾经成为县治所在地,清朝时这里就曾经设“安居县”。至于地名为什么取名“安居”?便有两江交汇之处适于人居之意,这个地方是可以长久地安居乐业的,所以这才有了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而这座小镇的兴起,大概就始于明清之时。那一整条街的明清建筑,“九宫十八庙”百年的香火鼎盛,依山建筑的城墙和城门楼遗址,以及现在依然繁忙的水上运输,都见证了小镇过去兴旺的历史。

小镇临水而建,依山势起伏,如走龙蛇。涪江迎面而来,琼江横斜着从旁逸出,两江交汇的宽阔江面正对着山前。涪江其实也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它是古代巴蜀的分界线,涪江流域也一直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琼江虽然不长,但却流经人口密集区,径流量丰富。涪江和琼江在此交汇,使本地成为附近有名的鱼米之乡,历来名属重庆四大古镇。地方上的航运也较为有名,过去一直为川东物资进出的重要途径。在未通公路之前,本地人出川只有乘船沿涪江下行,经合川而至重庆。所以这里曾是嘉陵江航运的一个重要码头,现在也有大小百十余艘船只。以前船只上行拉纤,下行鼓帆,现在则多为一些“机动船”(故乡人俗语)。这是一种乌蓬油漆的铁壳小轮船,行驶时马达“突突”地振响,吐着一缕缕黑烟,常伴随着三两声凄长的汽笛。两江沿岸有许多竹林环抱的村落,那里的人家,都喜欢选择这种交通工具出行。每逢集日,江上渡轮往来如飞,而拍浪之声不止。

而这一天由各码头、车站前来赶集的乡民总有几万人。这些乡民进城之后,忙完生意或正事,往往都散落在小镇的大小酒馆或茶馆里。去酒馆的,二两白干、一碗河水豆花,就可以管够;去茶馆的,一杯坨茶、一小碟花生,就可以和三天才见一面的老朋友相谈尽欢。在记忆中的河水豆花和盖碗茶,遍街皆是,那些小地方的乡民忙碌中却也总不失悠闲,仿佛永远过着最快乐的、简单而又淳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平静得犹如缓慢的江流,总是那么缓缓地、静静地、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流淌着。

每天我常不自觉地站在窗前。清晨太阳初升,当阳光抹红了对面的山坡和楼下的江面,那时江边的码头便开始忙碌了,那是河对岸的农民赶早地肩挑了蔬菜来卖。而到黄昏夕阳西斜,又有许多渔船摇出来,在“落霞散成绮”的江中,迎着夕阳撒网,或者是往水里赶着一队队的鸬鹚。这时的江面往往静止如画,我常在此刻望定了江面发呆。

在大多数时候,故乡的河水总是那么的蓝,仿佛总接近于天空的澄澈。那江边的青山和丘陵也恰到好处,甚至在江面也可以现出婆娑的倒影来。而你只要站得稍高一点儿,便可以观得这幅山水的全貌。我常在夜里一个人到楼顶上去,看那星空和身后的万家灯火。这时的江面却总是显得特别冷清,除了一些晦暗的月光和几点移动着的渔火,连一丝声响也没有。每次站得久时,我都不自禁地感觉有些孤独。

那码头就在我家楼下,江边入水处几块光滑的圆石上,母亲常端了大盆的衣服去洗。码头边有一座向上倾斜的高架缆车桥,桥洞内的石头缝隙,里边常有许多螃蟹。我和我的小朋友们常从这里穿过,经城墙下的江岸,绕道避开大人们到下游的浅滩处游泳。每到洪水季节,我的父亲常站在那桥上,伸长了一支竹竿,迎着汹涌的浑浊激流打捞浮财。桥边的洪水洄流处,也往往有许多大人在搬罾。而这时我通常是畏惧大人们的威胁,不敢出门,只有守望在窗前。那洪水涨落一般在十米和几十米之间,有一年甚至淹没了半个小镇。我每次看见那洪水浩荡而来,又一波波翻涌着无边际地漫去,在感受壮观的惊讶中都含了些担心。这样莫名地担心着,很多次都望得双目模糊而生疼。

我常想起父亲对我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带了一点暴力倾向的,常常地使我感觉到有些不自由和难堪。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更看重那些待我好的邻居和朋友。记得在琼江边有一座白色的供水塔,我有一年春夏傍晚时,常独自一人去江边的水塔下读书。那地方很静,靠江边岸上长着许多可以养鱼的茂密水草,常有些零散的油菜花儿在其间开放。我偶尔也抬起头来,看对面江边养鱼网箱船上一个中年人钓鱼。那船上有一个比我年长一岁的很好看的女孩子,常划了小船过来载我去她那儿喝可乐。她的父亲,那中年人总戴着一顶麦秸草帽,圆脸总是笑眯眯的,有时还陪我拉一会儿话,找根小凳子让我坐在旁边念一段书给他听。记忆中的那女孩扎着一根长辩子,两只明亮的眼睛常看得我脸红。她曾经和我同一所学校,小学毕业后就上船帮她父亲养鱼了。她好像曾告诉我,挺喜欢看我穿一身学生制服在学校执行升旗仪式。也不知那时怎么就特别喜欢去那儿读书,而每一次都希望她撑了小船过来接我。可惜那女孩后来随她的母亲去外乡了。记忆中的童年仿佛如梦,只是我好像并不快乐。

但一年也有些让我高兴的时侯,这便是每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时在江面上,往往可以看见十余只龙舟和许多只彩船,不仅有男女龙舟竟渡,还有人在彩船边泅水抢鸭子。这个日子可能便是本地最热闹的节日了。四面八方的乡民扶老携幼,两江沿岸往往有数万人同时翘首围观。那一天我家楼顶也一定装了一只大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等雄壮的音乐。而在我家窗前,也一定挤满了从乡里赶来的亲戚。那种人多的盛况非亲身经历者不能感受。那一天的小伙伴们总是兴奋得满街乱窜,城门楼边用糖精兑水卖的老婆婆总会忙得笑逐颜开,而当天的大会主席台,总要用高音喇叭免费播放一些寻人启事。不过现在可能再也看不到这等热闹的场面了。

在这宽阔江面的下游,也有一处码头。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断堤,那断堤一直延伸至江心,断堤往下是一个空旷的鹅卵石大坝。那坝子足有一个飞机场的面积,但常被洪水淹没,所以至今仍荒芜着。记得小学老师组织全年级同学参观江景,地点就在这附近。那次回去后作文,我引用了王安石的一句古诗“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形容上午半山青翠掩映下的江面,结果获得语文老师的激赏。不仅作为范文朗读,还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那时我刚从农村新转学到这里,正愁无法与他们平等共处。不想从此以后,同学们都对我投来青睐的目光,女生也肯和我玩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感激那位胖胖的女老师。

那空旷的大坝上面,杂生着一簇簇的芭茅,在坝子前的浅滩上,偶尔飞落几只野鸭。过去我们常常去捉打屁虫(学名“椿象”),集体野炊或是放风筝玩儿。那断堤是垂钓和默想的好地方,偶尔也会有一对情侣牵手去玩。我曾无数次到这里,或独自一人踯躅,或和另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这里静坐着同看夕阳。其实,这样的女孩前后有两个,都有一张很可爱的面孔。她们一个喜欢很妩媚地微笑,一个喜欢睁大了清澈的双眼。两人都喜欢托住香腮听我讲故事,尔后又静静地陪着我一块儿发呆。但她俩都已经离我而去了。很多时候不去想,她们就消失得好像从未在我身边出现一样。偶尔记起的片刻,又不敢揣测她们身在何方。

也不知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是十年前离开小镇的。去年回去后打听一些同学朋友的消息,很多人却再也渺无音讯。而我那个家在我回来之前,也是闭紧了窗户久无人居。我的家人早在七年前就迁往县城了。

记得走的时候,小镇新建了一家碳酸锶厂。那是一家日资企业,因本地丝绸、制糖等轻工业大多破产倒闭,由政府招商邀请而来。其实也就是一家化工厂。那工厂巨大烟囱飘散出来的气味甚不好闻,废水废渣也日夜往江边倾倒,不仅对下游的渔业生产颇有影响,一些特殊病例也逐渐在周边扩散开来。本地人曾经怨声载道,听说还引起了一桩群体事件。但因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地方政府要考虑长远民生,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可结果却是小镇的人们都想方设法外逃,农村外出打工者多年未归,小镇的原住民也有一半迁往县城居住了。

这次回去后,那家日本工厂已经搬迁到更偏僻的省份,小镇也终于重归山清水秀了。一个人彷徨于古镇街头,不觉想起一发生在此地的戏曲故事《碧玉簪》,那公子小姐罗曼蒂克的古典爱情,恐怕再也不能于这里上演。我总是怀疑,本地的书生仕女可能都注定要远离,他们将来也肯定会像小镇的大多数人一样为生计无奈地奔波异乡,如我一般在外成家了。

但我的离去却和故乡的变迁无关,理由拣好听一点的讲,是因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男儿志在四方。然而我却知道自己是在逃避,在那些失败痛苦的过往之后,我对故乡真的无从适应。可到如今,在外漂泊的时间越久,却更加记得故乡的好处了。

记得在江边有一座山,叫做“波仑山”,山上有座庙,叫做“波仑寺”。寺庙传说是鲁班所修,文革时已遭焚毁,但仍残留了许多尊佛像。其中有一座大佛,闭目端座两手上捧。过去有庙门的时候,这尊大佛正位于大殿居中。每至夜晚,月光穿过庙门上的窗棂正好映射在佛像身上,圆月之夜,更有皎洁月光如捧佛怀。这便是著名的“波仑捧月”。因为有此奇景,这大佛便显得比别处更灵验些。所以每逢初一十五,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尤以除夕之夜,很多人都来烧“子时香”,据说外出者籍此来年可保平安和挣大钱,地方上为官者也可升官发财。时值年三十之夜,往往有数千人同时前来进香,山前的狭窄公路上,那一辆辆黑黝黝的豪华小车也如长龙般见不到尾。遍山烛光灯影里,人头攒动,鞭炮炸开有如繁星闪耀,盛况年复一年都更加空前。

我也曾上得这座山去。那一夜,家人打电话要我去求得一些平安回来。但不知为什么,我竟在这遍山的人丛中裹足不前,那份茫然和震撼,心里真是不能明详。我虽不曾去烧“子时香”,但最后也离开了。我终没有心情为自己祈福,虽然去的地方也很遥远。倘若再一次地回来,小镇也一定更加物是人非。我并不嫌弃故乡的贫穷,只是她今天真的已经改变了模样。

故乡的河啊,仍是这么长长远远地流淌,为何那远行的游子也随了你去漂泊?漂泊去了异乡!我知道我还得再一次归去,我的家呀,还在故乡的河畔,我即使不去想,她也在我的心中永志不忘。

春 之 憾

久违的春天经不起人们的翘首企盼,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而今天的我似乎对春天有一种特别的感触。

长春的春天是那样的简约,不如故乡之春铺张而烂漫,因而久居都市的我也就极为珍爱街头楼角那初始的鹅黄。一场春风,一夜春雨,早起的人们忽地发现春姑娘已来到身边。看吧!是谁为柳枝做了鹅黄色的包装?瞧吧!街边草坪上什么时候挺立起那么多嫩绿的小精灵?没有迎春花,没有布谷鸟,只有这柳,这草,默默地散发春的气息,奏响春的旋律,装扮着北国春城的庭院通衢。我深知,这鹅黄,这嫩绿,只是春天的使者,当着桃李杏梅竞相怒放的时候,她们的美就会被人们淡忘,而我却对此情有独钟,钟情于春色复萌柳梢黄的短短几日,因为美不只在于娇艳烂漫,更在于清纯而无私。

我说 ,迎着料峭春寒的报春者是最美的。

故乡的春天比这里要铺张,只是她来得更迟。前两天,妈妈打来电话,亲亲地唤起我的乳名,“五·一就不要回来了,这儿没什么好看的,还挺冷呢!你在那好好工作,别惦记家……”,挂断电话,泪水却连成了线。是啊!我常和家里讲,我极爱故乡的春天。故乡是个半山区,老屋被不太高的土山坡包围着,面南依傍在盛满山泉的水库旁。故乡的春不象这里只有那有数的几种树、几种草和几种花,冬雪还没有褪尽的时候,紫色的耗子花已经迎着仍有丝丝寒意的春风在阳面山坡上开放。紧接着,沟谷和田野上的柳树便泛出鹅黄,吐出绿叶,有些柳树还开出金黄色的花(毛毛狗),迎风飘着醉人的芳香。野菜钻出地面,再过些天,漫山遍野便成了花的海洋,处处燕舞莺歌,百灵、黄鹂、杜鹃……百鸟鸣啭,与农忙的吆喝声和隆隆的农机声一起,献给人们一个个清新、喧闹、生机盎然的早晨,一个个艳阳暖暖、花香袭人的黄金上午。

我更爱故乡春天的月夜。月夜深深,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沉入了梦乡,远处仍有农机的轰响,但因为离我家远,所以丝毫破坏不了这的静谧。这时的我尽可以安心品味、享受这故乡春月夜,沐浴在月光里,徜徉在花丛中。看!梨花和李花给后山披上了银白色的新装,偶有惊雀掠过,或是清风徐来,落花如雪便纷纷而下,而更诱人的是那花海的芬芳弥漫在山野间,自然、淡雅。清朗的月光下,水面上飘荡着虚幻清幽的水雾,莫不是仙女在浣纱?银光粼粼的水面上传来蛙的合唱,时高时低,变幻莫测,许多不知名的水中动物或水鸟或是不甘寂寞,或是嫉妒这合唱的美妙,总是偷偷插上两句,虽然象捣乱,却使这单调的蛙声变得那样富于变幻,那样生机勃勃,那样自然和谐。这月夜中的我,常常唤着那条忠实的老狗“大黑”来到后山的树下静静地坐着,在月夜里放飞想象的白鸽,听蛙声四起,看落英缤纷,数寒星点点,想那满月中的传说和黑黝黝的群山里的故事。“大黑”很懂事的,就那样眯着眼、垂着耳朵趴在我身边,生怕弄出点声响破坏了这月夜的恬静、这只能用心灵体验的纯真的美,还有主人那么好的心境。

我一直在想,若是把这情这景摄下来,刻到光盘上,用她常来慰籍我这他乡游子恋乡的情愫,那该多好!可去年返乡,才发现那梨树、李树老死了许多,也被砍掉了许多,难道就只为增加那几分贫瘠的山坡田?一个完美的故乡春月夜的景致再不会有了,今后的我也只能把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间了,只能常常默诵着:“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聊以弥补那份淡淡的伤感与缺憾。

我爱故乡春月夜,那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最真的梦幻,那是我心灵避风的港湾,那份爱,最纯美,最执着。

韶华易逝,恰如那短促的都市之春,久经世故与磨难的我已渐觉疲惫。情感世界的荒芜与麻木,理性灵魂的萎顿与逐流,这些都市人的通病我当然难免,然而,形形色色物欲的诱惑、生存竞争的残酷不知怎的仍然淹没不了往日的情怀,总能忙里偷闲地缩在那心灵一隅,追忆那故乡春月夜,独爱那都市柳梢黄。

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美将越来越少,逼迫着我们善于追忆,善于找寻。

故乡情结

我的故乡在辽东半岛的一个小镇 ——熊岳城。那里有座山,叫望儿山。他没有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耸,也没有三山五岳的雄姿,但它却有慈母盼儿归的优美传说,脍炙人口,多少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块带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他在年轻时,同爷爷背井离乡、踏上了谋求生存的不归之路。爷爷不久就客死他乡,父亲自己在外面闯荡,最后落脚在洮南府,他成了家、立了业,有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父亲闯荡的还算可以,当过厂长、局长。他的性格开朗,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可就是到了年节,他就不高兴,眉头紧锁,躺在床上不言不语。后来,母亲套出了他的心结,病根是想家,得了思乡症。为了让父亲开心,我们哥几个纠缠他,让他讲老家的轶事,这招儿挺管用,父亲讲祖辈的辛酸和他童年的趣事。尤其是说到家乡的景观,更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什么北关街、八大景,尤其讲到望儿山时,他更是眉飞色舞,这是他故事中的重头戏。把那望儿山描述的活灵活现,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在我没去故乡之前,望而上这幅风景画卷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

父亲因病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他躺在病榻上,啦着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断断续续地对我们说:“孩子,你们有空回老家看看,同亲属们走动走动,不要断了联系,咱们的根儿在那......”

来源:() - 故乡情结(散文)_铁路天峰_新浪博客

我很听父亲的话,凡有机会就回到熊岳城,看看家乡的亲人,逛逛小城的大街小巷,攀登望儿山陡峭的山崖,遨游浩瀚无垠的大海,尽情地陶醉在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山山水水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父亲讲过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父亲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和对亲人们刻骨铭心的爱意。我回乡省亲数次,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这座古朴的小镇,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望儿山上点缀了许多楼台殿阁,在如涛似波的万顷果林衬托下,这个“小岛”显得更加妖娆。小镇的变迁记载了时代进展的历程,尤其是这座不起眼的望儿山,她不正是祖国和母亲的象征吗!?我们有许多儿女远离家乡游离在外,“游子吟”的歌词就道出了游子们的心声。放眼望去,望儿山上的青砖塔,不正是慈母的化身吗!他站在山峰上,任凭风雨的撕扯,严寒的折磨,望眼欲穿的祈盼儿女的回归,这也是古老传说的由来。此情此景真能不让人心动哪?

我父亲爱家乡,我也爱家乡,我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笔墨书不尽,丹青画不完。

正是:

游子觅人生,

慈母盼归程,

手捧故乡土,

思绪如潮涌,

悠悠千古爱,

尽化此山中。

关于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4篇

家乡的街道整洁、宽阔、平坦。各种漂亮的汽车穿梭似的来来往往。街旁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超市和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了乱。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供大家欣赏。

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篇一

我想念那曾经的故乡,

幽深的小巷,

朴素的桥梁,

还有一堵岁月沧桑的古墙,

从前的模样,

都随着岁月的冲刷消失在历史的长廊。

我想念那曾经的故乡,

深邃的河床,

淳正的酒香,

总有那古香古色的民房。

从前的兴旺,

都跟着悠长的歌声随风飘荡。

我想念那曾经的故乡,

熟悉的泥土,

依旧的山岗,

情节不舍,

至少我还在我的故乡。

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篇二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里有我可爱的故乡。

绿树青山环抱着村庄,千红万紫群花锦簇芳。

鱼虾成群菜粮丰收藏,硕果满山遍地是牛羊。

啊,故乡富饶秀美的地方,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任劳任怨勤业忙。

心有我那迷人的故乡,姑娘爱美对河梳扮妆,

活泼孩子追蝶听鸟唱,乡亲父老热情又大方。

啊!故乡那抚育我的地方,无论我在哪里建设上岗,总是把你深情的向往。

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篇三

我的故乡,座落于长江支流汤溪河畔;

横跨斜张桥连接古镇两岸;

上游滴水寺曾经香火旺盛人流不断;

滴水寺下乌龟石、龙王洞传说神密无限;

九宫十八庙承载故乡发展的历史与沉淀;

箭楼钟声虽已久远,却仿若昨天;

相传“白兔井”历史悠远;

见证着故乡的繁荣与兴衰…

以故乡为题的优美散文诗篇四

众生难安,彻夜仰望——

神的婴儿,星星,安睡在人间的高处。

而葡萄藤与溪泉一直都是醒着的。

在墙壁簇拥的暗夜中,风车茉莉完成了天堂鸟巢的装饰,用黎明的光辉织出流水荡漾的花边。

从一幅水墨画的深处蔓延开来的羊趾和牛蹄,铺开蝴蝶与蜜蜂联袂走秀的原野。蚂蚁们掀开梦的腐质物,倾巢出动,爬上金丝楠木最高的那片叶子,听风,晒太阳。

深耕细种的人,把梦想的灯盏留在祖传的田地里,继续痴情地刨挖前世今生温饱的根系与血缘。古老的粮仓,即使颗粒无收,心上的春光,却迟迟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