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的教学反思 忆秦娥·娄山关教案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忆秦娥 娄山关 听后感

一九六二年五月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事。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2]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3]告诉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4],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5],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日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

注释

[1]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准备在五月号发表毛泽东的词六首,郭沫若应约于五月一日撰写了《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一文。五月九日,郭沫若将这篇文章的清样送毛泽东审改。毛泽东阅后将这篇文章中关于《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的一段话全部删去,重新写了本篇的文字。

[2]指一九六二年二月初在广州召开的诗歌座谈会。

[3]指毛泽东。

[4]过去有一种说法,遵义会议是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召开的。后来,经过考证确定遵义会议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召开的。所以中央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应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而不是在遵义会议召开以后。

[5]刘湘(1888-1938),四川大邑人。一九三三年任国民党军四川“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三四年并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

忆秦娥.娄山关课后注释,牧童评画及课后注释,意思,道理,文言文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作品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忆秦娥娄山关读后感 忆秦娥娄山关读后感范文

1、4月12日上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多媒体教室一起聆听了谭翔宇老师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课。全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2、听完谭老师的这节课后,感觉教师在备课上下了不少功夫,但该如何把教师自己的所得传递给学生还需多多用心,此外,教师在简介作者、写作背景、范读全词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过程中始终是感情饱满的,但又该如何把这份感情让学生也能感受到、领悟透,还需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3、除此之外,针对本节课中的几个环节,我也有些思考:作者、背景的出示一定要适时。

4、《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部展现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和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作品。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离他们毕竟久远了,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若想突破这一难点,可在课前多下功夫,如让学生竟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资料,我想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么课上就会节约很多时间,而且感悟也会加深。可教师并没有安排这样的作业,那么在课上就全靠教师的介绍了,我认为,这种情况下,背景的出示就要分部分出示,主要是长篇介绍学生不易接受,而且没有重点帮助作用,若能在需要理解的地方适时出示那么效果一定要好得多。比如,讲解之前只介绍长征以及娄山关的相关资料,待理解上阕时,再出示首次掌握大权之后经历了一次败仗后再回到娄山关的背景。而在讲下阕时再出示此次娄山关之战取得胜利的背景资料。我觉得效果可能会更好。自主学习的体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5、在谭老师这节课中设计的唯一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就是属于在问题提示下的自学而非自主学习,此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不强,且有些琐碎,导致不能很好地体现自主学习。诗词教学还应是多读、理解基础上感悟。本节课,设计的朗读形式不多,基本上都是指名读,而且读得效果没有明显变化,教师的评价语也不够有激励性。我想读不出理解与自己的感悟的原因还是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个人认为,重点词语的解释还是要提出来,甚至应该板书在黑板上。

6、我想诗词教学在读的有层次、了解了写作背景、理解了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的感悟才会有所体现。

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拓展资料:

主题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上阕开篇即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接着,以“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下阙用“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最后以“苍山”、“残阳”收笔,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全词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全词内容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全词翻译为: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

原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忆秦娥·娄山关

读忆秦娥娄山关的感想

《忆秦娥·娄山关》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