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 外国诗两首 教学反思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1

1、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要心平气和,带着求知明道的阅读心理去阅读。

第一遍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纠缠,读后自问:该语段写了些什么内容?

再阅读第二遍,阅读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跳读,选读重点语段。第三遍阅读要控制好时间。

总之,要通过整体阅读充分感知阅读材料,深刻理解语段内容。

2、细心揣摩文后题目,认真审清题干要求。

答题要正确的理解题干要求,准确接收题目信息。要逐字逐句分析,万不可匆匆一看,便去作答。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自信,似乎看一眼就全部理解了题目,不逐字逐句推敲,只是凭经验思考,凭感觉做题,还把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带入考试。

另外,有的同学平时语文基础不牢,概念把握不清,常把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弄混,以至于问东答西,张冠李戴。审清审准题干是“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考试中因此失误失分者不在少数。

3、注重规范答题语言,准确严谨表述答案。

语文答题对语言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表述题、阐释题。语言应准确、严谨、周密、规范、卷面整洁。

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

(1)用词用语不当,词不达意,心里在想的和笔头写的不一样。

(2)语言过与繁琐,讲了许多无关的话。有的过与简单粗浅,省略了许多应该说的话。

(3)语病太多,句子不通,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答题无条理,胡敛乱凑。

(5)书写混乱,乱改乱划。对此,答卷应做到书写工整,成行成列,语言成句,不写错别字,对于要改的字、词、句,一律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如删除单字用双斜线,删除句子用平行线,万不能乱涂乱抹,画“黑圈”或乱“拉线”。

总之,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答题的能力。只要学生持之以恒,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养成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2

有人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这样可以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全文很长,学生初读感觉读不懂,我们初读亦有此感。我们深入阅读就会发现,文本的引文部分有两个很有价值的词语:“丑陋”和“敏锐”。这两个词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把与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取舍、提炼,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宽度与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误读、不死读、不俗读、不浅读。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3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有效的阅读可以培养、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应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达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来看待。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比如说“小组讨论”本来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家标榜。讨论题,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义的分割,而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教学中不能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现在的教学只求了解大意,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淡化了词汇的归纳积累,忽视了词法、句法的梳理习得;偏重分析讲解,轻视诵读、精读,但是诵读、积累是形成语感,积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不“理”、不“积”、不“读”、不“诵”,紧依靠分析鉴赏,很难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三、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

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如《桃花源记》,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桃花源的故事,学生们想象丰富,有的将桃花源想象成一个自由、幸福、和谐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拿来跟现在社会比较,道出了生产力落后与不足还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将课文扩展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有我阅读。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3、寻章摘句、无我阅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而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凝练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先贤们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仅有必要学,更要学的深入、透彻。语言的传承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阅读的难题,我首先从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讲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词类活用的规律。在学生的头脑里先构建起文言的建构方式,解决读懂的问题。

四、小结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一一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4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5

通过《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阅读兴趣得以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在两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角度来详细阐述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想。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

首先,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反复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读,课后学生开始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中国诗词小说、外国名著、中国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学生杂志等各类书籍,积累了他们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积累了作文写作的素材。

其次,多文本阅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目的有兴趣地阅读。通过挖掘诗词和寓言的场景气氛、人物故事和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拓展故事、代入场景、自由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课后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课外沟通和探讨最近阅读的书籍以及书籍中的人物和内容,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在不断高涨。

再次,多文本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写作能力。在《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词句为单位整句阅读,并在阅读中快速掌握文句要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许多学生在课外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刻意练习阅读速度,并明显感觉到自己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升,语句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增强。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做标注、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有意识地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笔记和作文中,在写作练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另外,多文本阅读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并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学生在中学这个阶段接触的事物是相对狭窄的,两节多文本阅读教学课程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广泛读书,增加了在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扩展了学生对学习、对社会、对国家的认识。《诗词五首》展现了陶渊明豁达开朗性格、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李贺报效祖国的抱负、杜牧英发俊爽的气度和李清照幽怨婉约的风格,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的代入和理解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自身性格的塑造。《愚公移山》所展现出来的决心和意志更是对学生影响至深,许多学生懂得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变得更加勤奋好学。

二、多文本阅读教学使老师在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首先,老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对素质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两堂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老师从思想和行为上实现了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过去教学只是注重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现在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过去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在教学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在讲授老师和社会对课文失望普遍观点和评价的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把学生的创新思维、道德素质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判。

其次,多文本阅读教学促使老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老师具有广阔的视野、充裕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这客观上驱动老师对书本知识更深层次地剖析和更多层面的解读,对课外知识更宽泛地汲取,对教学课件更精心地设计,对课堂节奏更熟练地把控,对教学经验更虚心地请教。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老师自己也学到了新的知识,获得了新的提高。

再次,多文本阅读教学增进了师生感情,通过教与学的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互信,培养了教学的默契程度,能使老师更快把握课堂内外学生的兴趣和诉求,从而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诗词五首》和《愚公移山》两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越来越活跃,积极参加课堂内外的各类讨论,并敢于同老师探讨不同的意见。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学生的主动好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综上,多文本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注重阅读范围扩大化、理解分析多元化、师生参与深入化、学生学习自主化,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优质书籍,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把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老师和同学们深入讨论,通过讨论使自己的想法得以修正,最终通过多元化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多文本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对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6

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转化为“意”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通过自主入境,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

一、传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

1、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2、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

3、对阅读基础知识进行“阅读题海”训练,完全剥夺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

4、阅读时间不断减少。

5、教师单向的讲解介绍,忽略了学生自读过程。

由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突破传统的阅读理论与思维框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独立的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故作者提出以下建议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1、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前,先要指导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可分远期、近期两种,远期目标以每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应与大纲的相吻合,让学生明白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哪些知识,阅读哪些;近期目标可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作为基本单元。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强调:“关键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激发他们酷爱读书,指导他们学会读书。教师要唤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并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的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而要把阅读目标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上。通过学生对课外的材料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沉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纲型:阅读后,把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路。感想型: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提高分析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过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4、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杜威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一旁观察学生的活动,做学生活动的助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教师无法代替,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能够达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在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5、教给学生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必须把握基本内容、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对的主旨、立意及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语句进行鉴赏评价,形成鉴赏能力。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阅读心态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也就越有效。学生阅读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对他们具体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中学语文阅读课后的教学反思7

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读书习惯。思维有严重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我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教《春》一课时,诱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不断地把文中重点句段的知识点梳理成阅读组块,尽可能增大学生信息储存的空间。然后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如:对文章第二自然段中那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向学生发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我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鼓励说出独到见解:提倡多角度思考问题。

结果却众说纷纭,大体看法是:

1、用拟人的方法,形容小草的形态;

2、用比喻的方法,形容人的活动;

3、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人的活动;

4、写人的动作。

我及时进行提示,要求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共有几处停顿,每处停顿的句首都是什么词性,表示什么。同学们有所领悟,并回答:“六处停顿,每处句首都是动词,表示六种动作。”我问,既然是表示动作,那么请说明你同意上述四种看法中的哪一种?通过及时点拨、引发,使学生的见解向正确答案靠近。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有效 反思 ,对一节课教学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思考,实现 知不足然后能改 的目标。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 方法 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 语文学习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 经验 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 作文 ,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篇二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

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者》等, 文章 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坚持写 读书笔记 ,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 故事 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让学生自主摘抄,扩大学生的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

我变周记为练笔,变自定题目自主去写为规定选题系列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身边一个细节或场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长可短,然后试着写成绘声绘色的文章。每周的练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赏析,由于是写身边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孩子逐渐能写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知识量大,需要大量记诵,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想学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本学期在文言文、诗歌的教学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朗读背诵培养语感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翻译必须放到课堂完成,课下进行巩固。

诵读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课堂上经常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 语文知识 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 教育 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mdash;mdash;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 文化 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 初中语文课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评价五篇大全

★ 初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评价五篇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评价模板五篇

★ 语文老师初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七下的外国诗两首是古诗文吗

【导语】哲理诗是表现诗⼈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原⽂

假如⽣活欺骗了你

普希⾦

假如⽣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急!

忧郁的⽇⼦⾥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

⼀切都将会过去;

⽽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原⽂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的树林⾥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

我在那路⼝久久伫⽴,

我向着⼀条路极⽬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条路,

它荒草萋萋,⼗分幽寂,

显得更诱⼈,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路上,

很少留下旅⼈的⾜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条路等改⽇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树林⾥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迹更少的⼀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道路。

3.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知识点

【整体结构】

1.《假如⽣活欺骗了你》

第⼀部分:写如果⾝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定到来。

第⼆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未选择的路》

第⼀节:写诗⼈站在林间交叉路⼝,久久踌躇,做出决定。

第⼆节:诗⼈选择了其中⼀条少有⼈⾛的路。

第三节:诗⼈踏上了⾃⼰选择的⼩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第四节:诗⼈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章主旨】

1.《假如⽣活欺骗了你》:这⾸诗以劝慰的⼝吻告诉⼈们:在⽣活中难免遇到挫折,⾯对挫折的时候,不要沉湎于悲伤和痛苦中,要积极乐观地⾯对,要对未来充满信⼼。全诗表现了诗⼈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

2.《未选择的路》:本诗借⾃然界的路来写⼈⽣之路,告诫⼈们⼈⽣的道路虽有千万条,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条,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写作特⾊】

一《假如⽣活欺骗了你》

这⾸诗采⽤假设的⼿法、劝告的⼝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真诚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

二《未选择的路》

这⾸诗通篇采⽤了象征⼿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诗⼈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道路,⼈对路的选择即对⼈⽣道路的选择。

4.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知识点

一作者资料。

1.普希⾦,俄罗斯伟⼤的诗⼈,⼩说家,史称“俄罗斯⽂学之⽗”,俄罗斯⽂学语⾔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学的奠基⼈。

2.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个时期。

二写作背景。

1.《假如⽣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被沙皇流放的⽇⼦⾥,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夫纪念册上的。那⾥俄国⾰命正如⽕如荼,诗⼈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却没有丧失希望与⽃志,他热爱⽣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年他做出了⼀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活,选择了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的道路。这⾸诗便暗⽰了诗⼈这次重要的⼈⽣选择。作为⼀个现代诗⼈,在诗歌的创作上,弗罗斯特也像《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他选择了⼀条少有⼈⾛的路,并形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5.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法⽬标: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法的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学会慎重地做出⼈⽣的各种重⼤选择。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法的运⽤,学会慎重地做出⼈⽣的各种重⼤选择。

教学⽅法:

⾃主学习法、朗读法、⽐较法。

课前准备:

朗读⾳频、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成问题

每个⼈都希望⾃⼰的⼈⽣能够⼀帆风顺,但是⽣活中总是不免会经历风⾬,会遭受挫折,会⾯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那么你将如何⾯对挫折,如何做出选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国诗⼆⾸》,或许对你能有所启发。

⼆、⾃学互研⽣成新知

步骤⼀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普希⾦(1799—1837),俄国诗⼈、⼩说家,史称“俄罗斯⽂学之⽗”。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学的奠基⼈。他的代表作有《⾃由颂》《致⼤海》等,他被⾼尔基誉为“⼀切开端的开端”。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他的诗富有象征和哲理,同时⼜有浓厚的乡⼟⾊彩。⼀⽣中写出了10多部诗集,其中代表作有《波⼠顿以北》《⼭间》《新罕布什尔》《西流的⼩溪》《慈悲的假⾯具》等。

2.⽣难字词

(1)字⾳

忧郁(yōu yù) 诱⼈(yòu)

瞬息(shùn) 涉⾜(shè)

幽寂(jì) 延绵(mián)

荒草萋萋(qī) 伫⽴(zhù)

(2)词义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形容⼀眨眼⼀呼吸的时间。

【涉⾜】指进⼊某种环境或⽣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

【伫⽴】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续不断。

【幽寂】幽静,寂寞。

步骤⼆ 整体感知⾛进⽂本

《假如⽣活欺骗了你》

1.“⽣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指在⽣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不幸⽽⾝处逆境的状态。因为诗⼈写这⾸诗时正被流放,这⾸诗是诗⼈⾃⼰真实⽣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第⼀部分写如果⾝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等待,快乐的⽇⼦⼀定会到来。第⼆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事过境迁,往事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3.诗⼈⽤“欺骗”这个词是否恰当?为什么不⽤“伤害”或其他的词?

【交流点拨】恰当。“欺骗”⼀词原义是指⽤虚假的⾔语或⾏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上当。此处作者⽤了“欺骗”⼀词其实是⼀种拟⼈的写法,把⽣活中碰到的悲伤与痛苦说成是⽣活“欺骗”了你,这样写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贴切,符合⼈们的阅读⼼理。没有把痛苦等说成是“伤害”其实是⼀种乐观思想的表现。“伤害”是指在⼈的⼼⾥有了伤痕,难以愈合。作者此处只是把⽣活中的不如意,轻描淡写成⼀种“欺骗”,发现了这种欺骗时要勇敢⾯对,重新振作即可,不要总在伤⼼的往事中徘徊,⽽忽略了眼前和未来的美好。

《未选择的路》

1.诗的四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第⼀节,写诗⼈站在道路岔⼝,感到孤独⽆助,陷⼊沉思——⼀经选择便从不回头。

第⼆节,写诗⼈选择了⼀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

第三节,写诗⼈踏上⾃⼰选择的路,却留恋那条未被选择的路。

第四节,写诗⼈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引发对⼈⽣的思索和叹息。

2.诗⼈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交流点拨】诗⼈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那些未⾛的路,才更让⼈想念,更让⼈留恋。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灵,让⼈更深⼊地思考⼈⽣的选择问题。

三、合作探究⽣成能⼒

步骤三 品味语⾔把握主旨

1.细读课⽂,理解句⼦的含义。

(1)忧郁的⽇⼦⾥须要镇静。

【交流点拨】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静下⼼来思考⼀下⾃⼰应该怎样做,⽽不能⽓馁。

(2)⼼⼉永远向往着未来。

【交流点拨】⼼⾥总要存在着美好的念想、美好的期待,表现了诗⼈⼀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3)⽽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交流点拨】可以从多⾓度理解。⼀⽅⾯,它强调⼀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另⼀⽅⾯,它暗⽰⼈⽣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种体验都是⼀笔宝贵的⼈⽣财富,都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即使是痛苦的体验)。

2.《假如⽣活欺骗了你》表达了诗⼈怎样的⼈⽣态度?

【交流点拨】诗中阐明了这样⼀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当⽣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切都会过去,我们⼀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态;⽣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终会到来。这是⼀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种⾯对厄运时积极乐观的崇⾼境界。这也是这⾸诗能够深受⼈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3.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哲理。

【交流点拨】含义:诗⼈表⾯上似乎是在写⾃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的是⼈⽣之路。

哲理:⼈⽣的道路有千万条,但⼀个⼈的⼀⽣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条,所以必须要慎重;在⼈⽣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的思考,做出独⽴⾃主的选择;⼀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下去,直到⾛向成功的彼岸。

步骤四 精读课⽂⽐较异同

1.两⾸诗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假如⽣活欺骗了你》⽐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诗可能对⼈产⽣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两⾸诗都饱含哲理与⼈情味。《假如⽣活欺骗了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以⿎舞,让⼈笑对⼈⽣;⽽《未选择的路》则以深沉地感叹,反映了⼈们普遍的⼼理,引起⼈们感情上的共鸣,让⼈们对⾃⼰的⼈⽣做出选择的思索。

四、当堂演练达成⽬标

步骤五 总结课⽂拓展延伸

1.总结课⽂

《假如⽣活欺骗了你》语⾔精练,意蕴丰富。

这⾸诗没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但诗歌语⾔精练,短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劝告的⼝吻,以说理的形式取得了巨⼤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以平等的语⽓娓娓道来,语⽓亲切委婉,热诚坦率,似乎是诗⼈在和你交谈,如“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着丰富的⼈情味和哲理性,从中可以让⼈感受到诗⼈真诚博⼤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未选择的路》运⽤象征,含蓄清新。

诗⼈从⽣活实际出发,⽤⾃然之路⽐喻⼈⽣之路,表现了他对⼈⽣之路的思考,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

别具匠⼼的艺术风格再现优美的⾃然风光,通过对⾃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们内⼼深处的情感波澜,深化了这⾸诗的含义,给⼈以丰富的启迪。诗⼈将哲理隐含在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中,并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对⾃⼰的⼈⽣道路有了更深地思考和抉择。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的诗⽂以及普希⾦、弗罗斯特的诗歌来阅读。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在这篇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通过结合诗歌背景和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较好的,但是,由于把两⾸诗歌⽤1个课时来完成,时间较紧,学⽣展⽰发⾔环节的时间较少,导致学⽣没有充分展⽰,在结束课堂时显得有些意犹未尽。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哲理诗是表现诗⼈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原⽂

假如⽣活欺骗了你

普希⾦

假如⽣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急!

忧郁的⽇⼦⾥需要镇静:

第 1 页

相信吧,快乐的⽇⼦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切都是瞬息,

⼀切都将会过去;

⽽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原⽂

未选择的路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一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 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教育 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 名言 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 教学 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 说说 “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 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2.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模板

3. 初一语文(上)教学计划范文

4. 2017秋季初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5.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借景抒情写作指导课回顾及反思

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  张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分别是《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外国诗二首》《古代诗歌五首》,写作内容为“文从字顺”,写作实践中任务一是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写作片段;任务二是将任务一的写作片段扩展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我在教学本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感作者写作技法的精妙。所以,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就萌生了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并感受景物的想法。

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花,一处是思源楼前花丛中的粉色月季,在观察这株月季时,学生看到月季花瓣不同的粉色时,立刻就明白了宗璞所写的“深深浅浅的紫”。月季花瓣周围有许多的蜜蜂,我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感受,综合地去想这株月季花。在观察另一株奥运馆前的月季时,学生发现了这株粉的偏白的月季在一丛绿树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由这两处的花,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其他的花,如亭子旁的紫丁香树,回音壁处的小牵牛花,尚德楼一楼的月季等等。

第二天的写作片段分享,学生分享的主题是“校园花开”,有写月季花的,有写丁香花的,有写蒲公英花的等等。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些不善写作的学生,在这节课也会非常积极。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写作”对他们来说就不难了,他们是可以写得很认真,写得很好的。一节40分钟的课,学生忙着读自己的写作片段,我忙着逐一地指导、修改,我们都没有觉得这节课很漫长,反而觉得很充实。趁热打铁,我又布置了将这个写作片段拓展成为一篇文章的习作训练,可以仿写《紫藤萝瀑布》的笔触和思路,完成时间为一周。有趣的是,在这一周时间内,有一天下起了雨,雨打花瓣,使花瓣落下了很多。早上,来到校园看到这样的景,我就给学生提示,可以再去看看,再去感受下。

经历了两节写作指导课,前后一周的写作时间,学生展示出的习作确实跟之前的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原来写作能力,感悟能力不好的孩子,在这次习作中完成得也很出色,这是使我很欣慰的。读着学生的文字,才意识到这样的写作才是有生活、有意义的。不管是哪种写作水平的学生,在本次习作中都得到了提升,其实没有不愿意写的学生,有了经历的文字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味的!

但同时我也反思,首先,这样的写作指导课很耗时,而有限的课时是不能每次写作课都这样开展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写作内容,合理安排写作课所需课时。另外,由于上个学期期末期间才完成评改,所以没能透彻地讲评,深感遗憾,所以本学期初我把这次习作重新拿出来,重新思考,重新梳理,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的写作内容,联系之前感受,再次落实写景状物文章的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个难点,我想真正的写作是需要关注生活的,是不要过多强调写作技法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将写作作为日常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写作即生活,生活要写作,这才是写作教学的真谛!

经指导、修改后的学生习作:

《阳光下的蒲公英》

初2018级12班    樊笑羽

前些日子,中午的时候,金色的阳光在校园中四处嬉戏玩耍,撒在身上暖洋洋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校园里,奥运馆一旁的草坪上不知有着多少小树苗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杆来彰显自身的挺拔。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偶尔也有些亮眼的地方,就像草丛中那三株月季,明亮鲜丽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蜜蜂和蝴蝶在它们身旁飞来飞去,可这亮眼的色彩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中反而显得有些违和,如同一幅怪异的涂鸦。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月季的附近还有两株不起眼的蒲公英正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阳光在它们金色的小花上舞蹈,一层层金黄色的花瓣,深深浅浅如同花姑娘的裙摆般精致小巧,金黄色的小花是那么不起眼,可仍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它们与周围的一片绿色相交融,金黄色是光的象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们的色彩是那么的柔和,如同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当阳光撒在这“幅”富有生命力的“画卷”上时,一切又都显得那么静谧。蒲公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大自然中经历风霜雨雪的生存者,大自然无疑是残酷的,正所谓适者生存,而无法适应的自然会被淘汰,小小的蒲公英无疑是坚韧的,它们每一片花瓣都紧挨在一起,一起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也许它们无法做到在风雨中傲然挺立,但风雨过后,当阳光再次撒向大地,它们会变得生机勃勃,努力地朝有阳光的方向延伸……

花开花谢,蒲公英的果实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小绒球,面朝着太阳,等待着微风的到来,阵阵微风吹来,它们开启了小小“降落伞”的旅途……

《生而平凡》

  初2018级12班  白一博

含苞绽放,路径上漫延着新生的气息,空气中飘散着新生命对世间的朦胧与向往,屏息凝神,看得见又一个岁月的花红柳绿。伫立聆听,听得见新生命的欢歌笑语,听得见草木极力生长的呻吟。整个校园里都洋溢着生的喜悦。

在一片葱郁的浓绿之中,在松柏的庇护之间,有一抹艳雨,是花丛,它如天之娇子,在勇猛的裸子植物间,享受着遮风避雨。这艳雨即是一丛月季花,花儿粉的透亮,好似泼上了颜料,如此洒脱。这般粉嫩有深有浅,好似有虚有实,朦朦胧胧,十分惹人怜爱。仿佛在粉嫩间有着一丝芬芳,更在芬芳间渲染着一丝粉嫩。在花瓣边缘溢出一滴甘露来,这甘露仿佛被花瓣染成粉色,为月季增了几分生意。瞧,它对着风儿吟唱,唱出对生的渴望。但是,我觉得它并不显得娇嫩,更不孤芳自赏,看着看着,我不禁觉着它更像一个少年,渴求自我独立,有进取之心的少年,即使它在松柏的庇护之下,但它并不安于现状,它更渴求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美丽!它在生长,不顾折枝断茎,它还在生长,不顾风吹雨打。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它自信、自强是勇敢的象征!

我久久凝望,心中不由得为其所震撼,所感叹,而更加感受到的,是那大自然中最为自强的追求,不论自己是多么美丽,但是在骨子里,唯有一个深切的概念——既然没有神的光环,那么你我生而平凡,就应该感受平凡的美丽!­

《逆境中的月季》

初2018级12班  侯奕凡

月季,一种美丽的花;月季,一种有内涵的花;月季,一种我爱的花…….

在我们学校奥运馆的门前有一株美丽的月季花。

远远的望着月季花,被灌木丛包围的枝丫上点着许多雪白的小圆点。走近来看,那翠色欲滴的枝茎上托着几朵纯白的花。仔细地看,纯白的花瓣上还带着几分嫩嫩的粉色,这感觉就像少女那白里透粉的脸庞。月季花还有着绿油油、锯齿形的叶子,它的茎上还长着许多绿色的刺。细细的闻,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淡白色的,甜甜的香气,让人感到十分舒服。一阵微风吹来,月季花抖抖身子,几片花瓣轻轻地落下,这画面是那样的唯美动人。在冬天,月季花被灌木丛包围,见不到阳光,也受不到人们喜爱和赞美。所以,它必须在逆境中努力生长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想起之前,外婆家也有一株月季花,种在园子里,外婆希望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便每天定时浇水,施肥。在夏天中午,叶子被晒蔫了,弟弟还心疼地在旁边立把雨伞。虽经历家人的悉心照顾,可是总感觉它不太有生气,开的花不太艳丽,不知是不是家人操心太多的缘故。

再看眼前的月季,似乎也没人怎么管理,却生机勃勃,艳丽的花朵中充满了野性与生命力。我想我们活着,就要像这株逆境中的月季一样,要勇敢地做自己,要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

《绽放自己的美丽》

初2018级12班  苏艺晨

我最近不知为何会有些烦躁与焦虑,可能是因为要考试的缘故吧。班级同学都陷入了这种紧张之中,一个个地埋头苦读,似乎不曾抬头。

午饭后,我走进校园,抬起头看天空,它是那么的清澈,像一湾湖水,像孩子们天真地眸子。目光从天空划下来,我的眼前闪过了一抹艳丽的粉红色。我不由得想:那是什么?我走近去看,哦!原来是一株月季啊!我开始不由自主地观察它,它的魅力,使我久久凝望,伫立不前。它所处的环境也是极好的,四面都是树,而它可谓是“鹤立鸡群”,绿色的枝干,无人修剪,却也长得好看,饱满丰盈。更吸睛的是它那一朵朵的粉红色的花。在那犹如一张网的枝干中开出美丽的花,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瓣上深下浅,错落有致。不经意间在一抹深红中会突然看到藏匿在深红中的那一点淡粉色。大雨过后,当天空中闪现出一条彩虹的时候,她就显得更加的粉嫩,粉嘟嘟的。黄色的花蕊里有许多花粉吸引着蜜蜂。这不,旁边就有几只蜜蜂,那蜜蜂刚刚落下,却又飞起来,挑逗得花儿只能颤巍巍的四处躲闪。我欣赏这有趣的一幕,痴迷的忘了时间。临走时,我看到了在那生机勃勃的花丛下面,有一些快要凋谢的花。那花的颜色已经不那么鲜艳,夹杂着一些黑色残瓣,毫无光泽……

过了些时日,想起那些花的时候,总想起那一抹艳丽和那一点暗黑,这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我总觉得好像人的一生一样,要经历辉煌,要经历落寞,无论怎样都是人生最好的过程。

《 灌木下的喇叭花》

初2018级11班 王如意

我不禁赞叹着。

    它没有牡丹那样大红大紫,也没有月季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玫瑰妩媚妖娆。它在水池旁的带刺灌木下,娇艳的绽放了。它只有一片花瓣,酷似喇叭,这也许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它花蕊一周呈白色,紫粉色就向花瓣边缘逐渐沉淀,水的波光折射在它的的花瓣上,酷是娇羞的少女。

    它默默无闻,不娇艳,不哗众取宠,它的喇叭好似也出现了故障,听不见那欢快的“滴哩哩,滴哩哩”了。只是谨慎的开着,开着。不过,它并不寂寞,有波光与它作陪,一只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完美诠释了一花一世界,好不活泼热闹。

    下雨了,我怕它禁不住雨水的摧残,担忧地跑过去,只见有几片零碎的花瓣落在了地上,但是却有更多的喇叭花在雨中舒展绽放了。经过雨水的洗涤,喇叭花们反而更坚强了,挺着胸,昂着头。雨珠在它的花瓣里打转,如珍珠般璀璨闪亮。而那深深浅浅的明亮且灵动的紫,就在这荆棘中生长、跳跃。

是啊,它不像名花一样稍纵即逝,它在荆棘中生长,攀爬,与野草顽强搏斗,争抢养料,多么顽强的一束花啊!

我没见过如此坚强之花!我没见过如此美丽动人之花!我忍不住抚摸了一下它的花瓣,很绵软,但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刚硬。我想,人也应像它一样积极向上,坚强不屈,顽强拼搏而又默默无闻,不羡慕名利吧!

《黄花傲然》

初2018级12班  王睿泽

    清晨,骤雨狂起。

    我打着伞快步走进校园,又如同往常一般看了一眼花园中的月季。哎!真是可悲。平日里亭亭玉立的它,今日竟像断了脊椎似的,悄然弯下了腰。哗哗的雨声,仿佛也在嘲笑着月季。不过也是,面对如此大雨,又有什么花能挺立着呢?我这样想着。

    只听“扑通”一声,脚因为没有看路而踩在积水中,水花溅到我的裤腿上,一股冷风吹过,冻得一阵哆嗦。我不由向下一看,突然望见一朵小黄花,它是那么的不引人注目,生长在一片姹紫嫣红中,而今天的它,却格外美丽,雨水流过黄色的花瓣,显得更加娇艳欲滴,冷风吹过,让它尽显柔美的身姿。雨点宛如水精灵般敲打在它的身上,花瓣有些便零落去,可它仍不为所动,它的枝干依然挺立,它平日里不像紫藤萝那般茂盛,为人遮荫,也不如月季这般妖艳,为人所赏,它身上唯一的亮点便是那黄色的花瓣了。可它今天却是这花圃中的胜利者,因为它在今天绽放了一种精神――一种遇见困难却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一阵风吹过,小黄花左右摇摆了一下,忽然让我记起前些天的数学考试,那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考满分的那些学霸们自然高兴,而像我们这种没考好的却暗地绝望。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至极!如果我放弃了努力,那岂不更没希望?如果我就此沉沦,那未来的路将如何选择?

雨声淅沥,花开园中,阴雨里黄花傲然……

《校园牡丹》

    初2018级11班  王钰婷

入夏以来的日子,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事情都零碎的不值得提起。走进校园,环顾四周,过了暗绿稀红之候,残春初夏之时,入目皆是葱葱郁郁的景象。

看啊!前方的牡丹花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她的雍容华贵,她如兰如麝的花香让我陶醉。牡丹盛开,姹紫嫣红。那一株株牡丹花各展芳容,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如同花之国一般。这百花之王,一株株随风摇曳,仿佛是女娲补天时用的彩色石浆,仿佛是蓬莱仙阁的五彩霞光,红的,粉的,白的织起了一张小小的花地毯。一朵牡丹探出头来,它白嫩的脸蛋中透出一点粉色,像娇羞的姑娘粉嫩嫩的脸颊。朵朵牡丹花中透着一丝丝光,阳光洒在花朵上,让原本美丽的花儿更加妖艳,让我不由得想摘一朵,但是这么好看的花我怎么舍得呢?

几天后,夜晚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早晨出门,校园的牡丹华又别有一番韵味。雨滴无情地滚落下来,但牡丹花丝毫不畏惧,还是在枝头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蒙蒙细雨为牡丹披上了一层轻纱。云散了,雨停了,太阳放出灿烂的光芒,照射在牡丹花上,花儿经风吹雨打,贪婪的吮吸着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雨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如一粒珍珠。一些花苞像抿嘴腼腆的小姑娘也开得争芳都妍,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精神了。眼眸一转,一朵娇弱的花儿垂下了头,要去完成它们最后的使命。雨水打的花瓣散落一地,纯洁的如雪花一般,不知那是重生,是希冀,还是归宿?花落地,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们慢慢的落下来,平静地躺在泥土上,安然的合上了双眼,这是他们绽放后最美的时刻!

其实,人有情,花亦有情,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情感,偶遇一花,忽然忆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