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面积单元教学反思 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学完多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收获?100字

我的收获就是觉得求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还是挺简单的,求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要困难的多,需要通过将它化为规则的图形来求面积.不过学完了多边形的面积,感觉自己懂得更多了,不再像以前,求多边形面积,那样麻烦了.总之,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多了.

面积是多少教学反思 详细�0�3

《面积是多少》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理解了面积的意义,以及

会用数方格(整格和半格)的方法去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了,这节课要

通过学习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铺垫。

(一)成功之处:

1、总结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明确而综合:(1)分一分,

数一数(分割法);(2)移一移,数一数(平移法);(3)数一数,算

一算(数方格);(4)估一估,算一算(估算法)。每运用一种方法总

(2)都是平面图形,(3)(4)都是生活中的实物。

2、充分展示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每部分

都把学生的不同想法尽量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再优化方法,培养学生

的发散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失败之处:

1、小组讨论有些流于形式。在没块教学中先出示题目与图形就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些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学生对讨

学生独立完成,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的效果会好很多。

2、时间分配不恰当。“分一分,数一数”相对其余三部分是较简

单的,而我却用了15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而缩短了“移

一移,数一数”这种重要方法的展示与教学时间,而且没有完成这节

课的教学任务。

3、操作不规范。“移一移、数一数”中平移应是在同一平面内上

下、左右移动,学生用手把剪下的三角形拿出来又放到缺口时没太在

意,其实这已经不是平移了,看来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及时予以纠

正,注意操作规范,否则会形成学生认知错误,认为这样也是平移。

4、没有多媒体运用。因为准备匆忙,加上水平有限,“平移”总

做不出动画效果,所以半成品的课件上课时并没有用,这是很大的一

个遗憾。本身是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际操作,

而挂图太过平面与静态,没有多媒体效果好。以后要多研究教材,准

备充分,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 反思 ,望大家喜欢。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 范文 一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 其它 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 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mdash;mdash;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 学习方法 ,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经验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 儿童 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 故事 ,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二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从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 教学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但是课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mdash;mdash;长times;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通过估估、量量、算算的方法,并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主动获取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尝试、实践,发现规律,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从“猜想mdash;mdash;实验mdash;mdash;发现mdash;mdash;应用mdash;mdash;创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 学习方法指导 ,注重思维的训练,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观。当学生意识到用面积单位直接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很麻烦时,我适时提出“有没有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地发现到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再根据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了教学重点。利用课件演示手段,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 抽象思维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怎样计算 篮球 场 游泳 池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的,而我们的二期课改新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学习了。

二期课改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获得知识。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直观到抽象,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times;宽”的算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要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本节课,我借鉴了网上的优秀案例,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要把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每节课的点滴实践,日积月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3.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案例

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5.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开课教学反思

6.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7. 矩形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8.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9.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五篇】

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面积计算》单元的教学内容,单元的核心概念或思想是什么?

将不规则的多边形,用辅助线的形势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能算出面积的图形)

如何教好《多边形面积》的教学反思

n边形在坐标系内吗?

如果在坐标系内就:

取一个多边形其中一个顶点(x0,y0),从他开始向其他的顶点连线,分成(n-2)个三角形,设每个三角形的另两个顶点为(x1,y1),(x2,y2),则这个三角形面积为(|(x1-x0)*(y2-y0)|+|(x2-x0)*(y1-y0)|)/2,多边形的面积就是所有三角形的面积和

小学五年级多边形面积学习顺序不同为什么

五年级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分析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探索,学生将形成系统的直线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正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多一些,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实践操作方面都还做得不够。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呢?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注重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加强实际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亲自制作、实际观察、测量、剪拼等活动,学生才能清楚地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犹新。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因为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价值,不只是知道几个公式和会计算,更在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信心。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和算中,发现方格纸上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再通过比较,看出左右两个图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从而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时,运用拼揍法,将两种图形分别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把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虽然在三种不同图形的面积教学中都采用动手操作实验,自主探索的教学模式,但对操作的难度和要求逐步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指导学生准备好操作的材料。第二,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第三,在操作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动态,指导操作。第四,在操作之后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为了使操作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师要尽可能地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和组内交流,千万不要走过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好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构建了数学模型,思维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注重展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归纳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异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可能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来计算,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交流活动。一方面使他们感受到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概括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展示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三要”、“三不”、“三允许”。即:要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师要挖掘剪、拼背后的知识链,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要归纳概括得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方法,形成经验值。“三不”即:不要求学生思维程序和老师思维程序的完整一致性;不要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的理解;不要以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三允许”即: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允许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因一时的“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三、注重整理,让学生在沟通与提炼中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的整理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把它们串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之后,把长方形和这些图形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使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可以看作底和高,因此,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说成是“底×高”,通过联系和对比,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同时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整理和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整理,在回忆知识的时候,用适合自己的形式把全部知识理一理,也可以根据第1题,组织学生先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再填。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习策略进行提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讨论,明确长方形是一个最基本的图形,其余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均与之有一定的联系,进而概括出较为合理的知识网络图。

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应以练习新学习的图形面积的计算为主,带着练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达到让所学的知识横成片、竖成行的目的。

四、注重差异,让学生在选择中发展个性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营造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的情境,兼顾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一节选学内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目的在于让有余力的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兴趣较高,而且在实际生活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学时,可以根据组合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一类是求组合面积,一类是求阴影部分面积。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分—合”,即先把整个图形分开来算,再把每个图形的面积加起来;另一种是“补—减”,把缺少的那一部分先补上,使所求图形成为已学过的规则图形,求出面积,再把补的图形面积减出去。

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以及其它因素的不同,在认识数学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学生除了通过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外,如果出现,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由此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的方法,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除此之外,在每个环节的练习设计中,要体现出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题目解答。教材在这个方面安排得比较好,每个练习的题目都体现出了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直接用公式计算)、变式练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发散练习(比较复杂的题目),目的在于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激发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注重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技能

教材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每个例题后面安排了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在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背景,设计了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应用数学,从而达到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过程、构建知识网络,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术

多边形的面积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多边形》教学反思

环节1:让学生类比三角形的定义,给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下定义。

能有五六个学生可以做得到,可是只有这少数的学生呀,多数学生为什么不能进行下定义呢?

可能的因素是学生已经不记得三角形的定义了,从本人的角度来看,我没有复习或展示三角形的定义,以至于不能为多数学生搭脚手架。

如果当时能够让学生先复习三角形的定义或者先展示三角形的定义,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环节2,让学生自修教材,让生了解多边形的顶点,边,角,外角,对角线等基础知识,归纳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关系:(n一2)Ⅹ180度。

环节3,认识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让学生识别象"凸"字形时,学习有两种观点:观点1,这个图形是凸边形。观点2,这个图形是凹多边形。让生1解释他的观点,生1是数学学科唯一及格的人,可是他居然解释不出来。说明他对凸多边形的定义没有掌握。

于是,我只好又给学生进行点拔!

此时,就得一节课了,学生基础太差,进度非常慢。我无奈之余只有下一节课才又继续基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