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论语 论语十九章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19章原文及翻译

关于论语19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译文】子张说:“士在见到危险的时候能够献出生命,见到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道义,祭祀的时候能够想到虔诚,临丧的时候想到哀痛,这也就可以了。”

【解读】子张给士画了一幅像。【原文】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译文】子张说:“遵守道德却不能发扬光大,相信道义却不能坚定地信仰,怎么能算作有?又怎么能算作无?”【解读】我的理解说的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原文】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文】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关于交往、交友的问题。子张说:“子夏怎么讲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交往,不可教的就拒绝。’

”子张说:“跟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贤德的人,同时接纳众人,嘉许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大贤人,对别人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我如果不是好人,别人将会拒绝同我交往,又怎么能谈得上拒绝他人?”

【解读】子夏厚道老实,孔子以慎教而诲之,诫其泛交而受骗。子张好胜偏激,孔子以泛交而诲之,令其容众而矜不能,克制其偏狂之弊。孔子因材施教。子张不知孔子所教不同,以自己所闻纠正子夏所教,也失之偏颇。看来,生命的感觉极其复杂,不可以固化哪一种看法。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原文】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译文】子夏说:“任何小的技能,都一定有可观的地方,但是想要往远走就恐怕会拘泥,所以君子不做这些事情。”

【解读】我的理解,想干大事就要有大视野、大局观。大局之下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把握规律,都有可取的地方。之所以可取,是由于熟能生巧所致。

但是要把握大局,就需要超脱这方面的限制。所以,君子着眼不停留在可观的小事小情上。西方的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材,

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小材。”正好可以解释子夏的这句话。君子所为应该在大事上,这正是君子不为小道的原因。

子夏是孔子后世传承和阐释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子夏所言“小道”我以为也是相对而言,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就是“小道”,正如有人说专业技能不是大学的全部一样,放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来看,单纯的专业技能无疑是“小道”,

所以覃彪喜告诫大学生“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这才是大学!就目前的世界的多元文化来看,各家各持己说,都有很深的见地,不可以拘泥一家之说,一旦拘泥一家就会走入迷信。孔子可能早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圣人无常师。大学之大,也就在能识其大,而不是拘泥细枝末节。

孔子语录(《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弄得精神疲倦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啊.”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要注意改正。”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明白却不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例子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例子,就不再教他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的使命很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他们以施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译文: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凭正当的方式取得的,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困和卑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是由于本不应该贫贱而贫贱了,君子是不会摆脱这种境况的。”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假使财富是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下等差役,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求得,那么我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啊!”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扩展资料:

《论语》十九则: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以圣人之名传之后世,但除却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为后世辟出一条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此话绝非大言不惭、自我膨胀,而是建立在具备充分“为政”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实力。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孔子以这样的机遇,使他只能以伟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

论语,始于《学而》,终于《尧曰》,亦无形中对应了孔子由“内圣”至“外王”的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九则的十八、十九是什么?

《论语》第十九篇是《子张》,其中第十八、十九段如下: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急急急!!!!!论语十九则的原文和翻译,一则论语一句翻译跪求!

论语十九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

“学习知识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我不生气,不也是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是不是真诚待人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点做老师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动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有害。”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第五章讲学习态度,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虚心好学。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第六章提出“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孔子说:“仲由,(让我)教导你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高尚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第九章讲教的方法,要先让学生思考,表达,再给予适当的启发,并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

实际上是强调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然后学习,看到自

己有跟他们一样的缺点然后改正。”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们使命重大而且道路遥远。把仁当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的吗?到死了责任和使命才停止,不也是遥远的吗?”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孔子说:“每年的冬天过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大概就

是‘恕’了。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第十四十五章均是讲如何做君子的,一是要先行后谈,不要言心不一或只言不行;二是要成人之美,帮人成就好的美德。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第十六十七章讲如何看待富贵与贫贱,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贵,但强调“从其道得之”即取之有道,换言之,无论贫富贵贱,关键是要追求“仁道”。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第十八章写孔子对音乐的赞叹,侧面提出了人要有艺术修养。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第十九章通过孔子对点生活态度的赞许,来倡导人的自然常态,提倡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求论语十九则及其注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①,不亦君子乎?”(《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②,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ɡ)③,思而不学则殆(dài)④。”(《为政》)

4.子曰:“由,诲女(rǔ)⑤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⑥也。”(《为政》)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⑦。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10.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ɡ)⑧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⑨乎?传不习乎?”(《学而》)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⑩,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17.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19.(点)曰:“莫(mù)(11)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

【注释】

①愠:生气,发怒。 ②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领悟到新的东西。 ③罔:迷惑。 ④殆:疑惑。 ⑤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⑥是:此、这。指示代词。知:这里同“智”。 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⑧三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 ⑨信:真诚,诚实。 ⑩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11)莫:同“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