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分寸 论语 说话注意分寸

2023-02-03

本文目录一览:

与人交,礼为先,有分寸

读《论语》感悟(六十八)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书中译文 : 孔子说:“太恭敬而不以礼节之,可能会徒劳无功;太谨慎而不以礼节之,则会显得一个人畏缩拘谨;太勇猛而不以礼节之,这可能会闯祸;太直率而不以礼节之,可能会显得尖刻。如果居上者能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如果居上者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也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我的感悟 :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时说的,记录在《论语》“泰伯篇”第2章。

孔子这段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礼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讲领导力。

一.礼的重要性。

1.“恭而无礼则劳”。“恭”是恭敬,“劳”是辛劳、劳苦。与人交往过分恭敬,不以礼节之,虽然热情、虽然善待,但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免让人有被冒犯的感觉,你的恭敬就是徒劳。

例如,和亲戚或朋友一起吃饭,你热情好客,人家吃饱了你还给人盛饭,甚至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这就是恭而无礼,让对方觉得难堪、难以接受,你这不是过了吗?白白消耗卡路里,“热脸贴上冷屁股”。

2.“慎而无礼则葸”。“慎”是谨慎;“葸”是拘谨、畏惧的样子。做事谨慎没错,但谨慎过头了,没有以礼来指导,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不敢表达、不敢发声。

比如,听完别人的课,人家诚心诚意请你提意见,你光说优点不提缺点,看似老好人,实则不诚、自私,怕得罪于人,一点儿也不可爱。

3.“勇而无礼则乱”,勇敢,但没边界,缺乏礼的约束,闷头乱闯,放纵、斗狠,做事会越帮越忙,越添越乱,甚至闯祸。如张飞、李逵等。当然孔子的学生子路有时也会勇而无礼而添乱,孔子不少批评他。

4.“直而无礼则绞”,“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一个人过于直,又不懂礼仪,认知水平就比较低,就容易变得尖酸刻薄。

有些人与人交流,不注意场合,不察言观色,乱说乱动,甚至对病人说话也不忌讳,伤了别人还标榜自己“直”,其实就是无礼和缺乏修养的表现。在生活中,如果再碰到有人说“我这个人说话有点直”,我们就知道了他准备伤害人,我们就可以平静地告诉他:你停停,想好了再说。当然,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想直言时要停停,想好了再说。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以礼待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用以上四个方面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都要用“礼”节制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也应该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吧。

二.孔子讲领导力。

1.“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厚待、真诚。

孔子宣扬礼,培养君子,鼓励弟子积极“入仕”,承担更大更多的责任。有些弟子本身就是贵族,正在执政。所以,他在这里奉劝弟子,当了官,要关心、厚待家人、亲属、下属,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老百姓就会效仿,也会善待身边的人,崇尚“仁爱”之风,形成一个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

2.“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故交,老朋友;“遗”是遗弃;“偷”,是淡薄、冷漠无情。这句话是说,居上位的君子如果能与老朋友、老故交继续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因自己地位地提升而忘记他们,手下的老百姓也不会六亲不认、薄情寡义、冷酷无情。

总之,我从孔子这段话里学到了四个字: 以礼待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文明有礼的人,语言文明,态度谦恭,仪表端庄,重情重义,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当然,不是谁天生就懂礼。这需要我们去观察、学习、思考、践行。

你从《论语》中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呢?

论语的核心是中庸,即中规中矩,是培养奴才的好教科书。历代统治者推为圣人圣经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逆来顺受,不具反抗精神。现今时代学论语,汲取些礼仪可以,而让孩子像古代儒生一样,倾其精力而学之,则是荒谬的,因为里面没有数理化现代科学,久之沉浸,还会压抑人们的创新精神。

从小学时就学习论语,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我想在《论语》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学会关于和人相处,学会尊重人,还有说话对人,做事的道理了。无论说什么话都好,都要讲分寸,都要有礼貌。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事事有尺度,要不然就是浪费人生的说法。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

在现实社会中,其实很多人都在“以德报怨”。对那些恨自己的人,或是领导,或是恋人,如果都一味的谦让,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想法不太行。《论语》中也认为无论对领导还是朋友,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分寸。记得曾经子贡问孔子怎样才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看到别人有做不对的事,你好好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再说下去就是侮辱自己了。所以,不管是亲人或者朋友,说话做人都应该有度,意思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好,都要学会尊重别人。

还有《论语》中说到的仁爱之心,是这样说的: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对于生活,要适当给自己减减压,不要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如果不开心,活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学会给自己空间,让自己从心快乐起来。对于工作呢,孔子认为也应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但是除了做好自己,如果别人有困难请求你的帮助时,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论语第十一章原文

原文及译文如下: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再做官的人。”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译文: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的学生,与这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交往。”

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德行优良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杰出者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者有:冉有、季路。熟悉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因为他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不喜欢的。”

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子。

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宫适)。

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死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人了。”

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华还是没有才华,但都是自己的儿子呀。(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来为他买外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呀。”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噫!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还为谁伤心呢?”

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打算隆重地厚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但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

12、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子路又问:“胆敢请教先生,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如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叹道)“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4、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想要扩建长府(鲁国国库)。闵子骞说:“依照过去的方式来做就好了,何必扩建呢?”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很中肯。”

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矣。”

译文:孔子说:“由所谈的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其它的学生听了这话,就不尊重子路了。孔子说:“由的修养已经登上大厅,还没有进入深奥的内室而已。”

16、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孔子说:“师的言行过于激进,商则稍显不足。”子贡说:“那么师要好一点吗?”孔子说:“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的财富超过鲁君,而冉求还为他聚集收敛,更增加了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学们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

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柴(高柴名子羔),生性愚笨;参(曾参),生性迟钝;师(颛孙师字子张),生性偏激;由((子路),生性鲁莽。

1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回的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一文不名。赐不受官府之命所约束,自行经营生意,猜测涨跌,常常准确。”

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善人的作风如何。孔子说:“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最高境界。”

2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言论笃实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是言行合一的君子?还是面貌显得庄重的人?”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与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

公西华在旁边他就说:“当由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与哥哥还在’,当求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觉得有些困惑呀,冒昧来请教。”孔子说:“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迈进;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一些。”

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颜渊后来才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遇害了呢。”颜渊说:“老师活着,回怎么敢死呢?”

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请教:“仲由与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原来是由与求。所谓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辞职。现在由与求二人,只可以说是专业的臣子。”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唯命是从吗?”孔子说:“遇到长官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安排子羔担任费县县长。孔子说:“你这样做害了这个年轻人。”子路说:“有百姓与各级官员,也有土地与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孔子说:“这就是我讨厌能言善辨者的缘故。”

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旁边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觉得拘谨。平常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又要怎么做呢?”子路立刻回答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碰上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接着问:“求,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需等待高明的君子。”又问:“赤,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只是想要这样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盟会,我愿意穿礼服,戴礼帽,担任一个小司仪。”

孔子又问:“点,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稀,然后‘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起来回答:“我与三位同学的说法有所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时,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祈雨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了赞叹一声说:“我欣赏点的志向呀!”三位同学离开了房间,曾皙留在了后面,曾皙说:“那么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呢?”孔子说:“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为什么对由的话要微笑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靠礼,他的话却毫不谦让,所以我笑笑他。”

曾皙再问:“难道求所讲的不是指国家吗?”孔子说:“你怎么看得出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难道赤所讲的不是指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祭祀的国际盟会,不是诸侯之国又是什么?赤如果只做个小司仪,谁又能做大司仪呢?”

扩展资料:

1、作品鉴赏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论语·里仁》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里仁第二十六章】

子游讲到了人际关系当中的一个“ 度 ”的问题。即人和人相处,要 把握好分寸, 要有 分寸感。

比如说,服事君主不要太过于繁琐,太繁琐了,会招致侮辱;跟朋友相处,不能太过于亲密而没有边界,因为亲密过头了,反而会被疏远。

人贵自知,得通人性,懂人情世故。子游的话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世故并不等于世俗,而是要让我们把握好人性的特点,好好保护自己的尊严。子游的话本质上就是想告诉我们 在人际关系中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要迷失自己 。

对待上级过于繁琐(事无巨细都听领导的,领导说啥是啥,自己没有判断力)了,容易迷失自己,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朋友相处亲密过度了,模糊了自我的界限(有时候还会不小心侵犯到朋友的自我空间),并且可能会招致朋友疏远自己。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中的 分寸感 是非常重要的。

把握正确的相处之道,保持恰当距离,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保护好了自己,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