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诗经 古代写经纸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两首文言文知识点

1. 《诗经 两首》的复习要点

1、《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4、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5、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2017-10-3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3. 高一语文 诗经 知识整理

首页语文高中语文人教版人教版第二册子节点索引:第一单元祝福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节选)* 荷花淀 现当代小说鉴赏 本单元综合第二单元拿来主义 我若为王 庄周买水 剃光头发微 本单元综合第三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物种起源》导言 神奇的极光* 这个世界的音乐 本单元综合第四单元咬文嚼字读《伊索寓言》 *说“木叶” 米洛斯的维纳斯 本单元综合第五单元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本单元综合第六单元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种树郭橐驼传 本单元综合 本册综合这是我搜的,哪里有《诗经》啊?是哪几篇?。

4. 诗经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要全一点,有例句

《〈诗经〉两首》词语古今异义 【氓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总角之宴】 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三岁食贫】 古义:多年 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 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 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 《〈诗经〉两首》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 夙:在早晨,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 【士贰其行】 贰:使……不专一 使动用法【二三其德】 二三:使……三心二意 使动用法【三岁食贫】 贫:贫苦的生活 形容词作名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日,这里活用作状语,作“一天天地”讲,名词用作状语《〈诗经〉两首》特殊句式 【判断句】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译: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秋以为期(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2、主谓倒装: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其德”应讲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诗经〉两首》通假字 【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于嗟鸠兮】 于,通“吁”,感叹词【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脱身【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边际【岁亦莫止】 莫,通“暮”,晚,这里指年岁之末【玁狁孔棘】 棘,通“急”,紧急,急迫。

5. 诗三首的文言知识

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所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1.古今异义词 (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3)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2)名词用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3)名词用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

书,读书) 或棹孤舟(棹,划) (4)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6. 诗经两首算不算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所以诗经算是文言文。

诗经的简介介绍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诗经的简介介绍,希望你喜欢。

诗经的简介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 收集 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 政治 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 历史 、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 教育 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 句子 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诗经作品鉴赏

现实主义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 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 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 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诗经六义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 大雅”和“ 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 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 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 生物 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 抽象 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风· 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 自然 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再如《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 卷耳》、《 黍离》、《 蒹葭》、《 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 民俗 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 祝福语 ,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 节奏感 ,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皆有曲调

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 礼仪 的一部分,二是 娱乐 ,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诗经》是什么样的书

《诗经》是什么样的书

【华一欣】我们中国是爱诗的民族。花前月下、柳影溪声,都可以写进诗歌里,吟哦讽诵,手舞足蹈,来表达我们或喜或悲的心声。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都是《诗经》里的诗句。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李山】《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这样说,只是就后来人们常见的“书本”而言。大家看《诗经》三百篇,全都是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韵律的诗篇,就说这三百篇是诗集——有人说是总集,有人说是选集。就好像是唐诗,那么多诗人写了作品,隔多少年,要方便读者读到好的、妙的,总得有人站出来编一编,选一选。这也不错,可是忽略了《诗经》与后来诗人纸笔写弄出的作品的一个基本区别,即《诗经》篇章本属于周代“礼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就是说,当初诗篇不是以“诗篇”面目出现,而是以礼乐典礼歌唱的“唱词”形式问世的。

那时候,周王朝建立了,周人要庆祝胜利,隔一段时间还要纪念;另外也是更普遍的,还要祭祀祖先,鼓励农耕生产,犒劳为国家出力、出征的将士,这些事情如何办呢?古人不是发文件、开会,或用报刊杂志宣传、电视台演播,他们更擅长堂皇的典礼。既然是典礼,就需要有仪式,而仪式离不开的就是舞乐,也就是集音乐、舞蹈和诗歌于一体的类似今人所说的“综合艺术”。举例而言,周人在建国后不久,就演出了《大武》乐章,据文献载,这个乐章大概由六段舞乐组成,演绎了周家从出师到克商、经略南方再到天下安定、屡获丰年的过程。这个乐章,有“发扬蹈厉”的舞蹈,有音乐的伴奏;不过最重要的,是有诗歌的演唱。为什么说诗歌演唱重要呢?周人打败了殷商政权,建立新王朝,是胜利了,可天下不止周人一个族群,周人族群取得天下,又如何对待自家之外的天下人呢?必须清楚,《大武》乐章的制作和演出,其实就是要消除天下对新生的周王朝的疑虑。这就说到舞乐中的歌唱了。正是属于舞乐中的歌唱,才把周人一家一姓一族的胜利,宣示为天下人共同的胜利。音乐伴奏下的舞蹈在表现上是有限制的,只能表现周家克商建国过程中事件层面的内容,单单再现过程,弄得再好,也只是表演了一个故事,至于故事的意义,不出声的舞蹈表达起来就显得太笨拙了。这时候,诗歌“语言艺术”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事实上,正是《大武》乐章中几首诗篇的歌唱,把周家克商的胜利,演绎为上应天命。以当时人们信念,老天是护佑天下普遍的苍生的。既然克商是应天,也就是顺民,也就是普天下人得胜利。这就是诗歌歌唱的厉害之处!用古人的话说,这叫做“歌以发德”,不“歌”,那“德”就没法“发”出来。由这个例子就可以知晓,那时的诗篇,不是写给人看的,而是加在舞乐中用来演出的。再举个例子,西周很重视农业,周王都要在春耕秋收之际,演出性地来到田间耕作几下,以示对耕稼的重视。这个时候也有典礼,也要唱歌。这就是活态的诗,不是写来供人阅读的,而是用来歌唱以宣示生活的意义的。这就是“礼乐时代”的特定现象。后来有了“三百篇”的书籍,不管是竹简,还是石刻,还是印刷物,都是礼乐的舞乐活动消歇以后的结果,诗篇就从歌唱的状态“躺”到了书本上被看、被读了。

所以,《诗》三百篇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代礼乐活动的精神花朵。

诗经里面关于读书的诗句

1. 关于读书的诗句诗经

关于读书的诗句诗经 1.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

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文: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文: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文: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

译文:我心不象石一块,哪能任人去转移。我心不是席一条,哪能打开又卷起。

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译文:即、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诗经》里关于读书的名句有哪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于《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品行和才学像高山一样,令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

关于读书的其他名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进学解》。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

在这句话下面还有一句话,“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更应该为随于骄奢淫逸等思想体现的小事,致使偏离本意,南辕北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诗经》中跟读书有关的句子有哪些

1. 业精于勤,荒于嬉。

2. 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3.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4.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5.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0. 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1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3.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14.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舍之,金石可镂。

15.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关于读书的古诗

1、《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2、《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话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话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读书》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白话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观书》

【作者】于谦 【朝代】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白话翻译: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5.《诗经》里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句子

《诗经》关于学习的句子: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后世有许多人对《诗经》的评价很高,现在引用一下孔子和孟子的: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简介: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3.《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歌分类:《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6.诗经中的关于学习名句

《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政治讽刺诗,祭祀诗和宴饮诗等,几乎没有劝学的诗篇。下面几句,有些让人学习的意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后世有许多人对《诗经》的评价很高,现在引用一下孔子和孟子的。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诗经二首是不是文言文

1. 诗经两首算不算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所以诗经算是文言文。

2. 诗经两首算不算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所以诗经算是文言文。

3. 诗经两首译文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采, 醒来做梦长相思,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谓伊人。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蒹葭 蒹葭苍苍,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姑娘左右去摘取。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的荇菜。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好男儿的好配偶。 逆流寻找她。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溯游从之。

所谓伊人, 翻来覆去难入眠,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思念追求不可得。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敲钟击鼓取悦她。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溯游从之。 善良美丽的姑娘,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道路艰难又曲折。

悠悠思念情意切, 姑娘左右去摘采,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 弹琴鼓瑟亲近她, 溯洄从之。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4. 诗经两首的翻译是

诗经两首》翻译 古文翻译 2010-09-19 23:28:29 阅读3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静女(翻译)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待我。

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我挠着头心里迟疑。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赠送给我红色的管箫。

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喜爱它的美丽。姑娘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我,的确美丽并且特别。

不是荑草美丽,而是因为是姑娘赠送的(才特别)。氓(翻译)那个男子笑嘻嘻,抱着布匹来交换蚕丝。

其实不是来交换蚕丝,而是走近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河,一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当做我们的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遥望复关。看不到复关,我就低声哭泣泪水接连不断。

看见复关之后,我就又说又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卜,结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用你的车子来载我,把我的嫁妆搬迁到你家。桑树没有落叶时,它的叶子新鲜润泽。

唉斑鸠啊,不要再贪吃桑葚了;唉女子啊,不要和男子沉迷爱情了。男子沉迷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沉迷爱情,就不可解脱了。

桑树落叶时,它的叶子枯黄掉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淇河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女子没有差错,男子却在行为上不专一;男子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多年来成为你的妻子,所有的家务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凶暴。我的兄弟不知道情况,都讥笑我。

我静下心来想想,自身独自伤心。想要和你共同到老,但相伴到老会使我更加怨恨。

淇河再宽也有岸,低湿的地方总有边。回想你我少年时的欢乐,尽情说笑快乐和悦。

你的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会变心。违反了誓言不顾念感情,就让我们的感情了结了吧。

5. 诗经两首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今译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43033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6.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楼主给分吧。呵呵。。。希望堆您有帮助

7.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后句是什么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选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经古诗和诗意大全

杲杲日出。

《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

《诗经·伯兮》

之死矢靡它。

《诗经·柏舟》。之死;到死。矢:誓。靡(mi米)它:没有别的心意,即没有二心。本句大意是:(我只爱自己心爱的人)到死也不变心。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可是她的母亲却不谅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满婚姻,逼嫁别人。当时,礼教制度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锁。但这位女子却不顾礼教的藩篱,坚持自己所选择的对象。她一面愤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面誓死抗争:“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变心。这铮铮誓言是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挑战,是妇女自主意识觉醒的宣言。以历史主义眼光来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斗争精神,也可从几千年前这位无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

《诗经·柏舟》

临其穴,惴惴其栗。

《诗经·黄鸟》。穴:墓穴。惴惴(zhuì坠):恐惧的样子。栗:战栗。这两句大意是:当临近墓穴将要被活埋时恐惧地战栗起来。《黄鸟》是一首挽诗。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皆在殉葬行列。~两句写殉葬者奄息等面临墓穴时惊恐战栗的样子。“惴惴其栗”现己成为形容惊怕恐惧的常用语。

《诗经·黄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

《诗经·鹤鸣》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板》。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诗经·板》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蓼莪》。怙(hū户)、恃(shì是):都是依靠、凭仗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述,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可引用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幼弱可怜,也可用于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

《诗经·蓼莪》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诗经·蓼莪》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岸:山崖。为:变成。陵:大土山。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诗经·十月之交》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诗经 写在什么上

写在布帛上或者刻在竹简上 那时候没有纸 纸是东汉的蔡伦发明的 诗经不存在如何出土的问题 因为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诗经从诞生那一刻起便一直通过文字流传着 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也是几千年前的一直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