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管理智慧 论语处事智慧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老祖宗的传统不能丢,《论语》中包含了哪些职场智慧?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蕴含的职场哲理,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上,同样也有体现,而且会让人获益匪浅。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研究明白了,会受益无穷。在《论语》中,包含了职场人的“自谦、自律、自知”的智慧。

自谦。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是《论语·雍也》中的典故,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其实不是我勇敢地留在后面,而是我的马实在是跑不快啊。这是自谦和不贪功的一种表现。故事发生在鲁国。

鲁国的将军孟之反不夸耀自己,打仗的时候,军队溃退了,他走在最后面殿后,将要进城门的时候,他用鞭子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马不肯快跑。”

不贪功不推过,这是职场中难得的优点,现在社会中更实用。在同事和朋友之间,善于和别人相处的人,会主动避免和同事发生矛盾,减少摩擦,是优秀员工的素质之一。

用这种形式,不为自己表功,但是也不会让自己的作用降低,就不会让同事和朋友产生误会。其实事事都摆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自谦就会有损自己的功劳,实在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自律。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出自《论语·子路》,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如果自身公正,去从政当然是好的;如果连自身都不公正,怎么去从政呢?所以说“欲正人,先正己”。

这是对管理者提出来的要求,正是现在国企中和体制内的管理者的作风要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要做的,自己首先不要去做。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能够自律,然后才能律人。一个管理者不能够以身作则,在行动汇总做出表率,就会让员工不服。这样的管理者,即使能力出众,也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

加入自己不能给员工做榜样,身不正影子自然会歪,就没有办法去要求员工。如果能够对自己严格自律,要求员工的时候就会理直气壮。这样的管理者,即使没有出色的能力,也会得到员工的认同。

自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出自《论语·述而》,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赤手空拳打虎,吃着双脚过深河,这种至死不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的。

职场竞争虽然激烈,但是不能呈血气之勇,要懂得把自己的能力、胆识和资源用在适当的地方,只有智慧的人才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勇无谋只能在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有的会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义无反顾,不了解自己有“几把刷子”,没有“金刚钻”,偏偏喜欢揽“瓷器活”,不顾客观实际的条件,可以表现自己,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与其在机会不是太好的时候,想成为焦点人物和事件的核心,不如收敛锋芒,等待更好的机会。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暴虎”未必能够成功,“冯河”未必能够走到对岸。

结语

真正优秀的职场人,都会明白自谦、自律、自知能够为自己带来的好处,会让自己距离成功更近一些。《论语》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些哲理,能够把《论语》中包含的职场这里学懂弄通,并应用到实践之中,会让自己更加优秀。

《论语》能够告诉我们很多有用的知识,应用到职场上会让自己如鱼得水,会增加助力。让我们一起,为了继续在职场中扬帆远航,把老祖宗留下的职场智慧,以及包含的职场规则,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

论语中关于管理之道的句子有哪些?

《论语》中非常实际的管理之道,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于一般人员来说,只愿意接受简单易行的指令,要求容易执行,没心情和耐性去听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教往往是徒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示才有效。

论语中的管理学思想

论语最重要的是从自我管理开始,注重自我的修养,由己及人,进而对人进行管理。其次,论语中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用于管理上也就是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做到人尽其用。论语,是管理者提高自我修养最重要的书。

你还可以去鄂州生活网发帖子,里面会有大神帮助你,望采纳。

论语与管理

转载

论语与管理

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在处理问题时,不以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处理事情,不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不固执于一个判断,

论语》说些什么

(一)大旨谈人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一个“人”字。个人修为是人的问题,有所功用则为了影响世人,而济世又何尝不的为了人呢?并且,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个人修为的基础上,以一个修为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群体来影响整个社会。

这其实已经揭示出孔子所倡导的管理原则,即以高尚品德的人群来带领和影响普通的人群,以实现全人类的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整个社会以最和谐的方式来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里有个寓言,说“企”字乃是无“人”则“止”的寓意,同样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和孔子的思想的吻合确实让人感到惊喜。

套用曹雪芹《红楼梦》为“大旨谈情”的说法,我们可以说《论语》为“大旨谈人”。

管理的逻辑

《论语》中的管理逻辑有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实际上企业里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来具体操作,企业里的所有问题,说到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观孔子一生,关注的是人的修为、影响的是人的思想、督促的是人的行为。孔子的教学不是起始于晚年,而几乎是毕其一生的。他的教学思路是用自己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政治实际培养一批政治管理人才,并且他从来不传授从政的具体技能,而是注重个人修为,把个人修为作为从政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认为一个品质高尚的管理者本身就具有典范和威慑作用,而品质低下,即便有再大的能力也是无益的。比如强调下属忠诚的同时,他更要求上级的“宽容、诚信和公正”。要求下属勤勉工作,首先自己要做到“敏于事”;

第三个特点,讲究管理的细节,注重基层管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主张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和睦和秩序,讲究“孝悌”,认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并且,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组织的和睦和秩序构成的。由此引申,一个企业里,只有各个基层部门的工作做好,企业才可以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由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共同促成的;

第四个特征是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协作而互不干预。领导者要“不出位”,只做好管理工作,而不去干预部门的具体工作;而各个职能部门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横加干涉。

这四个特征,构成了《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论语中孔子说的关于管理的话有哪些?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曰:“君子不器。”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15.31』

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句话表明了兴趣对于求知和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和工作最好的老师。

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出自《论语·子张》。

笃:忠实,一心一意。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去思考,做到这两点,仁就在其中了。这句话说明了求知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出自《论语·子张》。

仕:做官。做官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儒家讲求积极入世的态度,学习和入仕都是很实用的,两者不可或缺。

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自《论语·宪问》。

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认为,即便修养达到君子这样标准的人,他们还有时会违反仁道;但是小人是绝不可能做到仁道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仁慈之心。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绝不可有害人之心,同时更要谨言慎行,处处防备小人在背后加害自己。

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出自《论语·公冶长》。

凡事一定反复思量,辗转数次,然后才施行。这句话说明了谨慎做事的重要性。凡事经过多次思考之后,考虑问题就会全面、周到,不至于鲁莽行事,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

六、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不仅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然后才能相信。这句话说明了“观其行”的重要性。

《论语与管理.》:1、以人为本,殊途同归

以人为本,殊途同归

原典: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译文: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不好,国家用度不够,该咋办?”

有若回答:“为何不实行什一税呢?”

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什一呢?”

有若答道:“如果百姓用度够,您怎会不够?如果百姓用度不够,你怎会够?”

首先在实践中应用管理理论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等非盈利机构。鲁哀公眼里,国家富裕与否在于国库的钱粮的多少,而孔子的学生有若却认为国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家贫富的标准在国民的用度。年成不好的时候,不但不能向老百姓多征税,而且还应该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正如《管子·牧民》所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要兴旺发达,执政者就必须要着眼于民之所恶:忧劳、贫贱、危难、绝嗣,为政必须要使其能乐、能富、能安、能育。这一我国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儒家的仁政思想中贯穿着一条人本管理思想的红线,即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聚敛穷民,要求君主重民、爱民、不可轻民,采取有利于民生改善的政策,强调民为治国之本,并在经济上裕民、富民,以此作为治国之道。例如,汉文帝在位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和十二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之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人在国家管理中处于何种位置?“仁者,人也”,儒家认为人本身是最重要的,每个平民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的出发点也正基于此。“仁者,爱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利益需求。在此基础上,儒家重视民在国家中的作用,大胆指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在这一点上,作为中国管理智慧源头的儒家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思想成功对接。“以人为本”恰恰是儒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本思想的精神内核。它既体现了现代人本管理的精髓,又体现了仁政思想的题中之义。甚至可以说,整部管理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渐探索“以人为本”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西方各国劳资矛盾尖锐、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的科学管理正日益陷入危机,此时,人本管理顺势而生。一时间,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一成熟”理论、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提出的“X-Y”理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挣脱“见物不见人”的樊笼,把管理研究的中心从“物”转移到“人”上来,从单独狭义地考察人的行为,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人与组织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再到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行为模式,管理的思考者们对企业管理中人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逐步形成一套人本管理理论。

什么叫人本管理?简单说来,就是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即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以研究如何发挥和应用好企业中人这一最特殊的生产要素的作用为宗旨,通过激励来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

但这种西方管理文化在肯定个人追求与选择的同时,过于强调个体价值,与中国传统注重情感、讲关系、爱面子的人文环境大相径庭。前者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性,肯定个体的追求和选择;后者以群体为本位,视个人为群体的部分,注重群体力量与利益。中国人能否于二者间各取所长,熔铸出既能满足个性的奋斗,重视个体的需求,又能保证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的管理文化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一个日本小孩随父到洛杉矶去旅游,下了飞机看见肯德基的快餐店后,居然惊呼,“想不到美国还有肯德基呢!”微软、沃尔玛、通用等跨国巨头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限,呈现出鲜明的普世特征。因此,每个国家与民族的固有文化内部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基因变革,被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儒家文化也必然会在与其他各中文化思潮的碰撞下,老树发新枝,盛开出夺目的奇葩。

空客总裁弗加德便是以人为本的践行者,他在谈到公司经营理念时说,“我非常清楚一个人在有了动力,又有了创新精神之后,他能为公司作出多大的贡献。因此,我非常注重挑选合适的人才,给他们设定目标,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甚至是刺激他们很好地完成任务”。中国未来的管理思想为何?中西文化是这面旗帜的两面,旗上大书四字——“以人为本”。

经典案例

海尔眼里的第一与第二

国际厨房及浴室设备博览会上,海尔集团的展区与美国著名家电企业通用电气的展区毗邻。与它相比,海尔的表现毫不逊色。由五个英语字母“Haier”组成的大型企业标志是整个展会上唯一旋转的企业标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来参观的客户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伴随着北美地域文化浓厚的宣传片,每隔十几分钟,清秀帅气的海尔美国女主持人,身着深蓝色海尔工作服、佩带耳听麦克登台讲解,轻启银色珠帘,慢慢亮出全球首台法式对开门分区变温冰箱和不用洗衣粉的环保双动力洗衣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啧啧惊艳之声,不绝于耳,其精美的设计和工艺,引起展台客户一阵骚动。这一幕发生在2007年,地点在美国拉斯维加斯。

而在24年前的1984年,张瑞敏来到这个原名海尔电子设备厂的工厂时,海尔已经负债147万元人民币,濒临破产。海尔的华丽转身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还得从其顾客第一,员工第二的的经营管理理念说起。张瑞敏说,日本管理十美国管理+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海尔。日本管理中的强调团队精神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中强调的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三者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以人为本”。

为了用户一切

十多年来,海尔员工毛宗良送洗衣机的故事,早已随着海尔产品的销售家喻户晓。

1995年7月5日上午,海尔总部在收到广东潮州人陈志义求购“玛格丽特”洗衣机的来信,立即要求下属企业海尔梅络尼公司与他约好上门送洗衣机。

第二天晚上11点,一台海尔玛格丽特洗衣机由青岛运至广州;第三天早上6点,驻广州安装维修人员毛宗良租了一辆车,护送洗衣机往潮州赶;到了下午2点,在离潮州还有将近一半路程时,车因手续不全被扣了,而被扣车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最近的海丰城还有四五里路。烈日下,毛宗良守着洗衣机拼命地拦截偶尔过往的车,但司机一看洗衣机这么大的体积都不愿意拉……就这样,毛宗良拦了十几辆车没有结果,此时已是下午3点钟。“不能再等了……”小毛开始在路边找绳子,决定将洗衣机背到海丰城。

烈日下的温度高达38摄氏度,毛宗良这时还没有吃午饭,可为了抢时间,他背起重约150斤的洗衣机上了路。不一会儿,汗水便湿透了他的衣衫,路过的行人看着觉得奇怪,不明白他为何在烈日下背着洗衣机行走。累了歇一会,再走,就这样4里路走了两个多小时,到达海丰城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而这时的毛宗良浑身上下已被汗水浸透,又累又饿,几乎马上就要虚脱了。但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与销售公司联系,请他们派车来提洗衣机。

他守着洗衣机坐在路边等,直到晚上8点多,销售公司的车才来,等将洗衣机装上车出发时,毛家良才想起,已有两顿饭没吃了。到达湖州时已是夜里12点多,参加7月8日上午安装工作的海尔工作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看到毛宗良带洗衣机安全抵达,才长吁了一口气。

在海尔人的眼里,顾客才是真正的上帝。在美国西部小城圣地亚哥,一位先生热情地向海尔人走过来,伸出五个手指说他家现在有五件海尔电器,全家都很喜欢,如果再买新电器,一定还买海尔;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总裁麦克穧杰梅尔在飞机上,背着的海尔电脑包被邻座的乘客如愿以偿的要走做了纪念品,

因为这个用户非常喜欢海尔的产品。能够获得顾客的首肯在海尔人眼里看来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

海尔员工的十三条

在海尔企业文化中心,有一张已经变黄了的稿纸,上面写着13个条款。据说,这是张瑞敏到海尔后颁布的第一个管理制度文件。在这个制度文件中,赫然写着“不许在车间大小便”。几乎所有参观的人,对这一条无不表露出惊讶、疑惑甚至迷惑的神色:堂堂海尔,为什么制度的起点竟然是这样的?

1984年,张瑞敏刚到海尔的时候,这个小厂已经岌岌可危:员工领不到工资,到处打架骂人、随意偷盗公司财产、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等现象比比皆是……工作氛围凌乱不堪,在他来这个工厂之前的1年间竟换了3位厂长

张瑞敏首先以个人的人格担保从朋友那里借了几万元钱,为每一个员工发了两个月的工资,此举令所有员工深感意外。接着,他召开了员工代表大会:“借钱总要还,只能靠自己挣!怎么挣钱,生产销售什么,这是我的责任。但是,一旦决策,能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销售出去,就要靠全体员工。”但他表示担心。“按照目前的情况,打架骂人,这种状况能经得起客户的考察吗?我们能否文明一点,至少在厂区不再打人骂人?”有的职工代表表态说,“一定相互监督,不再打人骂人”。于是出台了第一条制度“不准打人骂人,否则罚款……”。

张瑞敏接着说:“我们能不能不要随便把厂里的东西拿家去?”工人们同意,于是形成了第二条“不准哄抢公司财物,否则,罚款……”。张瑞敏再接再厉:“我们能不能不要在车间大小便?”这时职工代表很激动:“这一条做不到,我们还是人吗!”于是定出了第三条“不准在车间大小便,否则罚款……”

于是一口气制定了13条管理条例,每一条都紧挨员工的道德底线,让员工感觉“不该”违背。

张瑞敏没有让制度停留在这13条上,他抓住每一个违反制度的典型行为,发动大家讨论,上升到理念层次,再以这种理念为依据,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这样,每执行一次制度,就沉淀一个理念,以理念为依据,再制定更多的制度。结果员工的素质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海尔人本管理中“制度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海尔模式。

点评:

海尔“以人为本”的“人”既包括顾客,有包括员工,因为只有顾客满意了,企业才能得到满意;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对顾客,海尔提出了“用户的抱怨就是最好的礼物”,这一独特的口号;对员工,海尔提出了“以慈母般的关怀善待员工”。张瑞敏认为,这就是海尔成功的秘诀。

管理的智慧:其身正,不令而行

管理的智慧: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表达的意思是指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此警句,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我们曾经跟很多企业界的领导人、管理人员交流,我们问:“诸位领导,我们今天来上管理的课程,请问大家,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想法,是想首先管理谁?”诸位同学,大家在书局里面看管理的书籍,管理谁?(答:自己。)《论语》里面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要求别人的事,首先做到了,做出榜样来了,人家看了感动,起而效法,所以不用命令,跟着就做得好了。

管理者可以吸引下属的注意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可靠的“自我管理”的榜样,如果你想让员工成为有效的“自我管理者”,你自己就得成为一个榜样,为他们提供一个示范,以生动、详细、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管理”的行为。一旦管理者的行为被“注意”之后,下属一般需要重复所观察到的行为。管理者的一部分任务就是为下属练习“自我管理”提供机会,并鼓励他们通过示范来学习。必须注意的是,管理者的示范行为必须是生动、详细、易于理解的。

领导干部实行领导,一是靠话语,另一个是靠行为,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言传、身教。话语是很重要的,通过话语才能进行思想引领,才能把人的认识提到相应的高度——但作为企业领导,光有话语是不够的,还要靠行为。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要提高商业效益,首先老板就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让部下从刚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培养敬业的好习惯。

“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要以身作则,就能令行禁止”。此语出自春秋初期政治家管子。管子在论法时说:“不法法则事无常,法不法则令不行,令而不行则令不法也,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员工们也会模仿一个经理的好习惯。例如,我习惯在下班前把办公桌清理一下,把没干完的工作装进包里带回家,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做完。尽管我从未要求过我的助手和秘书也这样做,但是她们现在每天下班时,也常提着包回家。作为一个经理,重任在肩,职位越高,就越应重视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经理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所以你在做任何事情时务必要考虑到这一点。以身作则的好处是,过不了多久,你的部下就会照着你的样子去做。”

促进下属对于示范过的“自我管理”的回忆,并鼓励他们以亲身体会的方式来练习这些行为,为他们提供动力,强化示范作用。以上所说的加强管理者的示范,目的在于让下属产生良好的“自我管理”的欲望,不能时时都要管理者紧盯着。只有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精神,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使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美国大器晚成的女企业家玛丽·凯在榜样激励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领导的速度就是众人的.速度,称职的管理者应以身作则。例如,所有美容顾问都必须对自己的生产线了如指掌,这项工作并不复杂,它只是一个如何做准备工作的问题。但是,一个销售主任除非自己是商品专家,否则是不可能说服其美容顾问成为商品专家的。

无法想像,一个不熟知商品知识的销售主任怎样开好销售会议,因为这样的销售主任只能在会上要求众人“照我说的而不是照我做的那样去做”。“经理不但应在工作习惯方面,而且应在衣着打扮方面为员工树立一个好榜样,经理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只是在自己的形象极佳时才肯接待客人。我认为,自己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必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因此,与其不能给人留下好印象,不如干脆闭门谢客。我认为,要是让我们公司的人看见我身上沾满了泥浆,那多不好。我的这些做法已被传扬出去了。有人告诉我,我们的全国销售主任中有许多人在学着我的样子,都穿得十分漂亮,成了各自地区成千上万的美容顾问在穿着方面效法的榜样。”

你的下属之中,不乏才能出众的人。有的技术水平高,有的善于管理,有的擅于外交,各有所能。适时适度地选拔人才,提升一些有能力的人,不仅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还可以利用这些被提升的下属,借以了解其他下属的思想状况,并据此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属的工作。

你所提升、选拔的下属,多少会对你有些感激,至少对你有信任感。当你的领导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首先伸出手帮助你渡过难关。当你的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身先众人,助你一臂之力,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

被提升的下属往往比你更容易接近其他下属,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通常也比较密切。所以当你的某项正确决定不为人理解而难以贯彻实施时,被提升的下属一带头,大家也许就跟着一起干了,被提升的下属如果和大家解释你所决定的其中道理,大家可能会马上明白和理解。在这里,被提升的下属无疑已成为你的得力助手。在下属之中选拔人才,加以提升,并不是胡乱的选拔、胡乱的提升,一定要建立在有所根据的基础上。首要的一条,被选拔、提升的下属必须是德才兼备,令其他下属所信服的。

一些下属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确高人一筹,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却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经常违反工作条例,不能够给予其他下属以好感。这样的人是有才无德,如果被你不加分析地选拔、提升上来,很难说服其他下属,弄不好大家还会产生不良情绪,给你的领导工作带来麻烦。

一些下属善于拉拢人心,待人接物甚是可圈可点,工作上从没有违反过工作纪律,对同事、上司和其他人都是一团和气、八面玲珑。但是,这类人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水平低、能力差,一个工作任务勉勉强强能够完成,且质量极差。这种无才之人,尽管其他下属都能给与一些好评,但绝不能提升。如果他真的被提升上来,新的更重要的工作会使他因招架不住而败下阵来,既影响了本部门、单位的工作,也会让你这位选拔者感到难堪。

更重要的是,这种下属虽然因为善于团结人而受到其他下属的好评,但是,如果他真的被选拔提升了,那么,其他下属就会有意见。他们会认为,这种人只是人缘好,才能并不比别人高,反而要差一点儿,为什么提升他,而不提升我们呢?再说,他根本就胜任不了新的工作。这种意见的存在无疑也是不利于工作的。

历史当中,像尧舜时代,人民以他们为榜样,不能效法尧舜的德行都觉得羞耻。这时候根本不用法律去要求他了,他本身有道德感,而那个道德感就是来自于这些领导者的榜样力量。

在周文王那个时代,虞国跟芮国这两个国家吵架了,吵得不可开交。其实人很有意思,虽然他们是在情绪当中,但是还知道要去找人评理,而且还找有德行的人评理。他们一发生冲突了,心里想,周文王很有德行,所以两个国家的国君就到了周文王的国土里面要去找他。他们是因土地起争执,争来争去争到最后中间的田埂都快不能走了。进入周文王的国土以后,看到周文王治理的地方,田埂很宽,大家互相让、不争,光是看到这个田埂的状况,他们已经受到感动了。接着又走入城里面,看到城里的人们走路都是互相礼让,甚至于“长者先,幼者后”,很有次序。所以无形当中他们已经感觉到那种和谐、礼让的氛围,对他们来以前那种争斗的情绪,都有很大的一种安抚作用,所以慢慢地他们的气也消得差不多了。然后一到朝堂,又看到文武百官个个都很和善,也都站得很有次序、规矩。两个国君互相看一看,说:“人家是君子之国,我们两个小人就不要多留了。”还没见到周文王,两个人就回去了,觉得很羞耻,也就不争了。所以德行感人是很深的。

也由于那一件事情,很多的国家都非常佩服周文王,都一一投靠过来。所以“德之所在”,道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天下都会很尊重这个人、这个国家。所以重点就是自己先做了,“其身正”,你不用命令他,他就会去力行,但自己没有做到而去要求别人,纵使你的规定非常地严格,那也会变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用德行去感,大家效法;用严格的法律去要求,大家的聪明就用到怎么钻法律漏洞去了。所以这些经句真的跟我们自身、跟我们的事业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这些榜样,汤王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人民所有的过错都是我的过错,这是汤王之所以能为圣王的重要心境。

他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他觉得人民不好是他自己没有做好榜样,他自己没有好好地去教育人民。

他有这样的反思,自然能感得他的臣民都是这样的人生态度。

所以我们今天要利益别人,最重要的是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心平了,家庭才能平,天下才能平。

蜀国名相诸葛亮因误用马谡而痛失街亭,导致北伐失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回朝后,又表彰了唯一没有折兵损将的赵云,然后向后主刘禅上疏,请求自贬三级。当时因蜀国后主刘禅昏庸,国势减弱,但诸葛亮仍能以身作则,“禁胜于身”,使得国家法令畅行无阻,方能使蜀国一直能与魏、吴抗衡。

在明朝,朱元璋杀婿灭亲,更是以身作则的榜样。明朝的茶叶是国家和西域人交换马匹的主要物资。为此朱元璋制订了“茶法”,并在茶叶产地和主要关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茶叶贸易事宜,严禁贩卖私茶。可是朱元璋的三女婿欧阳伦,仗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目无法纪,贩卖私茶,谋取横财,还怂恿指使家人巧取豪夺,大量收买茶叶。地方官员对其作为十分不满,意欲告发。

而欧阳伦不但不收敛自己,反而仗势欺人,对意欲告发者严刑拷打,逼其屈就。朱元璋知道后龙颜大怒,查明情况后即刻将自己的乘龙快婿欧阳伦赐死。同时对那地方官敕令嘉奖。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虽然失去了一个女婿,但他却赢得了天下的人心,使得“茶法”更加得以顺利施行。真可谓“法立令行,则民之用者众矣。”

北宋开过初年,社会混乱。虽然颁布了“盗窃律”,但由于官吏昏庸腐朽,而法令贯彻不下去。于是君主赵匡胤把贪赃枉法的商河县令李遥逮到京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活活打死在朝廷上,紧接着又连续承办了一批贪官,连大将军桑进也因x贿赂被处死。正是由于北宋初期的统治者如此大刀阔斧惩治贪官污吏,使所有官吏不得不有所顾忌,不敢妄为,才使北宋初年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在企业中也是如此,领导者同样需要以身作则。有这样一个老板,当他告诉下属要加班赶点时,而自己却在下午5点准时下班然后是打高尔夫了;还有这样的一位主管,当他在为其它人因上网浪费工作时间而批评不已时,自己却在下午上班正忙时间里在线“淘宝”。也有一位首席财务官在刚提出裁员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的同时,自己却购买了整套崭新的豪华办公室家具。

相信你肯定没少见过这样的人吧?在公司里,没有比一个“说是一套,做又是一套的”这样的领导更为糟糕的事了。当这样的事确实发生了时,你完全可以想象在他们之间已经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以及美好的愿意。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标准衡量——当看着人们说一套,做又一套时,总是会感觉那是一种背叛。如果这种情况恰好发生在你身上,你一定清楚地记得当初那种失望与沮伤吧。

试想,在甘地身上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哪怕就是一次,暴力反抗他的敌人。那么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信念在后来将很难让人相信。他的随从们开始以怀疑的眼光看他并不再相信他。这样,他们有了暴力证据或者导致暴力行为的急剧增加。你会不会想到,亚历山大大帝在战士们在顽命点头时,是否会自己只站在旁边安全的山顶上观望?

那是不可能的。那样我们伟大的历史将会被改写为另外一个成功领袖了。如果你身处领导位置,应该清楚对这个团队的责任义务——他们期待你的指导并附以力量,这也是一个领导的职责之一。作为企业领导,你还有另一个更大的责任就是引导他们以自动自发。那为什么说领导以身作则很重要呢?我们亲爱的各位中层管理者又是否理解或做到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