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中颜渊是谁?

颜渊,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闵子骞,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伯牛,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宰我,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义愤,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冉有,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季路,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子游,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子夏,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根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内容来源:孔子的十大弟子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原文及翻译朗读

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人名可不译)。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懊恼)。”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归依我。”

出处:颜渊季路侍,又名 《各言尔志》,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1、颜渊

颜渊(前521—前481) 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

《论语》中所有关于“颜回(颜渊)”的语句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译文:颜渊死,颜路请求孔子卖了车子(给颜渊)买椁。孔子说:“有没有才能也各说说自己的儿子,要是孔鲤死了,有棺而无椁,我也不步行给他买椁。

4、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论语·先进》-颜渊死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你的哪个学生比较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可惜他短命早逝,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

🤔️颜回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会先“求诸于己”,多思考自己的错误和改进方向,而不是迁怒于他人,只有这样才会避免重复犯错。孔子说颜回短命,是因为颜回在四十出头时就去世了,走在孔子之前。孔子失去了心目中的衣钵传人,悲痛不已,这才对颜回念念不忘。不迁怒是好学的表现,人们会因为对事情无能为力而愤怒,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而愤怒是因为恐惧,父母打骂孩子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是一种认知失调,为了找到平衡,所以愤怒、推卸责任。让我们遇事情多冷静思考,把它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终身成长的心态,再同一个问题上不贰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guǒ)。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去世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拆了,给颜渊的棺材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下葬时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拆掉我的车子来给他做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按礼制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最爱的学生了,但在他去世后,孔子拒绝了其父想把孔子的马车拆做棺材外椁木料的请求。理由有二。其一,只有生前地位在大夫及以上的人才配享用“有棺又有椁”的丧葬规制,况且孔子视颜回为己出,此前孔鲤去世,下葬时也是有棺而无椁的,所以颜回也不能有;其二,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按照规制,孔子出门是不能徒步的,必须坐马车。所以即使是最爱的学生,孔子也不能因为他破坏了周礼,违背自己“克己复礼为仁”的原则。

论语《颜渊篇》翻译

《论语》作为儒家 文化 的经典著作,顺应时代的国学热潮流,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我为大家整理了论语《颜渊篇》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颜渊篇》

作者:佚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篇》翻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以颜渊为题,记载孔门师生问答之事。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门弟子72贤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孔子把颜渊视为子、视为友,甚或视为师。孔子把自己一生的希望,身后道与志的传承都寄望在了颜渊身上。怎奈天意不随人愿,颜渊却死在了孔子的前面。所以,面对颜渊的死,孔子呼天抢地,悲喊"老天绝我"。足见颜渊与孔子之间,精神与心灵是可以呼应与共振的,所以,颜渊的思想就为接近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其问答内容是问仁、问政、问人格修养、问道德修养,师生之间问答之外,兼有同学之间的问答与交流。

【原文】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

【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为此,我很为他们苦恼。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

【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

【解读】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原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厚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司马牛又问:"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这就是仁厚吗?"孔子说:"做到这一点很难,说话得当不就是语气平和吗?"

【解读】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哥哥就是司马桓。

这是我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我的解读来源于我的人生经历和亲身体悟。关于"讱"的解读,很多大家的看法,都把它解读为"迟钝"惑"谨慎",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非常的不妥,从常情常理来推断古代的仁者一定是富于智慧的人,他们安详平静、波澜不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迟钝,既然富于智慧,就该看清世间的一切真相,又何须谨慎。这是我质疑他人解读的问题出发点。

事情经历多了,我后来忽然领悟到,"讱"就应该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说话语气平和,不怒不怨不牢骚,这才是讱的本意。我常想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都能心境平和的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一定就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仁者就是有极高修养的人。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有相当多的人只要张口说话就会伤人,甚至是话未出口就已经伤人了,怎么想这样的人都不能是仁者。还有些人总是对生活少不了抱怨,有些人总是对生活不满意,牢骚满腹,这样的人总是看到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很少看到自己内在的不和谐,更是很少想到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仁者吗?

我常常告诫身边有志于仕途的学生, "牢骚是仕途的大忌",我也常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怀才不遇之感。今天再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牢骚者、怀才不遇者还真都大多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他们都对外在的世界有一个超越常人的认识,因为外在的世界运行结果没有满足他自己的欲望,所以才牢骚满腹,才抱怨不断。实际上,就没有想过调整自己,没有想过对自我的内在认识存在不足。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让自己与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还会有牢骚和抱怨吗?有的时候,人与外在的世界和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不管你的地位多高、财富多多、年龄多大,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就与你的心愿保持一致。这种冲突之下,怎么办?改变自己呀,管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管自己啊,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这样不就使问题和冲突得到化解了吗?有一句话很好,那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大概这句话要告诉世人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再看那些得道高僧、菩萨、佛,还有工作中那些高官,哪一个不是极有涵养的人,这些人说话很少让人看到他会动怒,即便是面对敌人也是语言祥静平和。

这就是孔子的"讱",能做到这样的仞,就是仁者的表现。

说到这里,我们猜想司马牛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载司马牛言多而躁。孔子正是针对他性格中的这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学会少说话,少发牢骚。

【原文】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畏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在内心不断反省自己,没有任何愧疚和悔恨,还会有什么忧愁和畏惧呢?"

【解读】这一章孔子回答司马牛什么是君子。也是针对司马牛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当时情境。

【原文】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死生由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做事严谨认真不出差错,与人交往恭敬合乎礼节,普天之下就到处都是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解读】《说苑·杂言》记载孔子说:"敏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若行不敏,礼不合,对门不通矣。"知天命,重人伦,敏行修礼,何患无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ǜ),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什么是明。孔子说:"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你就称得上明了。如水浸润一样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这可以就叫有远见了。"

【解读】子张所问之明,有佛教中所谓的明的味道,是明察秋毫的明,明白的明,是心明。凡事做到明,就必须要具有大局眼光,有限的眼光是很难做到真明的。所以能够做到明的人,也就是有远见的人。

【原文】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如何治理好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实,取信于民。"子贡又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这三者哪一个先去掉?"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迫不得已去掉一项,剩下的这两项哪一个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要死。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站不住了。"

【解读】这一章中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个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问题,孔子把它看做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无论对人的个体生命还是集体的大生命都不能无信。这一点属于信仰层面的东西,没有它人与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会彻底乱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孔子的教学特点。子贡聪明伶俐,一步一步追问,孔子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回答。

【原文】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译文】棘子成说:"君子本质好就可以了,还要那些表面的礼节干吗?"子贡说:"可惜呀!您这样解释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式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本质如同形式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毛色花纹,虎豹的皮就和犬羊的皮一样了。"

【解读】这一章节探讨的是内容与形式,质与文的关系。棘子成是卫国的大夫。棘子成重质轻文,也就是注重本质看轻形式。子贡则是质文兼备,认为外在与内在一样重要。这样的看法基本与孔子的主张一致。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在文质不可兼备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质轻文。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篇》)

【原文】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鲁哀公问有若:"饥荒之年,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施行彻的税法怎么样?"鲁哀公说:"十分抽二的税法,我还不够用,怎么能用十分抽一的税法呢?"有若回答说:"百姓充足,您怎么还会不充足?如果百姓不充足,您又怎么会充足?"

【解读】有若,即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3岁,鲁国人。《说苑·政理篇》里有"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一说,儒家主张王道,强调藏富于民。所以有若主张越是年成不好,越要降低赋税。

【原文】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辨别疑惑。孔子说:"以忠诚信义为主干,能够活用道理,就可以提高修养。爱他就希望他长生不死,讨厌他就希望他死掉。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这就是疑惑。

【解读】这一章很难解,我的理解是子张要问提高自己的修养,分辨疑惑的问题。主忠信,还是儒家文化所看重的"诚"的问题,守住诚,能够做到活用所学的道理,我换个说法叫做知识迁移的能力,这就是徙义,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至于困惑,其实就是来自一个人内心对选择的犹豫不决,无所适从就是困惑的结果。之所以面对选择不能下决心,还是因为对大局乏于认识,是非轻重分不清的结果。"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句话怎么译都不同,李泽厚版本认为是"错简":放错了地方,不译。我采用了这一说。

【原文】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请教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尽君道,臣尽臣道,父尽父道,子尽子道。"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国君不遵守国君的规矩,臣子不遵守臣子的规矩,父亲不遵守父亲的规矩,儿子不遵守儿子的规矩,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到吗?"

【解读】北大张祥龙教授解释这句话时,依据现象学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似于婴儿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那样的情境,刘述先先生解释说孔子是强调双边的平等关系。都很有道理,也很精彩。除此之外,我还认为这其中包含了极深的情感色彩。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平等情感之上的秩序。任何社会没有秩序和节奏,都谈不上发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和谐。

【原文】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孔子说:"凭借片面的言辞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就是子路了吧!"子路履行承诺从没有过宿的。

【解读】子路性格急躁、直率、果断。这里的"片言折狱"我还无法分清孔子是在赞扬子路还是批评子路。有人说是批评子路,也有人认为是赞扬子路。

【原文】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努力使诉讼不再发生。"

【解读】孔子的理想是无讼,而不是听讼。

【原文】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在位尽职不倦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解读】子张性格偏激,怪僻,才高意广,针对他的性格,孔子告诉他不要有职业倦怠,要忠诚地面对工作。任何工作何以做到无倦,我的体会要热爱,有兴趣。忠就是要始终如一,言行合一。

【原文】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解读】做事如何能坚持下去,这一章孔子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

【原文】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人做坏事。小人正好相反。"

【解读】这一章谈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做事时的区别。

【原文】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

【解读】为政之道在于为政者自己端正。儒道佛都讲修身,但儒家的修身不是目的,儒家修身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对付盗贼。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求财利,即使是你奖励盗贼,他们也不会偷盗了。"

【解读】孔子回答季康子的问话,表面上是给季康子出主意想办法,实际上是谴责季康子贪求财利才导致盗匪猖獗。

【原文】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如何执政,说:"如果杀掉无道的坏人,亲近有道的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要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君子的品德就像风,老百姓的品德就像是草。草随风倒。"

【解读】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原文】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子张问:"读书人怎么做才能通达?"孔子说:"什么意思?你所谓的通达。"子张说:"在诸侯国做官有名望,在大夫之家做官有名望。"孔子说:"那是名气,并不是通达。所谓通达的人,就是品性正直,喜好大义,察其言观其色,总是能自觉谦让于人。在国与家中都能受到敬重。所谓闻者,这种人表面上仁爱而行动上却不仁厚,以仁义自居不疑。在国和家中都有名声。"

【解读】这一章借子张之问,区别了闻与达的关系。安德义《论语解读》这样解释闻与达的分别:闻者沽名钓誉,达者脚踏实地。达者实有而不居,闻者居而无其实。闻者注重表面功夫,达者注重内在修养;"古之学者为己"是达者风范,"今之学者为人"是闻者表现。闻者争名于朝,达者克己修身于内。吕氏曰:"德孚于人者必达,娇行求名者必闻。"(《朱子语类》)

【原文】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随从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他问:"敢问如何提高德行、去除邪念、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做事后收获,不就是提高德行吗?检讨自己的过错,不谴责他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邪念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忘掉自身的安危得失,以至于连累自己的父母,这不就是迷惑吗?"

【解读】孔子对樊迟之问的回答是有所指的,他针对了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而狭隘,意其为人,必预事而计得,恕己而严人,忿不思难。"(《论语稽求篇》)。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

【原文】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闻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别人。"樊迟没有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让他管理邪恶的人,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推举出来,让他管理邪恶的人,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话多么深刻呀!舜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厚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厚的人也就被疏远了。"

【解读】樊迟好像不是很聪明,领悟能力不是很突出,所学所问比较庞杂。

【原文】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忠言劝告善意引导,不听就作罢,不可以自取其辱。"

【解读】孔子回答子贡的交友之道,提示我们既要尽朋友之责,又要适可而止,需要把握好这其中的度。

【原文】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学问道德文章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解读】这一章是曾子谈论如何交友以及交友对个人生命成长的好处。

论语颜渊喟然叹曰......什么意思?

1、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译文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

3、出处

出自于《论语·子罕》

扩展资料

1、赏析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2、《论语》简介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颜渊篇

本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详细翻译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详细翻译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详细翻译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详细翻译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详细翻译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详细翻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详细翻译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详细翻译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详细翻译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

详细翻译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详细翻译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详细翻译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详细翻译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详细翻译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详细翻译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详细翻译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详细翻译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详细翻译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详细翻译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详细翻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详细翻译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详细翻译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侮辱。”

详细翻译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