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叶 论语每句的解释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第七篇述而,第十九节,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中的“叶”念“ye”还是“she”?

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论语中叶公与孔子关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对话的评论,300字

《论语》这段记载中,叶公举了个儿子检举老子偷羊的事例,以炫燿自己治理地区中人民道德水平之高,实际在自夸。这事放在今天叫着大义灭亲,也是要大书特书的。但孔子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毕竞不符合人性,常人很难做到。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人性的真实表现,应当允许并宽容。

论语中叶公与孔子的对话

论语-子路篇:孔子与叶公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此文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带着弟子来到叶公国家的时候所发生的事。叶公沈诸梁,是个虚伪而傲慢的人。叶虽然僭称为国,从前却不过是楚国的一个地方县。身为楚大夫的沈诸梁,看到楚虽是诸侯,却僭称为王,便仿而效之,在自己的食邑设立政府,自称为“公”。叶公觉得,孔子一定会对这件事不以为然,说不定还会在会面时拿这个问题当面质疑他。因此他十分害怕与孔子会面,终日忐忑不安,一再拖延邀请与孔子会面;但是同时他又觉得,“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不远千里来访我的国家,一点不加以理睬,也有些说不过去,这可能使老百姓怀疑我的德行。另外,也不得不考虑邻国的态度,万一邻国的舆论因此议论,说什么叶国是一个小国,难怪不懂得礼遇圣贤;或者传闻说孔子根本不屑理睬我,这些闲话岂不是很大的耻辱吗?更有甚者,这种非难还会成为别国入侵的借口。”叶公这种矛盾犹豫的心理在一些忠良的大臣的劝谏后,起了不正常的反感,在他看来臣下的劝谏他召见孔子无异于对他的指责。因此他一方面决定会见孔子,另一方却绞尽脑汁要想出方法,在与孔子会面时辩胜孔子,要给孔子一些厉害瞧瞧。叶公想到的自认为能够向孔子证明自己是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能使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奉公守法的例子是:在叶国,有一个人将邻居家迷失的羊偷偷地据为己有。邻居将这个人告到衙门,可是在辨认时,却无法说明哪只羊是自己的。衙门因为他缺乏证据,断其为诬告。可是,被告的儿子,亲自来到衙门,向判案的官吏坦白父亲昧羊的经过。官吏依照法律,处罚了他的父亲,同时,对告发父亲的儿子,也按照规定发给奖金。叶公看到文书的记载,偷羊人的儿子当时所说的一句话:“国法是神圣的,我要做诚实的百姓。”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事例,牺牲父子之情而遵守国法,最有力地说明百姓具有守法精神。他为自己能找到这样好的可以向孔子炫耀的例子而沾沾自喜。第二天叶公在于孔子会面的时候,迫不及待的拿出他准备的实例。没想到,孔子听着叶公的话不断的皱眉,并且在叶公说完后问他“在贵国,所谓正直的人,是指这一类人吗?”叶公嗅到孔子话里的讥讽味道,恼怒万分的说“因为他遵守国法,把诚实看得比父子之爱还要重要,这难道不是正直吗?”孔子却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他,冷冷的说道“您因为想要勉强地辩胜我,不得已才引用这样奇特的例子,其实您不过描绘了一个检举告密的人而已。”贵国把告发自己的父亲当做正直,但是在我的祖国,被认为正直的人,与此完全不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才是真正的正直。任何人都这样相信。您如果放弃强辩,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正直,是为了保护育成人类之间的爱。并不是法律本身就是正义公道,只有当它能够促进社会的仁爱时,才能成为公平正义。请您绝对不要忘记这一点。尤其父子之间的爱,是天地之间的至高之爱,是孕育人类一切善良的根基。”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怎么翻译?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此句出自《论语》述而篇第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原文为: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为: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也许是叶公问非所以,也许是子路难以描述老师,但却因此留下了鲜活的孔子自述。无法知道什么事情让孔子发愤忘食,也不清楚他乐什么而忘掉忧愁,不知老之将至。不必非要知道具体的事情。用朱子的话,只需体会孔子的精神与骨力。发愤,因为有所未得;乐,因为有所获。忘食忘忧,足见孔子是决不愿意半上落下,有始无终,心志焕散的人。凡事真能投入,忘了自我,或融我于对象之中,才可能忘食忘忧以至于不知老去。这正是常人难能之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在他看来,春秋时代不但没有圣君,就是具有君子品德的圣君也没有见过。即使如此,既定之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就是非礼和不忠。受过教育的小人就成为良民,是施政、供驱使的对象。贤臣是实行“德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只要当权者任用他,就成为贤臣,有了贤臣,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贤臣。通过贤臣治国,实行“德政礼治”,就可以使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

参考资料

腾讯儒学:

论语里面含有苏和叶的句子

《论语》中没有含有“苏”的句子。有三条含有”叶“的,但都是用于姓氏而非自然景物。《论语》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大多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教训,因而含有苏和叶的句子很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