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孝顺 论语孝顺之道读后感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孝顺的论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孝的章节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为。”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对“孝”的论述篇幅多,观点鲜明。可见我们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对“孝道”有了系统的论述,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根本。我们的文明进步就是基于对祖先的感恩,一步步积累经验而来的,所以没有孝道,就是忘本,我们人类也就走不到今天,也就是本立而道生了。

    有了孝心还不够,如何行孝、尽孝?《论语》也给出了具体的例子和方法,给我们当下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孝,还要真正做到“孝敬,孝顺”,有礼有节,“能养、无违、几谏、有方、不改道、无疾忧、劳无怨、莫色难。”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有哪些

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3、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4、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8、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9、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1、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12、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13、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16、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7、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1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2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21、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22、孝敬父母经常能够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23、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24、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2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6、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代替的。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够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28、咱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29、大孝终身慕父母。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3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3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34、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3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父母含辛茹苦的将我们拉扯大,下面是有关孝敬父母的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1、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和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4、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 为政》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让父母对自己除开担忧生病一事外,再无别的担忧。”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论语中关于孝敬的名言警句

人的生命始于家庭,人际互动的修养也以家庭中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孔子一再强调孝与悌,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篇·第六章》),他认为士的第二等表现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论语学而篇·第二十章》)。

别人问他为何不从政,他借《尚书》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来回答(《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一章》),意思是说,人人都做到孝与悌,天下自然上轨道。

“弟”字原指兄友弟恭,推而及于亲族中的同辈情感,甚至泛指对待长辈的态度;“孝”字则明白是指对待父母的心意与作法。

《论语》中专门讨论孝顺的约有十章,我们可以由此理解孔子的想法。他首先提醒我们的是:在孝顺时,必须心存尊敬与关爱。

先说尊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这段话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朱熹的注解,表示“人们奉养父母,如果未能心存尊敬,那么,这与养育犬马有何不同?”这种解释把养育父母比喻为养育犬马,实在有欠妥当。

另一种解释是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但是就连狗与马,也都能够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种解释“以犬马比喻子女”,表示子女奉养父母时若少了尊敬,就与犬马服侍人没有什么差别了。以犬马比喻子女,显然较为妥当,我们今天还在使用“愿效犬马之劳”一语,对人表示感激。

那么,对待父母时,加上尊敬的心意,不是很恰当吗?

再说关爱。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八章》)

意思是: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做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段话中提到的“弟子”与“先生”,泛指晚辈对待长辈,或学生对待老师。但是对待父母,不能只是如此,还须保持和悦的脸色。这种和悦的脸色是出于内心真诚的情感,因为清楚了解父母的生养之恩,而孕发了心中源源不绝的关怀、爱慕、保护、照顾的情感。

我国传统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很好的示范,其中的作法未必人人可学,但其心意则相同。

如“老莱子戏彩娱亲”,描写老莱子七十多岁了还穿上彩衣,唱歌跳舞来取悦父母,摔跤了还装出婴儿的哭声,使父母开心得忘记自己有多老。我们未必要效法这种作为,但一定不能忘记要出于真心,对父母总是和颜悦色。

以适当方式尽孝

那么,子女在尽孝时,有没有通用的原则?依《论语》所载,我们找到以下几点。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

意思是: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人的远游包括:游学、游仕、游历、游玩,以及经商等。只要离家,父母必然挂念,所以务必让父母知道去处,保持联系。今天手机通讯方便,子女不但要让父母知道去处,还应经常连线,有如随时处在父母身边。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一章》)

意思是: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他们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

孔子说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因为他本人的遭遇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有高度的同理心,以换位思考的模式,为天下子女表达真挚的心声。

3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第六章》)

孟武伯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当时是个年轻的贵族。孔子因材施教,提醒这位贵族子弟: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换言之,人吃五谷杂粮,生病是难免的事。而子女除了生病之外,其他任何事(如求学、交友、做人处事)都不让父母忧愁,那就十分可贵了。这句话自然也对一切子女有所启发。

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因此,以“无违”说孝顺,是指孝顺必须合乎礼制或社会规范。

人不能脱离社会,社会不能没有规范。孝顺是人生大事,自然须以礼制来考虑。

如果父母在世时,子女不能以“合礼”方式孝顺,父母也会受人批评;父母过世之后的丧礼与祭礼,更是不可违背大家认同的规范。

5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

意指:子女要三年不改变父亲为人处事的作风。

这句话主要用于贵族,如“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篇·第十八章》)意指:孟庄子不去更换父亲任用的家臣与父亲所定的政策,这是意在尊重父亲。

一般人则须延续父亲所行的善事,至少以三年为期,然后再考虑自己是否要另外选择何种善行,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有所贡献。

论语孝顺父母的名言警句

;     1.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2. 孔子关于孝的诗句

      答案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为政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还有这些

      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3.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

      (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

      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4.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扩展资料: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5. 十条论语中关于孝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第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第十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7. 论语关于孝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 “ 父母惟其疾之忧。

      ”—— 《论语 · 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孔子 长幼有序。

      ——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 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 事之本也; 孰不为守?守身, 守之本也。

      ——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 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 庄。

8.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2113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5261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4102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1653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内,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容身体健康。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点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教诲,父亲所坚持的原则,所定下的规矩,还能牢记于心,不轻易改变,这就算已经尽到孝道了。

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点评:即使在孔子时代,也有很多人都认为,孝顺父母,就是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让父母有吃有喝就行了。但对于犬马,也照样被人养得好好的,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养父母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点评: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违反父母的意愿,就是尽孝了。孔子的回答,也是因人而异,对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四、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点评:孟武伯问孔子孝道,孔子说,最能令父母忧愁的事,就是子女生病,所以孝顺父母,就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点评: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在饮食起居上侍奉父母,并不困难,最难的是,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能够自然和顺,对父母能够和颜悦色,养父母之心。

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点评:这个世界上,最关心牵挂自己的人,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轻易出远门。如果有重要的事,必须要出门,那就把家里安排好,做到后顾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