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懿子问孝 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孟懿子问孝赏析

孟懿子问孝,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这段话是对为政者修德的解读。为政者不仅自己要做到这些,他为政的目的是让民众也做到这些。可以说这些是为政的纲目。

孝,实施主体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场合不同身份不同,但是人这个实施孝的主体却是一样的。“生,事之以礼。”怎么才能叫有礼呢?具体有三个方面:

1、厌恶和忧虑父母厌恶和忧虑的,说白了就是帮父母做事。这一点做到了,就学到了父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2、奉养父母时必须要恭敬,这是态度问题。如果只是给父母生活用品,其实与畜生无异,必须要心里面想着父母。

3、对父母要和颜悦色。比如父母有事情你帮着做,你有好吃的东西让父母吃,这些都比较容易做到。但做事的时候和让父母吃东西的时候,面无表情,就很难让人相信你的心底是真的想帮父母做事和请父母吃东西。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按照礼节和当地的风俗,来为父母送葬、祭祀,不能抛开礼节另搞一套。

孟懿子问孝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大家可能不怎么熟悉,但是提到孟子,大家就都知道了。而孟懿子则是孟子的六世祖。

孟懿[yì]子:姬姓,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指美好,有美德的人),是孟僖[xī]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鲁国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合成三桓,共同把持鲁国朝政。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终之前,让孟懿子、南宫敬叔都要将孔子作为老师,向孔子学礼。

南宫敬叔:姬姓,鲁国南宫氏,名阅或说,一名绦,谥敬,是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母亲泉丘人之女。孔子曾经带南宫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问礼。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孔子一生当中,有很多与鲁国“三桓”的交际,甚至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都与三桓有关,因此介绍一下三桓是怎么回事。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孙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虽然三桓专权,架空鲁国国君,但我们不要认为三桓就一定是坏人。以孟孙氏为例,看一下他们的谥号。孟僖子,孟懿子,南宫敬叔,其中僖、懿、敬三个字都是谥号。

谥号:分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多用于君子)、中谥(同情类的谥号)、下谥(批评类的谥号,多用于小人)。其中孟僖子的“僖”,孟懿子的“懿”,南宫敬叔的“敬”都属于上谥。

从谥号可以看出,孟孙氏对待百姓很好,否则不会有这样的谥号。

无违:不要违背“礼”。由于“三桓”把持鲁国朝政,孔子对孟懿子说的无违,应该是暗指“为政”不要违背“礼”。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樊迟天资不够好,因此孔子只给他讲最基本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教导他。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答复他“无违”。樊迟说:“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按照“礼”来侍奉他们,父母死后,要按照“礼”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懿子是鲁国大夫,三桓之一,不要违背“礼”,为政之人要以孝子之心来为政,视天下人为父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好人民公仆。之所以这样说,我想和“三桓”把持朝政,做事总是违背“礼”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论语》八佾[yì]篇3.1就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之孟懿子问孝之所感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曰,孟孙问孝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孝道就是不要违反礼节。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说“无违”,樊迟问什么是无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照顾他们;父母去世了,要以礼给他们下葬;要以礼祭祀他们。

【感悟】

孔子是樊迟的老师,他跟学生的对话就是抛出一件事情,引出弟子的问题,解决弟子的困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是一个老师对弟子的礼;樊迟给孔子驾车是学生对师长的礼,不明白就问也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做为学生应该做到的礼。

我们做为父母的孩子,对父母很多时候会有教育的行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父母不懂新事物,做事不符合我们的三观,不由自主会把父母当孩子去教育,教变成了教育,其实也违背了孝道;对孩子可以疼爱,但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发挥,如果一切包办,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之后孩子无法独立,父母依然还要跟着帮忙,这也是违背父母对孩子的礼。我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多做孩子该做的事情,不管什么年龄,撒娇也罢,让父母帮忙也罢,去做让父母感觉自己很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把本该自己做的事情理所当然的推给父母;在孩子跟前多做榜样,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首先自己不做,这才是相对合适的礼。

孟懿子问孝的解析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违背。然后,樊迟在开着马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孝就是无违。樊迟问:这是怎么话说的?孔子说:活着要用“礼”来尊敬他服侍他,去世后要用“礼”来安葬他、祭典他。

这段话看起来挺简单,其实有着很深的含义。

为何孟懿子问孝于孔子,孟懿子和孔子之间只是一问一答?樊迟没有问孔子,孔子却说了那么多?什么是“无违”?“无违”什么?什么又是“礼”?

首先介绍一下出场人物,孔子这个人物因为妇孺皆知就不必介绍了;孟懿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三个势力很大的家族(分别是孟、季、叔孙三氏)孟氏族长,孟子老太爷的老太爷;樊迟是孔子的学生。

人物介绍完毕,再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

第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不过最后因为触及到了大家族的利益,遭到三家抵制而不了了之。孔子和孟懿子的对话大概就是在隳三都失败后的一次对话。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认为礼是维护人际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基础。所以,礼在孔子的眼里不仅仅是礼貌,礼更重要的是一种维护国家政治制度的手段。所以,孔子说的“无违”就是无违“礼”。“礼”,这里应当指的是周礼~周朝的礼法。周礼规定王、诸侯、大夫的国是有面积限制的,而孟懿子等三家鲁国大夫已经突破了限制,因此孔子说“违”就是说孟懿子已经“僭(与贱同音)越”。

孟懿子的父亲十分敬重孔子,死之前让两个儿子南宫敬叔和孟懿子师从孔子。

孔子不但是孟懿子的老师而且作为大司寇是为鲁国国君的利益方,孟懿子则是三大家族的利益方,双方因为利益关系产生冲突,孔子是失败的一方但是心有不甘。所以当孟懿子假惺惺的问孝的时候,孔老师一针见血指出孟懿子的错误,孟懿子明知理亏竟然词穷了。

孔子和孟懿子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貌似简单实则是一种高级别的政治较量,因为彼此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高手之间的较量只在一招啊!

再看孔子与樊迟的对话,有一种可能是孔子的一种宣泄,不过我觉得更像是老师对学生的叮嘱:做事要符合礼~符合天道、人伦、礼法,要心存敬畏。对那些值得我们敬重的人,无论他在世还是离世,我们都要敬重他们。

突然想起新冠期间那些不顾个人安危的那些医护人员、环卫工人、公安战士和无数志愿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笑》的原文是什么?怎么翻译?

1、原文为: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让父母亲只担心你的疾病。」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只是能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有人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时,由年轻的负责服务操劳,有了酒食,先为长者陈设,请长者先吃,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当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具,只限于一种用途。」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然后照他所做的来说。」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徇私,小人徇私相结合,但不讲忠信。」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把你觉得有疑问的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说,这样过错自然就减少了;多看别人做,把你认为有疑问、不安的地方,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去实行,能这样做,就少有后悔的事情了。」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拜,这是谄媚。遇见道义上应当做的事,却不肯做,是懦弱没有勇气。」

孟懿子问孝全文翻译

翻译: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背于礼。”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于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当以礼奉事;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无违:不违于礼。葬:葬,此字从死,在艸中。

出自:《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人物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写出原文解释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原文】 论语为政第二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