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典故与哪位人物有关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谁?

赵普。

赵普在陈桥兵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赵匡胤得了天下,又给赵匡胤出谋划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赵匡胤的皇权,因此深得赵匡胤的信赖,被重用做了开国宰相。

赵普属于武人做宰相,有点中书省内坐将军的味道,赵匡胤也曾批评赵普不学无术,赵普一生读得最多的也就是论语了,他说自己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打天下,用半部《论语》帮赵匡胤治天下。这话一方面是对自己打天下和治天下很有功的夸耀,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读书少的自谦。

详细介绍: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赵匡胤最信任的心腹和谋士,北宋开国功臣。早在赵匡胤担任后周同州节度使一职时,赵普即追随其鞍前马后,在赵匡胤手下任掌管刑狱的推官。赵匡胤创业之初,赵普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赞襄军事。

赵普是“陈桥兵变”的主谋和参与者之一,他为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北宋草创之初的稳定和之后的统一大业、生存发展、繁荣富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语治天下是谁的典故 半部论语天下说的是谁呢

1、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即位后,朝局动荡,为了稳定朝堂。他想起了曾经辅佐哥哥赵匡胤的宰相赵普。想要重用赵普,奈何听说,赵普只识《论语》而不知其他典籍。于是宋太宗召见了赵普,问赵普是否只识《论语》,赵普深知这是政敌对他的诋毁。也不辩解,而是回答说:“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正是这“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打动了宋太宗,让宋太宗对赵普委以重任,同时也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2、初闻半部《论语》治天下时,也是认为赵普只识《论语》而不知其他典籍。正因如此,对赵普这个人的印象算不上好。但是深入的了解之后,发现赵普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其实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件事一开始也是确有其事。赵普这个人聪明有余,也擅长谋略,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不爱读书,据《宋史》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正因为不喜欢读书,所以世人皆称赵普“所读仅《论语》而已”。按照早年赵普的这种学习方式,说他靠着半部《论语》来帮宋太祖治理天下也不算为过。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

;     01

      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赵普说的。据《宋史•赵普传》上记载,“普少习吏事,寡学术”,意思是他钻研的是处理事务的技巧,擅营谋、工心计,不喜欢啃书本、掉书袋。这么来看,赵普还真没怎么读过什么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罗大经并没有直接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将罗大经话的意思敷衍成“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则始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文秀。他在其所著《好酒遇上皇》的杂剧曲文中的第三折,有这样一句话: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好酒遇上皇》写的并非赵普的事迹,而且作为杂剧曲文,本不该作为讨论历史问题的依据,然而“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不但成为罗大经上述话语的衍生品,与赵普联系在一起,而且借助杂剧这一大众化的文艺形式,硬是广泛流传开来。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典故是什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据相关专家宋定国教授考证,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典故是什么呢?

1、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3、 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上就是对于半部论语治天下成语典故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何人,何事?

相传这句话是赵普所说,讲的是赵普就靠半部论语就辅佐宋太祖打下天下。但是后世一直质疑这到底是不是赵普所说,毕竟在赵普生前这句话并没有流传,而是在元代时期这句话才流传开来。

很多人都认为,之所以元代流行出这句话是为了打击儒学,这句话出自的是元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也可能是当时的儒生实在是备受冷落,所以他们才说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吧!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要说最早记载在那里,那就是在南宋时期有个读书人他说道“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并且在这句话底下还有个注释这道赵普说《论语》一共20篇,吾以一半儿佐太祖定天下。但是这句话在赵普的传记中丝毫没有提到,在赵普的传记中也说到赵普经常自谦说自己读书少,宋太祖经常督促自己多学习多看书。

那么宋太祖为什么要让赵普多看书呢?那是因为赵普虽然辅佐赵匡胤当上了皇帝,赵普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但是他这个宰相却经常在朝堂上露怯。作为一手提拔他上来的赵匡胤来说也觉得赵普特别丢人,大宋重文轻武是赵匡胤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国策。所以朝堂之上有学问的人特别多,但是那些有学问的人官职虽然比赵普低很多,但是学识却超过他很多。这也不免让赵匡胤觉得赵普。这也不免让赵匡胤觉得赵普不学无术,所以也总是提点他,让他多读书充实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赵普不仅仅跟赵匡胤关系特别好,他跟赵光义关系一样很铁,并且后来赵匡胤把他官职免了,还是赵光义恢复的呢。但是在赵光义时期,这个典故也没有,所以真的有待考证真假。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概括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成语典故是: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封为宰相,但是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他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这个时候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帮助/治/理/天下了。

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这个典故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因为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即1200年,都还没有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列入儒家经典的二、三十年后,才有人提出此说。

后世影响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论语》的版本之争实际上就是真伪之辩。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出土有竹简《论语》。2016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五千枚竹简,考古人员在这些竹简中发现了失传已久的《论语·知道》篇,并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谁说的啊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罗大经说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扩展资料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 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然而恰恰是在元代,对儒学和儒生极其轻蔑。所谓“九儒十丐”,即儒生的地位与乞丐不相上下。儒生被称为“老九”的说法就是由此发端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当时的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