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夜教学反思 外国诗两首 教学反思

2023-02-03

本文目录一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借景抒情写作指导课回顾及反思

延安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  张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分别是《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外国诗二首》《古代诗歌五首》,写作内容为“文从字顺”,写作实践中任务一是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写作片段;任务二是将任务一的写作片段扩展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我在教学本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感作者写作技法的精妙。所以,在完成写作任务时,就萌生了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并感受景物的想法。

于是,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花,一处是思源楼前花丛中的粉色月季,在观察这株月季时,学生看到月季花瓣不同的粉色时,立刻就明白了宗璞所写的“深深浅浅的紫”。月季花瓣周围有许多的蜜蜂,我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感受,综合地去想这株月季花。在观察另一株奥运馆前的月季时,学生发现了这株粉的偏白的月季在一丛绿树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由这两处的花,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其他的花,如亭子旁的紫丁香树,回音壁处的小牵牛花,尚德楼一楼的月季等等。

第二天的写作片段分享,学生分享的主题是“校园花开”,有写月季花的,有写丁香花的,有写蒲公英花的等等。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些不善写作的学生,在这节课也会非常积极。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写作”对他们来说就不难了,他们是可以写得很认真,写得很好的。一节40分钟的课,学生忙着读自己的写作片段,我忙着逐一地指导、修改,我们都没有觉得这节课很漫长,反而觉得很充实。趁热打铁,我又布置了将这个写作片段拓展成为一篇文章的习作训练,可以仿写《紫藤萝瀑布》的笔触和思路,完成时间为一周。有趣的是,在这一周时间内,有一天下起了雨,雨打花瓣,使花瓣落下了很多。早上,来到校园看到这样的景,我就给学生提示,可以再去看看,再去感受下。

经历了两节写作指导课,前后一周的写作时间,学生展示出的习作确实跟之前的不一样,特别是一些原来写作能力,感悟能力不好的孩子,在这次习作中完成得也很出色,这是使我很欣慰的。读着学生的文字,才意识到这样的写作才是有生活、有意义的。不管是哪种写作水平的学生,在本次习作中都得到了提升,其实没有不愿意写的学生,有了经历的文字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味的!

但同时我也反思,首先,这样的写作指导课很耗时,而有限的课时是不能每次写作课都这样开展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写作内容,合理安排写作课所需课时。另外,由于上个学期期末期间才完成评改,所以没能透彻地讲评,深感遗憾,所以本学期初我把这次习作重新拿出来,重新思考,重新梳理,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状物的写作内容,联系之前感受,再次落实写景状物文章的写作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一个难点,我想真正的写作是需要关注生活的,是不要过多强调写作技法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将写作作为日常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写作即生活,生活要写作,这才是写作教学的真谛!

经指导、修改后的学生习作:

《阳光下的蒲公英》

初2018级12班    樊笑羽

前些日子,中午的时候,金色的阳光在校园中四处嬉戏玩耍,撒在身上暖洋洋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校园里,奥运馆一旁的草坪上不知有着多少小树苗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杆来彰显自身的挺拔。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偶尔也有些亮眼的地方,就像草丛中那三株月季,明亮鲜丽的色彩让人耳目一新,蜜蜂和蝴蝶在它们身旁飞来飞去,可这亮眼的色彩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中反而显得有些违和,如同一幅怪异的涂鸦。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月季的附近还有两株不起眼的蒲公英正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阳光在它们金色的小花上舞蹈,一层层金黄色的花瓣,深深浅浅如同花姑娘的裙摆般精致小巧,金黄色的小花是那么不起眼,可仍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它们与周围的一片绿色相交融,金黄色是光的象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它们的色彩是那么的柔和,如同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当阳光撒在这“幅”富有生命力的“画卷”上时,一切又都显得那么静谧。蒲公英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大自然中经历风霜雨雪的生存者,大自然无疑是残酷的,正所谓适者生存,而无法适应的自然会被淘汰,小小的蒲公英无疑是坚韧的,它们每一片花瓣都紧挨在一起,一起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也许它们无法做到在风雨中傲然挺立,但风雨过后,当阳光再次撒向大地,它们会变得生机勃勃,努力地朝有阳光的方向延伸……

花开花谢,蒲公英的果实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小绒球,面朝着太阳,等待着微风的到来,阵阵微风吹来,它们开启了小小“降落伞”的旅途……

《生而平凡》

  初2018级12班  白一博

含苞绽放,路径上漫延着新生的气息,空气中飘散着新生命对世间的朦胧与向往,屏息凝神,看得见又一个岁月的花红柳绿。伫立聆听,听得见新生命的欢歌笑语,听得见草木极力生长的呻吟。整个校园里都洋溢着生的喜悦。

在一片葱郁的浓绿之中,在松柏的庇护之间,有一抹艳雨,是花丛,它如天之娇子,在勇猛的裸子植物间,享受着遮风避雨。这艳雨即是一丛月季花,花儿粉的透亮,好似泼上了颜料,如此洒脱。这般粉嫩有深有浅,好似有虚有实,朦朦胧胧,十分惹人怜爱。仿佛在粉嫩间有着一丝芬芳,更在芬芳间渲染着一丝粉嫩。在花瓣边缘溢出一滴甘露来,这甘露仿佛被花瓣染成粉色,为月季增了几分生意。瞧,它对着风儿吟唱,唱出对生的渴望。但是,我觉得它并不显得娇嫩,更不孤芳自赏,看着看着,我不禁觉着它更像一个少年,渴求自我独立,有进取之心的少年,即使它在松柏的庇护之下,但它并不安于现状,它更渴求的是大自然最真实的美丽!它在生长,不顾折枝断茎,它还在生长,不顾风吹雨打。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它自信、自强是勇敢的象征!

我久久凝望,心中不由得为其所震撼,所感叹,而更加感受到的,是那大自然中最为自强的追求,不论自己是多么美丽,但是在骨子里,唯有一个深切的概念——既然没有神的光环,那么你我生而平凡,就应该感受平凡的美丽!­

《逆境中的月季》

初2018级12班  侯奕凡

月季,一种美丽的花;月季,一种有内涵的花;月季,一种我爱的花…….

在我们学校奥运馆的门前有一株美丽的月季花。

远远的望着月季花,被灌木丛包围的枝丫上点着许多雪白的小圆点。走近来看,那翠色欲滴的枝茎上托着几朵纯白的花。仔细地看,纯白的花瓣上还带着几分嫩嫩的粉色,这感觉就像少女那白里透粉的脸庞。月季花还有着绿油油、锯齿形的叶子,它的茎上还长着许多绿色的刺。细细的闻,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淡白色的,甜甜的香气,让人感到十分舒服。一阵微风吹来,月季花抖抖身子,几片花瓣轻轻地落下,这画面是那样的唯美动人。在冬天,月季花被灌木丛包围,见不到阳光,也受不到人们喜爱和赞美。所以,它必须在逆境中努力生长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想起之前,外婆家也有一株月季花,种在园子里,外婆希望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便每天定时浇水,施肥。在夏天中午,叶子被晒蔫了,弟弟还心疼地在旁边立把雨伞。虽经历家人的悉心照顾,可是总感觉它不太有生气,开的花不太艳丽,不知是不是家人操心太多的缘故。

再看眼前的月季,似乎也没人怎么管理,却生机勃勃,艳丽的花朵中充满了野性与生命力。我想我们活着,就要像这株逆境中的月季一样,要勇敢地做自己,要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成为百花丛中最艳丽的一朵!

《绽放自己的美丽》

初2018级12班  苏艺晨

我最近不知为何会有些烦躁与焦虑,可能是因为要考试的缘故吧。班级同学都陷入了这种紧张之中,一个个地埋头苦读,似乎不曾抬头。

午饭后,我走进校园,抬起头看天空,它是那么的清澈,像一湾湖水,像孩子们天真地眸子。目光从天空划下来,我的眼前闪过了一抹艳丽的粉红色。我不由得想:那是什么?我走近去看,哦!原来是一株月季啊!我开始不由自主地观察它,它的魅力,使我久久凝望,伫立不前。它所处的环境也是极好的,四面都是树,而它可谓是“鹤立鸡群”,绿色的枝干,无人修剪,却也长得好看,饱满丰盈。更吸睛的是它那一朵朵的粉红色的花。在那犹如一张网的枝干中开出美丽的花,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花瓣上深下浅,错落有致。不经意间在一抹深红中会突然看到藏匿在深红中的那一点淡粉色。大雨过后,当天空中闪现出一条彩虹的时候,她就显得更加的粉嫩,粉嘟嘟的。黄色的花蕊里有许多花粉吸引着蜜蜂。这不,旁边就有几只蜜蜂,那蜜蜂刚刚落下,却又飞起来,挑逗得花儿只能颤巍巍的四处躲闪。我欣赏这有趣的一幕,痴迷的忘了时间。临走时,我看到了在那生机勃勃的花丛下面,有一些快要凋谢的花。那花的颜色已经不那么鲜艳,夹杂着一些黑色残瓣,毫无光泽……

过了些时日,想起那些花的时候,总想起那一抹艳丽和那一点暗黑,这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我总觉得好像人的一生一样,要经历辉煌,要经历落寞,无论怎样都是人生最好的过程。

《 灌木下的喇叭花》

初2018级11班 王如意

我不禁赞叹着。

    它没有牡丹那样大红大紫,也没有月季那样光彩夺目,更没有玫瑰妩媚妖娆。它在水池旁的带刺灌木下,娇艳的绽放了。它只有一片花瓣,酷似喇叭,这也许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它花蕊一周呈白色,紫粉色就向花瓣边缘逐渐沉淀,水的波光折射在它的的花瓣上,酷是娇羞的少女。

    它默默无闻,不娇艳,不哗众取宠,它的喇叭好似也出现了故障,听不见那欢快的“滴哩哩,滴哩哩”了。只是谨慎的开着,开着。不过,它并不寂寞,有波光与它作陪,一只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完美诠释了一花一世界,好不活泼热闹。

    下雨了,我怕它禁不住雨水的摧残,担忧地跑过去,只见有几片零碎的花瓣落在了地上,但是却有更多的喇叭花在雨中舒展绽放了。经过雨水的洗涤,喇叭花们反而更坚强了,挺着胸,昂着头。雨珠在它的花瓣里打转,如珍珠般璀璨闪亮。而那深深浅浅的明亮且灵动的紫,就在这荆棘中生长、跳跃。

是啊,它不像名花一样稍纵即逝,它在荆棘中生长,攀爬,与野草顽强搏斗,争抢养料,多么顽强的一束花啊!

我没见过如此坚强之花!我没见过如此美丽动人之花!我忍不住抚摸了一下它的花瓣,很绵软,但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刚硬。我想,人也应像它一样积极向上,坚强不屈,顽强拼搏而又默默无闻,不羡慕名利吧!

《黄花傲然》

初2018级12班  王睿泽

    清晨,骤雨狂起。

    我打着伞快步走进校园,又如同往常一般看了一眼花园中的月季。哎!真是可悲。平日里亭亭玉立的它,今日竟像断了脊椎似的,悄然弯下了腰。哗哗的雨声,仿佛也在嘲笑着月季。不过也是,面对如此大雨,又有什么花能挺立着呢?我这样想着。

    只听“扑通”一声,脚因为没有看路而踩在积水中,水花溅到我的裤腿上,一股冷风吹过,冻得一阵哆嗦。我不由向下一看,突然望见一朵小黄花,它是那么的不引人注目,生长在一片姹紫嫣红中,而今天的它,却格外美丽,雨水流过黄色的花瓣,显得更加娇艳欲滴,冷风吹过,让它尽显柔美的身姿。雨点宛如水精灵般敲打在它的身上,花瓣有些便零落去,可它仍不为所动,它的枝干依然挺立,它平日里不像紫藤萝那般茂盛,为人遮荫,也不如月季这般妖艳,为人所赏,它身上唯一的亮点便是那黄色的花瓣了。可它今天却是这花圃中的胜利者,因为它在今天绽放了一种精神――一种遇见困难却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一阵风吹过,小黄花左右摇摆了一下,忽然让我记起前些天的数学考试,那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考满分的那些学霸们自然高兴,而像我们这种没考好的却暗地绝望。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笑至极!如果我放弃了努力,那岂不更没希望?如果我就此沉沦,那未来的路将如何选择?

雨声淅沥,花开园中,阴雨里黄花傲然……

《校园牡丹》

    初2018级11班  王钰婷

入夏以来的日子,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事情都零碎的不值得提起。走进校园,环顾四周,过了暗绿稀红之候,残春初夏之时,入目皆是葱葱郁郁的景象。

看啊!前方的牡丹花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她的雍容华贵,她如兰如麝的花香让我陶醉。牡丹盛开,姹紫嫣红。那一株株牡丹花各展芳容,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如同花之国一般。这百花之王,一株株随风摇曳,仿佛是女娲补天时用的彩色石浆,仿佛是蓬莱仙阁的五彩霞光,红的,粉的,白的织起了一张小小的花地毯。一朵牡丹探出头来,它白嫩的脸蛋中透出一点粉色,像娇羞的姑娘粉嫩嫩的脸颊。朵朵牡丹花中透着一丝丝光,阳光洒在花朵上,让原本美丽的花儿更加妖艳,让我不由得想摘一朵,但是这么好看的花我怎么舍得呢?

几天后,夜晚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早晨出门,校园的牡丹华又别有一番韵味。雨滴无情地滚落下来,但牡丹花丝毫不畏惧,还是在枝头昂首怒放,颜色是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蒙蒙细雨为牡丹披上了一层轻纱。云散了,雨停了,太阳放出灿烂的光芒,照射在牡丹花上,花儿经风吹雨打,贪婪的吮吸着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雨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如一粒珍珠。一些花苞像抿嘴腼腆的小姑娘也开得争芳都妍,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精神了。眼眸一转,一朵娇弱的花儿垂下了头,要去完成它们最后的使命。雨水打的花瓣散落一地,纯洁的如雪花一般,不知那是重生,是希冀,还是归宿?花落地,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们慢慢的落下来,平静地躺在泥土上,安然的合上了双眼,这是他们绽放后最美的时刻!

其实,人有情,花亦有情,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情感,偶遇一花,忽然忆起自己。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一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 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

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

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三、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决定——怅惘——回顾、叹息

(思索)(选择)(选择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处1.能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体会诗歌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分节朗读、对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诗歌的主旨及写法,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教育 目标。

不足之处1.诗歌语句的分析方面,对学生不同的理解没有及时肯定,挫伤了学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

2.新知识的介绍及了解方面,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拓展空间,由于时间关系,象征这个手法没有拓展。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慎重选择人生之路,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教学难点:

“路”的含义,“选择”与“未选”的不同感受。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任务,并反馈指导:字词积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

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反馈指导: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出示任务: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馈指导:“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出示任务: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反馈指导:这两句诗道出了普遍的人生体验。诗人是说受了欺骗,只要镇静,向往着未来,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人生的体验式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务: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委婉、含蓄的劝说。

出示任务:5.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反馈指导: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二、朗读诗歌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反馈指导: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四、问题研讨

出示任务:1.诗人明明已经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静”的路,可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反馈指导:诗人的写作重点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出示任务:2.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反馈指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 名言 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六、素养提升

出示任务:比较两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馈指导:《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七、青春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初中七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本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 教学 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 说说 “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 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2.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模板

3. 初一语文(上)教学计划范文

4. 2017秋季初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5. 201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诗歌《夜》抓住了“夜”的什么特点?诗的第二节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夜》作者叶赛宁 出自《外国诗两首》。

谢盖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于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自然景色。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九上语文

3。。。。

一、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

一、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二、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要注意夜景静谧而美丽的特点。

2.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这是同题材诗的比较。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像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对这两首诗,可从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重在让学生体会,不求面面俱到和过细的分析。

求: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夜 原文

原文: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出处: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的《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Есенин,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

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

“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夜》也成为了乡村最后的一分宁静。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

外国诗两首写作特点关于外国诗两首写作特点

1、《外国诗两首》写作特点: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

2、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3、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

求解答: 叶赛宁的《夜》: 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叶赛宁的《夜》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正是通过拟人这种手法,在人们看来本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当然,拟人这种写法还有更多其他好处,其主要作用有:

1、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2、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更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3、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品味 外国诗两首《夜》的艺术特点

《夜》叶赛宁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这里有听觉又有视觉,夜有与白日的联想与对比,虽然不言静而静自现。第二节接着写在夜的寂静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的歌唱,这是以动写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路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

第三节进一笔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美丽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