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并同类项的教学反思的信息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合并同类项》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合并同类项》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并同类项》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 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 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 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

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 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 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本节课 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 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 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数学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六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

五、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合并同类项教案

合并同类项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2、经历观察、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经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及运用分配律,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2)同类项的合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师:(把八张卡片分给8名学生,在大屏幕上投影出8张卡片的资料:-5n、6xy、8n、

-7a2b、-xy、2a2b、0.2x2y3、-3y3x2)请拿到卡片的同学根据卡片上的资料找朋友,并和找到的朋友一齐站到讲台前面。

生:(8生活动,其他学生观察。)

生:(观察的学生提出意见)手拿6xy、0.2x2y3两张卡片的同学站在一齐是不正确的;手拿-xy、-3y3x2两张卡片的同学站在一齐也是错误的。6xy的朋友是-xy;0.2x2y3和-3y3x2是一对朋友。

师:(把大屏幕上的卡片,按上头的分组把朋友拖到一行。)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因为6xy、-xy所含的字母相同。

师:6xy和0.2x2y3所含的字母也相同,它们俩是不是朋友呢?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字母的指数不相同。

师:x3y2与0.2x2y3是不是朋友呢?

生:也不是,x3y2中的x指数是3而0.2x2y3中的x指数是2。

师:回答得十分好!也就是说相同字母的指数要相同。我们就把满足这样条件的朋友叫做同类项。(板书同类项)

二、讲解新课

谁能把同类项满足的条件再重复一遍?

生: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师:(板书上述资料,并提示学生)确定几个式子是否是同类项与代数式的系数无关,与代数式中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师:(大屏幕投影)确定每组两个代数式是否是同类项?理由是什么?如何把它们改成同类项?(大屏幕投影:2ab2和ab2;-5x2y和2xy2;xy和1.5yx;3ac和3acb;2a2和

-3a3;x和y;-125和3。)

生:(在确定-125和3是不是同类项时有些迟疑。)

师:(指出)数字和数字也是同类项,能够进行运算。

师:(大屏幕投影代数式:(1)3x-1+5x2-1-2x-6x2

(2)8x2-9x4+2x-x4-2x+x2

(3)-xy-y2+3x2+xy+x2-y2)找出上述代数式中的同类项。

(学生交流,教师重点强调找同类项时不要漏掉单项式前面的符号。)

点评:经过一个小游戏出示数学知识的分类题,让学生根据分类情景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并让学生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使本节课的重点资料得以突破,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拓展

师:有一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如图求大长方形的面积。

生1:8n+5n

生2:(8+5)n

师:(板书8n+5n=(8+5)n=13n)

师:8n+5n=(8+5)n好似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定律?

生:乘法分配律

师: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每本练习本x元,小明买5本,小华买3本,二人共花多少钱?小明比小华多花多少钱?

生:5x+3x=(5+3)x=8x5x-3x=(5-3)x=2x

师:那么你会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7a2b+2a2b和-xy2+3xy2吗?

生:(计算并交流)

师:以上计算过程叫合并同类项。观察上述计算过程,你能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吗?

生:(讨论)把系数合起来,字母和字母指数合起来。

师:合起来是什么意思?相加?还是相乘?

生:系数是加起来,等号右边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与等号左边的是相同的。

师:(总结并板书: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师:能否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代数式2a+3;2a+3a+1为什么?

生:第一个代数式不能。第二个代数式中2a和3a能够合并为5a,不能和1合并。因为它们不是同类项。

师:(强调:仅有同类项才能进行合并。)

点评:经过计算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以及买练习本,借助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过程,采取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相互交流、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根据代数式变换思维角度,联系系数与字母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四、巩固练习

师:(出示例题:1、a2-a2+6a22、3a+2b-5a-6b

3、-4ab+8-2b2-9ab-8)

师:(总结)要合并同类项首先把代数式中的同类项找出来写在一齐。

生1:板书:3b-3a3+1+a3-2b(1)

=(3b-2b)-(3a3+a3)+1(2)

=b-4a3+1(3)

师:大家共同讨论分析一下有什么不对。

生:由(1)到(2)不是相等的。

师:-(3a3+a3)=(-1)(3a3+a3)=-3a3-a3

与原代数式不符。应当把代数式中各项相加。

生:(订正为):原式=(3b-2b)+(-3a3+a3)+1=b-2a3+1。

师:当x=2时,代数式3x2+5x-0.5x2+x-1的值如何来求?谈谈你的方法。

生1:把x=2代入3x2+5x-0.5x2+x-1中得:3×22+5×2-0.5×22+2-1=21。

生2:代数式3x2+5x-0.5x2+x-1=(3-0.5)x2+(5+1)x-1,再把x=2代入(3-0.5)x2+(5+1)x-1中得:(3-0.5)×22+(5+1)×2-1=21。

生3:3x2+5x-0.5x2+x-1=(3-0.5)x2+(5+1)x-1=2.5x2+6x-1,

把x=2代入2.5x2+6x-1中得:2.5×22+6×2-1=21

师:比较三种做法,哪一种方法简单?

五、检测

师:(回顾反思)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掌握了哪些新的解题方法。

生:(整理交流)1、认识了同类项。2、学会了合并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的时候带上本身的符号。4、生活中学会了分类整理。

点评:经过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巩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技巧。经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得以迅速提高、拓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最终的小结培养学生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和逻辑思维的本事,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资料,教材上安排十分简单:从求大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出发,引进了同类项合并的方法。但我觉得本节课的首要环节应当是让学生认识同类项,那么怎样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认识呢?

我先采用找朋友的一个小游戏导入本节的第一个重点资料理解同类项。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就比较容易了。在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时,我使用了求大长方形面积的例子,又设计了学生常见的买练习本的问题,让学生从具体的、简单的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合并同类项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合并同类项,明白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

(二)本事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本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取营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进取参与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严谨求实、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2)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本事,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确定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1、问题:我们到动物园参观,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鹿与鹿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鹿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议一议: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n和5n3ab和-2ab6xy和-3yx,-7a2b和2a2b5和-3

3、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注意:

(1)两同: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两无关: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也无关

(3)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4、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1)ab与3ab(2)6b2a与2ab(3)3xy与-xy

(4)2a与2ab(5)-2.1与3(6)5与b

二、如果一个多项式中包含同类项,那么常常把同类项合并起来,使结果得到简化,那么怎样才能把同类项合并起来呢?请同学们思考下头的问题?

问题1:

3ab+5ab=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4xy-2xy=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a+2b=_______理由是_______

问题2:

不在一齐的同类项能否将同类项结合在一齐?为什么?

例如:试化简多项式3xy-2ab–3+5xy+3ba+5

解:3xy-2ab-3+5xy+3ba+5--------------找出同类项

=3xy+5xy-2ab+3ba-3+5----------加法交换律

=(3xy+5xy)+(-2ab+3ba)+(-3+5)--加法结合律

=(3+5)xy+(-2+3)ab+2---------乘法分配律逆用

=8xy+ab+2----------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问题3:探讨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与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有什么联系?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等于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之和;合并同类项后,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与合并前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同类项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即一相加,两不变)

三、例题1: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ab-3ab+ab

(2)a–4ab+ab+2ab-5ab+b

(3)6a-5b+2ab+b-6a

方法是:(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注意:

(1)用画线的方法标出各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减少运算的错误。

(2)移项时要带着原先的符号一齐移动。

(3)两组同类项之间用+号连接。

(4)多项式中仅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思考:合并同类项的步骤是怎样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

找出同类项,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逆用,合并

课堂检测2:(1)3x+x

(2)2x-7y-5x+11y-1

(3)4a+3b+2ab-4a-4b

例题2:求代数式-3x2+5x-x2+x+1-7x的值,其中x=2。

四、课堂小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接下来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范文二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范文三   昨天晚上在网上看了一些前辈有关这课的反思,收获很多。课题为分与合,还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分的过程,忽略了合,而合的过程就是下一节加法的基础。由于班上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这节课我是以零基础来给学生上的。从学生的上课状态、作业情况来看,比前几节课要好一些,看来备课的第一步还是要备自己的学生。   这一节课看似简单,其实还是很有层次性的,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加减法、退位、进位都有影响。比如进位加法,凑十法,就是把两个数合成事,退位减法就是退一当十,然后把十分成两个数,减去要减的那个数。   这节课没有使用课件,直接用小磁铁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错。小磁铁简单又熟悉,学生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老师的问题上。而动手分的过程,比课件更加生动、直观,学生分教师配合板书,学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语言说是这样,但在数学里为了更加简洁,我们用这样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能够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的教学反思案例相关文章:

1.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2. 数学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分数的大小教学反思案例

3.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4.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范文

5.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它是数运算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学生运算能力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过程为:第一步用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引入课题。第二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体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三步,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第四步,通过例1掌握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合理的使用计算器,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技巧,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汇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本节课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课堂上有针对的练习做得太少,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没有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从等式性质引伸出来的,而不是等式性质的简单重复;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移项时,有的是忘记改变符号,而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要改变符号的概念,虽则在课堂上我特别作了强调,但少数学生没有听进去,没有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既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那一定是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反复思考,认为:虽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所以总的来说,这课堂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没有完成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资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把握好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教学质量,要效果。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1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就《合并同类项》第二课时作以下反思。

《合并同类项》这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

一、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申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再通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游戏、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

学生学习的收获不仅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小结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效果上的反思

1、重视学生活动,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学习了同类项的概念后,进行了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最后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申,既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畅谈学习的感受,交流学习的体会,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收获,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体验等。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2

本节课课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整节课上下来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1、对沉默很恐慌。当点学生回答问题时,那个学生讲得很慢,还会错。但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就会想会不会其他学生都懂了?只是个别学生还没有懂?而且通常这个时候,其他学生都是沉默的,感觉不到他们是不是都懂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很恐慌,到底该如何去做呢?尽快结束这个问题,讲下一个?还是继续重复解释这个“简单”的问题?没有开公开课的时候还好,不紧张;但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所以就更慌了,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

2、经验不丰富。这个是承接上面的问题的。因为把握不了学生到底有没有懂,所以重复地讲知识点,然后最后变成了都是自己在讲,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上课的有效提问太少,都是一些不用动脑筋的问题,学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就可以了。不得不说是这样,因为这样问,他们会回答,会让我觉得他们懂了,放心地讲下面的知识点。对于这个问题总结地说来:对沉默恐慌,需要学生的声音来让我知道他们已经懂了,同时也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无法自己判断学生到底有没有懂!所以一二两点的本质是一样的。

3、要明白上课的重点是什么。亮相课的另一个问题是重点不突出,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去讲这个重点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明白?什么样的例题能更凸显出这个重点?这些都是我以后备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4、自己在教学语言方面还是比较欠缺,一方面,在于对讲课内容的过渡及讲课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缺乏生动性,无法体现出一个老师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此外,还有“罗嗦”的问题,有时我自己说的太多,完全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但是作为一堂符合要求的课,应该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讲课过程中,我往往会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无法对学生做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在这次亮相课的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身上的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今后的在教学中要多思、多问、多实践,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地累积,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3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一、认识“同类项”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

求代数式和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 、,及和、和先结合化简再计算。这时,大部分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质疑: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吗?都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二、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但是,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速算环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简便途径,这样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做好铺垫,时间上也要控制好。另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成为发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只是听众。如何处理好这些

问题,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同类项、以及如何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复杂,但其中有些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比较多,尤其在合并同类项这一部分,所以我准备了大量大量的练习,但多没有时间做。虽然课前我做了精心准备,但效果很一般,出乎我的意料。现将这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1、备课不充分。不论是备教材还是备学生都准备不足,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所以当学生回答得与自己设想的不一样时,显得手忙脚乱。应变能力比较差。

2、不利于面向全体。由于学生学习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自学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思考,而教师又不可能等到全班学生都想好以后再作交流。结果是中下学生还没想好,就开始讨论,他们只能停下来,听别人说。于是就形成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唱配角,学困生当群众演员的局面。一节课下来,学困生没有一个问题能解决掉,当然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成了名符其实的学困生。

3、时间把握不够。本节课整体呈现前松后紧,在前段时间因小问题消耗不少时间,以致后面的重点讲解不祥,课堂练习及小结没完成。学生对同类项概念认识上不能完全掌握。

4、作业仍然有不少错,须加强练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精选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一、教学前后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的性质是本章的基础,是方程解法时的重要依据。解方程就是用等式的性质来施行一系列的恒等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直接利用它们讨论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这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等式的二条性质,以及运用这二条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那么怎么来学习呢?如果直接就给同学们讲等式有这样的二条性质,然后就是反复的运用、反复的操练的话,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没有味道,对数学有一种厌烦感,所以我就想到了借助生活实际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利用天平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起来也比较的容易。

在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先就利用天平,引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还用了具体的数字等式来验证,而且还让学生用等式来表示这些性质,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等式性质,从几个方面认识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过渡到等式性质的几个小练习,让学生们练习。在学生的练习中,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在小练习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式的两边同加或同乘一个数或式子,但是同除一个数时,总忘了这个数不能为0,所以在这里我特意引导学生两边除以一个0时的结果,通过错题来探寻答案,主要考虑到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前面的小练习,学生理解了等式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有助于引导学生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同时在教学中,没有过早地使用“合并同类项”“移项”“系数化为1”等解方程的专门用语,这里就是要突出等式性质,使用等式性质考虑如何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等式的性质,是在学生掌握了方程的定义,并在小学已经学过了一些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在得出等式性质时,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性质,它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为: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一、成功之处

1、游戏热身,点燃热情。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请学生用身体模仿天平的热身游戏,伸开两臂,犹如人体天平,我用给出天平两边不同的重量或是相同的重量,让学生模仿不同的天平状态,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他们对天平只要两边重量相等才会平衡加深了认识。

2、先扶后放,研究性质。

在教学中,我将等式的第一个性质作为引导重点研究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天平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比较轻松观察到: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从而发现一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接着通过动态展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各放上一个茶杯,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一系列不断追问,鼓励学生完整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动态再演示这一过程,接着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同时加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怎样呢?为什么?这样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的两边相等”的性质。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共同探索得出等式的第二个性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我尽可能地放手,给予适时地点拨,总结。在“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这个问题时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理解:O不能做除数。

3、开放练习,激活思维。

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将巩固练习设计为思维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我设置了以下题目:

(1)如果2x -5=9,那么2x =9+( )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

(4)如果5x =15,那么x =( )

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是不同的,做到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改进之处

1、在等式性质的探究中,为了加强对比,我觉得应该再增加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去不同质量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这时天平不平衡,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从而让学生清楚地加深加上对“同一个数”的认识,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2、对于等式的性质应不仅仅停留在说的这一环节,而应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将等式写出来加以表示,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数学的思维,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在课堂上我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使他们不断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同时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 反思 ,望大家喜欢。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一

1、猜想一种学习的 方法 ,很多世界性的难题和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猜想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联想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2、验证的过程

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 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5×4,4×5它们都表示4个5相加是多少或5个4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 说说 怎么去理解)

3、缺乏深度。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对两个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学生方面来说,缺乏挑战,没有难度.特别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没有能及时地进行 总结 ,以至当出现于内容不是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对结合律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理解到结合律就是三(几)个数相乘,不管那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都一样.要使学生这样去理解。第一,通过举例子(写出算式来验证);第二,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三个数相乘是怎么回事。最后可以问:学习了这两个定律你认为有什么用?(让学生说到可以使计算简便)。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这节课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一种 学习方法 贯串整节课:联想_猜想_验证_抽象。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它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会用字母来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回顾整个课堂,感触很深。我能很好地运用导学练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能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导入比较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我说:“我们师生来个比赛好不好?”听到这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好”。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同学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几道题,很快的就说出了得数,学生看到老师算的这样快很吃惊,也很好奇。在学生诧异之际我出示了课题,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算的向老师一样快。然后很自然的就导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以师生比赛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小组学习比较到位。导学练模式重在小组学习,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说:“这是老师在课下搭成的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老师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组内交流算法,第一次进行小组自学。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进行了第二次小组学习。我以(3×5)×4=3×(5×4)为例,等式两边有什么异同时,我又让小组观察研究:在举例验证时我让每个人举一个例子,小组交流,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几次小组学习,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让给学生。黑板不只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黑板交给学生。在交流展示时,我让各组的代表一边说想法,一边板书算法,学生非常愿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语言流利,板书工整。在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进行相互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注重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 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学习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从直观到规律,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1、练习量不够。由于在交流时没有控制好时间,导致交流的时间过长,习题没有完成,学生没有更好的进行巩固理解。

2、学生交流时间过长。课堂交流环节,学生积极踊跃,我忍心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索性让学生一一汇报展示,结果浪费很多时间。这一环节,想法一样的我可以让学生口头复述,不用一一板书,回升一些时间的。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而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知识出发,通过让学生帮助老师搭建领操台需要多少块方砖来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同学们都在探索乘法交换律时,经历了发现规律、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规律的科学探索过程。在归纳乘法结合律时,思维特别积极活跃的同学,更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评价方面,重视增加我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特别是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相关 文章 :

★ 乘法结合律教师教学反思

★ 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 数学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最新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 数学积的乘方教学反思【五篇】

★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案例

★ 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范文

★ 小学教研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 数学合并同类项教学反思

整式的加减章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整式的加减章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式的加减章节教学反思 篇1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还包括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及其应用等内容。

1、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新教材是围绕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展开的,而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建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之上。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易方程等内容,但是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本章的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与小学内容的衔接。在课堂引入中多以让学生体会由数到式的过程,充分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复习用字母表示数,不是对旧知识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充分体会字母的方便,字母的真正含义。在复习中让学生逐渐熟悉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的理念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的概念引出、运算法则的探讨,都是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开的。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学更具一般性的道理。

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整式表示,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3、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

整式可以简洁地表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具体地数字更有一般性。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使得整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具有一致性。整式的计算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之上的,式的运算更具有一般性,数的运算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况。在探求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和规律时可以类比数的运算规律。

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运算

47×2+53×2和47×(-2)+53×(-2)

在运算的过程中,让学生重点思考进行运算的`依据。然后引导学生探讨关系式47t+53t的运算。强调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式的运算,体会“数式通性”。

通过对数与式运算的分析,使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在不断重复中提高数学能力。

4、对课堂中让学生分层练习,使学生全面提高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等差异较大。“高效课堂”即课堂上精讲、分层练习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适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分层练习的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对所教的学生有一个总体评估,确定不同层次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2)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迅速收集信息,了解每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大致情况;

(3)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对A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在课堂练习点评时,讲评要有针对性。尽可能讲评大部分学生不会的知识,极少数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中迅速给出答案,或稍做点拨即可。

5、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是精讲、分层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新知识消化,吸收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新课进行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对新知识的接受相对容易很多。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试验,预习的效果明显。

6、加强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的许多实际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对教材中的数学活动内容充分挖掘,有关问题的拓展与加深,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因此,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程,既与必学内容相得益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整式的加减运算还是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进行整式的加减就是整式的化简,化简的主要方法是合并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和去括号。对于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等重点,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整式的加减章节教学反思 篇2

整式的加减是承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续整式方程的一系列运算,是学生从小进入初中含有字母运算的变化,认知上有新的突破,在教法引入过渡中,有其奥妙学法教法值得反思。

一、注意与小学相关内容的衔接。

整式及其相关概念和整式的加减运算,与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密切联系,而同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建立在同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的,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单方程。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因此充分注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充分体会字母的真正含义,逐渐熟悉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计算,为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似乎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但在数字运算的背后,却隐含着式的运算,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无论是概念引出,还是运算法则的探讨,都是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示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加减运算来源于实际,是实际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学业生看到整式及其加减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整式比数学更具一般性的道理。

三、类比数学习式,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整式可以简洁地表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它比只有具体数字表示的算式更有一般性,关于整式的运算与数的运算具有一致性,数的运算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况,由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运算,因此,充分注意数式联系与类比,根据数与式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的内在统一性。

四、抓住重点,加强练习,打好基础

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用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化简,准确判断同类项,把握去括号要领,防止学生易出错地方,并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效的掌握。

五、加大探索空间,发展思想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力求使得教学结论的获得是通过学生思考,探究等活动而归纳得出,培养学生初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为学业生留出探索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