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教案牧羊姑娘教学反思 四年级音乐教案牧羊姑娘教学反思简短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四年级教案牧羊姑娘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器乐曲《牧羊姑娘》乐曲系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歌曲叙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穷苦的牧羊女的凄凉生活。歌词是这样的:“‘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山上这样的荒凉,草儿是这样枯黄,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

第一部分,独奏乐器双簧管奏出充满辛酸、哀怨的主题:

双簧管的音色带有忧郁的色彩,这四句曲调又都是由高向低进行,使音乐更显得苍凉而悲伤,令人为牧羊女的不幸而一掬同情之泪。

第二部分音乐是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发展的:

这一部分音乐在旋律上略有上扬,节奏也较活泼,音乐的色彩略显明亮。也许是牧羊女对往日曾有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许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可是这都是瞬间即逝的景象。末尾句下行的旋律使幻想破灭,回到了悲惨的现实——荒山枯草,凉风飒飒。

在双簧管独奏的华彩段之后,悲凉的主题旋律重现,由乐队和双簧管分别演奏前、后半段旋律,将孤独的牧羊姑娘和饥饿的羊儿留在那暮色降临的山坡上。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器乐曲及歌曲《牧羊姑娘》,使学生:

1、感受乐曲的悲伤情绪

2、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感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教案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孤独的牧羊人》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 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 爱好 ,就是喜欢 唱歌 ,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 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 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 五线谱 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 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1) 高音区——小山羊

(2)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 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 。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 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二: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进一步的了解歌曲内容及结构形式,并能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练习,熟悉节奏,学习分声部演奏打击乐曲,并体会演奏效果。

3、培养节奏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点:

熟悉掌握2/4拍节奏,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并能使用打击乐器合拍的演奏。

能够掌握八分音符节奏,并能与指挥和同伴之间互相配合默契协调的演奏。

活动准备:

1、课前熟悉歌曲,会哼唱歌曲旋律,了解牧羊人。

2、节奏图谱、乐器图片。

3、铃鼓、碰铃、圆舞板人手一个。

4、《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当牧羊人,小朋友当小羊,以游戏的形式引入情景。

二、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

1、课前我们一起听了一首好听的歌曲,现在我们在来听一听。(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①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②你知道歌曲内容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

2、教师小结:歌曲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牧羊人独自一人在山上放羊很孤独,但是他每天会在山上快乐的唱歌,歌声传到了远处的城里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所以他也是快乐的。

3、歌曲共分为两段(A段和B段),引导幼儿分段听。

①引导幼儿说一说听完A段有什么感觉。(A段比较欢快活泼)

②B段与A段有什么不同?(B段与A段相比较来说较轻柔一点)

4、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并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教师 总结 :

这首歌曲来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里的一首插曲,歌曲旋律非常欢快幽默。

三、出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打节奏。

1、看图谱熟悉节奏。

①老师为这首歌曲做了一个好看的图谱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问:图谱上都画有什么?(大羊、小羊、鞭子)

②引导幼儿看到大羊叫咩X,看到小羊叫咩咩XX。 并学一学甩鞭子的动作。

2、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引导幼儿看图谱创编肢体动作节奏,并注意强弱拍的体现。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大羊、小羊、鞭子应该用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来打节奏呢?为什么?

②引导幼儿多次变换不同的肢体动作练习节奏。

③在熟悉的基础上带领幼儿听音乐练习肢体动作节奏。

四、运用乐器演奏

1、引导幼儿探索打击乐配器方案.

①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三种乐器看一看都有哪三种乐器?(碰铃、圆舞板、铃鼓)

②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讨论应该怎样配选乐器?

教师:大羊、小羊、鞭子分别应该配用哪些乐器呢?为什么?怎样演奏?

③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

2、组织幼儿分声部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引导幼儿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③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④交换乐器进行演奏并请幼儿注意交换乐器时不争抢、不让乐器发出声音等。

3、成立小乐团

教师当指挥,小朋友当演员一起汇报演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孤独的牧羊人歌词

The Lonely Goatherd - Maria and the Children 孤独的牧羊人

MARIA (sings)

High on a hill was a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oud was the voice of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Folks in a town that was quite rem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Lusty and clear from the goatherd's thr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bove the stage, the children work the puppet strings. On stage, goats dance alongside the shepherd.

CHILDREN (singing)

O ho lay dee odl lee o, o ho lay dee odl ay

O ho lay dee odl lee o, lay dee odl lee o lay

MARIA (whispers) Marta! Marta!

Marta unrolls a new backdrop: a castle.

MARIA (whispers) Gretl! The prince!

Gretl shoves a prince puppet onstage.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Two bearded male puppets with backpacks walk on.

THE BOYS (singing)

Men on a road with a load to t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A curtain rises to show: A beer hall. A puppet carrying many mugs of beer to two men sitting at a table with forks and knives at the ready. Marionette musicians play while marionette customers drink mugs of marionette beer.

THE CHILDREN (singing)

Men in the midst of a table d'hote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MARIA (sings)

Men drinking beer with the foam af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ta blows the foam from a beer and splashes Maria who coughs. A girl puppet with blonde braids appears to join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blonde girl's bosomy mother appears and pushes the girl to the shepherd.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What a du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other and daughter dance with the shepherd. Three couples dance the polka as the band continues to play. Above them, Maria and the children manipulate the puppets with all the consummate skill of professional puppeteers like, oh, for example, Bill and Cora Baird. Max, the Baroness, and the Captain laugh with delight.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Ummm (ummm) ...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

Maria breaks out into a serious case of yodeling. She sighs, wipes her brow, and signals to Marta for the next backdrop. Onstage, a boy and girl goat replace the shepherd and his girlfriend.

BRIGITTA (sings)

One little girl in a pale pink coat heard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oo hoo

BRIGITTA (sings)

She yodeled back to the lonely goatherd

LIESL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girl goat's mother appears and bucks her daughter into the boy goat.

MARIA (sings)

Soon her Mama with a gleaming gloat heard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mm hmm

What a duet for a girl and goatherd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The two goats snuggle and that's all it takes for a baby goat to appear and dance with them. Apparently, the Austrian mountain goat is equipped with some very advanced biological mechanisms.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Happy are they lay dee olay dee lee o ...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oo

Soon the duet will become a trio

MARIA (sings)

Lay ee odl lay ee odl-oo

MARIA AND THE CHILDREN (singing)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hee hee),

Odl lay ee (odl lay 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ee)

Odl lay odl lay odl lay

THE CHILDREN

Whoo!

猜你喜欢:

1. 儿歌《风娃娃》优秀教案设计

2. 大雨和小雨儿歌音乐教案

3. 儿歌仿编教案

4. 幼儿园大班语言课教案

5. 大班儿歌《小雪花》教学设计反思

6. 大班音乐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1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2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3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1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1、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受乐曲的幽默和约德尔调的风格,所以拓展时选择影片中具有活泼快乐情绪的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情绪,逐步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约德尔调的歌曲作为拓展欣赏曲目,效果会更好些。

2、课堂容量较大,有些环节学生探究的不够深入。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2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3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课前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小百科:牧羊人所谓牧羊人就是放养羊的人,电影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4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次备课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熟悉舞蹈音乐及动作结构,学习跟随音乐跳集体舞。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的衬词部分,诙谐、有趣,又朗朗上口,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从幼儿角度出发,木偶剧的欣赏恰好是“投其所好”,木偶剧间接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师角度出发,要剖析音乐内部结构,找出幼儿的兴趣点——衬词进行模仿、创造,并帮助和引导他们领悟到音乐的深层结构(这首音乐表现的是牧羊人和羊群们之间的事情),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揣摩,《孤独的牧羊人》向幼儿展示的是一幅富有童趣的画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通过自己那清脆而嘹亮的歌声吸引了王子、登山人、旅店里的人、喝酒的人、小姑娘等。为什么他的歌声能达到这种效果呢?就是因为他的羊群们为他的歌声进行了伴唱,这句是其中的衬词部分。于是对衬词的学习便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单单学习衬词的演唱,形式过于单一,再继续深入挖掘其教材,我们会发现,原来可以赋予衬词相应的角色形象——老山羊的歌声和小山羊的歌声。从两种形象其自身的形象特征出发,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理解的升华部分。让幼儿在学习掌握衬词演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出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的“指点迷津”了。

从幼儿的情感体验来分析,与教师合作完成一样东西,便是一次愉快的体验,由此也可以达到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师幼师幼合作演唱歌曲,也将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手段。

以上便是本人对此活动教材的粗浅分析,并在基础上做的一些艺术处理。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5

一、预设目标

1、继续欣赏乐曲,体会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3、感受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幼儿已经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幼儿已经熟悉这首乐曲的旋律。

(二)物质准备:

1、音乐《孤独的牧羊人》。

2、自制打击乐图谱、乐器标记图。

3、打击乐器若干(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完整的欣赏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一遍。

提问:

1、前两天我们一起听了一首曲子,谁还记得叫什么名字?《孤独的牧羊人》。

2、孤独的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羊群里有大羊有小羊,刚到山坡下,他的羊看到青草一下子都跑了,大羊跑,小羊追,牧羊人这下可着了急,为什么呢?他怕羊跑丢了,于是他拿着牧羊鞭连忙追过去,你们猜他追上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看图谱学习节奏儿歌,并分组通过肢体动作练习节奏型。

1、看图谱,读儿歌熟悉节奏型。

①、教师示范看图谱读节奏儿歌。

前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追 0 0 |

B段: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 起 | 小皮 鞭0 |

我 是 | 牧羊 人呀 |

挥起 小皮 | 鞭0 0 |

间奏:做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拿起鞭子的准备动作。

A段:(重复1遍)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小羊小羊 小羊小羊 | 快 快 追 0 |

大 羊 大 羊 | 向 前 奔 跑 |

追呀追呀 追 上 | 了 0 0 ||

②、看图谱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那你们可以帮他一起追他跑掉的羊吗。牧羊人说了,只有学会了这首儿歌,才可以啊。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儿歌用最快的时间学会。我们来试一试。

③、听音乐练习读节奏儿歌。

师:加上音乐来一次好不好?

2、分组练习用肢体动作打节奏。

①、一起确定4种角色的身体动作。

师:我来看一看图谱上有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皮鞭,现在我们要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羊,小羊,牧羊人和皮鞭,比如大羊可以用拍腿动作来表现,谁来说一说小羊用什么动作?牧羊人用什么动作?挥皮鞭用什么动作?好的我们一起说着儿歌试一试。

③、分组尝试边听音乐边打节奏。

师:好我们现在分成四组,大羊组,小羊组,牧羊人组和挥鞭组,到谁的时候谁做动作。

(三)、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并分组进行演奏

1、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师:终于追上了,牧羊人要庆祝一下,你们瞧他还带来了乐器呢,看看都有什么? (碰铃、圆舞板、铃鼓、沙锤、)

师:大羊,小羊,牧羊人和挥鞭分别应该用哪种乐器演奏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综合幼儿建议在图谱上贴上相应的乐器图片,并一起尝试。)

2、分组进行乐器演奏练习

①幼儿自由选择乐器。

②分组练习运用乐器看图谱练习演奏。

3、尝试看指挥分组演奏乐曲

教师跟随音乐指挥,幼儿看指挥集体演奏。

活动延伸:

师:牧羊人说今天他一点也不孤独因为有小朋友们为他演奏,他的大羊和小羊也为他跳舞呢,他还说演奏时再可加入一种乐器会更好听,你们猜猜是什么乐器,好的,下一次我就把它带来跟小朋友一起演奏好不好?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6

教学目标

1、能情绪愉快地用不同速度,不同音色表现歌曲中衬词部分,并能按不同角色的形象,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2、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协调与快乐。

教学准备

1、电视机、影碟机、电影《音乐之声》片断。

2、录音机、《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伴奏带。

3、《牧羊人》图谱一张

教学过程

(一)听《牧羊人》音乐,自由用各种动作跳进活动室。

(二)看录像,了解歌曲内容,引起学唱兴趣。

1、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有歌词的音乐一遍。你知道她在唱什么吗?不过有一句我们可以先来学一学,它是这首歌的衬词。

3、根据图示学唱衬词部分。

(三)欣赏歌曲,并初步学唱衬词。

(四)出示图片,教师教唱歌曲。引导幼儿在回答中理解歌词,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歌词,并学唱歌曲

1、图片上的人是谁?它在什么地方?

2、他在干什么?

3、又有谁来了?

(五)对不同角色的衬词部分进行处理。

1、引导幼儿用不同音色演唱衬词

(1)牧羊人在很高的地方唱歌,你觉得他的声音应该怎么样?

(2)老山羊年纪一大把,它唱起歌来会怎么样?

(3)小山羊最可爱了,它的声音我们也来学一学

2、以游戏形式,分角色演唱衬词部分。

(六)即兴打击乐演奏,充分感受乐曲旋律。

今天我们又唱又跳,又看录像又打击乐器,这首好听的歌曲就叫做《孤独的牧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