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彩头论语的词条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有哪些?如今的社会,给公司取名的方法有很多,一个好的名字不仅可以显得文雅大气,还可以体现出公司的文化底蕴,那么,寓意事业腾飞的字有哪些呢?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1

取名方法

可以利用五行来取名,五行取名不止运用于人名上,行业也有五行属性,建筑公司用五行取简单大气的公司名字这样能让公司迎来好的发展,讨一个吉利的彩头。建筑公司自然跟土是难分难解的,所以喜用五行属土字,可以如和疆、园字这类五行属土的字结合取出大气的建筑公司名字。

比较好的寓意的字有哪些

平:一生安稳,温和贤淑。

雍:性刚果断,智勇双全,成功隆昌。

宏:是指光大、博大、深远、宏伟。

比较旺事业的字取名

标海宏有限公司

财运度:90分 吉祥度:97分 文化内涵:94分

周易卦象分析:名字的卦象为大畜卦,卦象财运为务必端正行为,滋养德行。行为应大胆,果断,但需适可而止,注意休整,决不可冒险闯进。宜注意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有所畏而不行,否则必有危害。再取得成就之后,应适可而止,不可贪图眼前小利而走向反面。

瑞凡百佳有限公司

财运度:90分 吉祥度:97分 文化内涵:96分

周易卦象分析:名字的卦象为履卦,卦象财运为起初很不顺利,受到种种威胁,若能提高警惕,谨小慎微,脚踏实地,逐个地去克服困难,不改变自己的'决心,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办事有自知之明,务必量力而行,不可不顾实际,尤其不得逞强,急于求成。

富比神州有限公司

财运度:90分 吉祥度:98分 文化内涵:96分

周易卦象分析:名字的卦象为师卦,卦象财运为阻力很大,困难很多,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必与他人密切合作,谨小慎微,行为果断,切忌盲目妄动,适度即可,注意保全自己。机动灵活,严于律已。从容沉着对付一切,必能成功。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2

公司起名古诗词取名技巧

选取古诗词中响亮大气的名字

在古诗词中不乏一些响亮大气的公司名字,是非常适合用作公司起名的。响亮大气的名字读起来顺畅好听,朗朗上口,也能给人一种气势恢宏感觉,突出公司的气势,有助于公司名字的传播和推广,从而助运公司未来发展。

选取古诗词中寓意美好的名字

来源于古诗词中的公司名字中,寓意美好的公司名字是适合用来取公司名的,一来能够赋予公司名字一层好的寓意,寄托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祝愿,二来寓意美好的公司名字能够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帮助公司吸引更多消费者。

公司起名古诗词名字推荐

茂德

此公司名字来源于耿湋《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茂德为邦久,丰貂旧相尊。”,其中“茂”字指繁盛、茂盛,“德”多指品性、品德。提取“茂德”作为公司名字,听起来响亮大气,寓意公司繁荣昌盛,有德行和仁爱之心。

云梦泽

此公司名字来源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泽,在古时是一个地标性的词,读起来响亮大气,又内藏文雅之质。此名字有蒸蒸日上、事业腾飞的好寓意,适合用来给公司起名。

宝焰明

此公司名字来源于李商隐《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提取此诗取公司名字,意境唯美,又有恢宏之大气。“宝焰”指珠宝光华如火焰,搭配“明”字,意指生意红火、兴旺发达。

寓意事业腾飞的字3

盛源

盛源此名取自《论语·泰伯》中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盛”字便是提取于此,有兴旺、盛大的意思;“源”的本义是源头,用作公司名称,暗喻顾客源源不断,财源滚滚来。将二者搭配作为公司的名称,符合霸气又聚财的公司名称的查找。

冠宇

冠字指冠军、第一,宇字指天地宇宙。两相结合以作公司的名字,体现出公司的野心和目标,意指公司卓绝天下、无与伦比、声振寰宇,可谓是霸气十足,气势非凡,还给人以实力雄厚的印象,暗藏有蒸蒸日上、事业腾飞之义,符合聚财公司名字的查找。

凯聚

“凯”取自《破阵曲》中的“六军张凯声如雷”,代表的是胜利之声,用作公司的名字吉利又霸气;“聚”字则有着明显的聚财之义,同时表达了公司人才济济。所以,将“凯聚”作为公司的名称,霸气又聚财,同时此名发音响亮大气好听,有利于公司后续发展宣传。

聚嘉龙

此公司名字读起来声调有着平仄的变化,响亮又霸气,朗朗上口,十分好听。其中,聚有聚财的寓意,嘉字寓指公司受人称赞,龙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祥瑞的象征,用在公司名称中,不仅寓意吉利,还显得非常的霸气。可见,此名字符合霸气又聚财的公司名字查找。

鑫威隆

在这个名字中,“鑫”是由三个“金”字组成的,而且字形结构还是最为牢固三角形,入公司的名称有着很好的聚财之义;“威隆”二字均是霸气用字,象征着生意兴隆。将“鑫威隆”作为公司的名称,霸气十足,显得很有气势。

万利兴

万字指代万事如意、财富兴盛之意,利字则有大吉大利、名利双收、利润丰厚之意,兴字表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此三字的寓意蕴含着聚财之义,意指公司未来发展繁荣兴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其读音响亮大气,阳刚非常,是一霸气吉利的好名字。

五位圣贤的“建议”

五位圣贤的“建议”

近日,有幸拜读张克运老师发表在《中国教师报》的《教育需要安静,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一文,深以为然。

张老师主要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需要成绩

2、教育需要安静一点

一是学校教育自身总是希望有些彩头让大家都知道;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检查考核、不当干预;三是媒体和社会参与过度。

3、教育需要理想

4、教育需要守望

5、教育的问题:

一是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二是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三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四是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五是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文章中出现了五位圣贤的建议,这些建议启示我们基于纷繁的现实,穿过渐欲迷人眼的乱花,看到教育的本质,抵达教育的理想境地。

一、孔子:“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这句话往往被理解成孔子“中庸”思想的源头,实际上,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是没有“中庸”这一立场的。“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实际上是他老人家解决求学之人问题的方法论,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论语·子罕第九》中客观地还原了这一场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去其两端”,是作为教育人先放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求学问者的意见和看法为基础展开教育。不是先知先觉的给求学问者以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不断在两个方向上叩问他自己的内心,直到他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求学者自己内在精神世界逐渐丰富的过程。

二、亚里士多德:“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所谓的中庸,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讲的“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所谓可能,是充分尊重求学问者本身经由理性判断所做出的选择,这是他负责任的基础。所谓“适当”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对于每一个独特的人而言,都有一个适当的问题。因此,教育的要义便是引导求学问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当路径。

为什么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什么讲“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三、蒙田: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教育首先是自己的事情。常言讲:“学生准备好了,老师无处不在”。孔子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都是这个意思。为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活动,也一定是从内心改变开始的。适应外界反倒是根本目的的衍生物。

四、西塞罗: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教育是扎根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绝不是要培养适应现实的人,恰恰相反,是为了帮助求学问者摆脱现实的奴役。

教育需要安静,教师需要理想,孩子需要时间

你对教育的期待,是什么样的?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一、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二、教育需要安静一点

让教育安静一点是一个共识。但是,要真正做到安静是不容易的。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校教育自身总是希望有些彩头让大家都知道。

比如宣传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学霸,其实搞这些彩头很多是向着利益而去的,即便向着教育而去,也只是向着教育利益而去的附属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检查考核、不当干预。

政府办学,接受一些检查和考核是必要的,纳税人的钱可不能花得不明不白,花了没效果更不行,这就需要检查、督查和考核。但如果过度,就又走偏了路子。

三是媒体和社会参与过度。

全社会都来参与教育本身是好事情,但有些人却唯恐天下不乱,见风就是雨,以讹传讹,搞得教育杯弓蛇影甚至人人自危。

这就需要办学者有定力、有能力、有智慧去应对。

如何应对呢?坚守教育底线,遵循教育规律,知道应把学校带向何方,把学校的教育做成什么样子。如果人云亦云,那就麻烦了。

教育的安静,大多来自办学者鲜明的教育思想、不断的总结反思和忠贞不渝的热爱。

三、教育需要理想

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人们的理想中向着美好未来不断前行的。教育也一样。

多一些理想,就可以少一点儿斤斤计较;多一些理想,就可能减少抱怨和马虎了事。

其实,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和能力都差不到哪里去,可能差得多的就是教育的理想,尤其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的缺失,这是今天教育最大的问题所在。

所谓职业倦怠,职业愿景、工作积极性消怠,哪个不是因为缺失教育理想?

人一旦没了理想,就会短视、焦躁、功利;人没有了理想,就变得无生机、无力量、无所谓。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呢?从事教育,一定要有某种想象、某种期盼,把这种想象和期盼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持之以恒,坚定地走下去。

比如,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比如,教育终究是美好的,只是过程艰难而已;再比如,教育好孩子,就是一种人生修行……这都可以算是教育的理想。

有了理想,才能抵达真正的目的地。

四、教育需要守望

叶圣陶说,教育像农业一样。

这句话描述出教育的整个生态。农业是怎样的呢?辛勤耕作,播撒种子,细心呵护,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然后静静守望,丰收自来。

育人跟种庄稼何其相似!只要我们辛勤工作,细心呵护,按照教育规律来,可能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了。

你着急也好,生气也罢,孩子的成长总是以他自己的姿态缓慢而坚实地进行着,没有人可以阻挡。

教育有了守望,教育的存在才更有意义,生活的价值便更真切,我们心灵的诗意和远方才会如约而至。

如今教育的问题出现在哪里?

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

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01.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灵魂出了问题。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

02.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人生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当年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看望我。

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爱吃饭,瘦小,黄毛丫头,怎么办啊老师?”

我说:“你这孩子多少岁?”

“10岁。”

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也不行,吃饭也不行,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怎么得了?”

我说:“你形象不错,自己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不要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 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结束以后,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通知书来了,她带着一个亭亭玉立、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来,说:“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看你当年是不是很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还高,比你还漂亮,这次还考了一个好大学。”

她说:“当时我真的着急,现在还是觉得很自豪的。”

我从这个例子当中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0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有无限可能性。

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今后是擦皮鞋的或者将来没有出息,哪有这样的教育呢?

04.教育必须基于3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这就是哲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哲学家是怎么看待教育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

我个人认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我们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现在我们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们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这样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第二个,“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他现在又必须要分数,所以他又必须要勤奋学习。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当,“适当”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

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别人学得多一些,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 一定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05.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我们的教育还是应该回到像孔子说的,孟子说的,包括蒙田说的,“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你看我们现在做教育都是为了适应外界,很多同学因为要去适应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我们学校教的主流价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须要丰富内心。

简单地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知否:马球场上飞扬跋扈的余嫣红,为什么是一个最愚蠢的女人呢?

作为女人的小编暗自庆幸自己生长在现代,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一份业和收入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也不需要靠仰人鼻息来生存。庆幸的同时也不时地感叹古代的女子想要好好地活着实在是太难了,想想一个在父母身边金尊玉贵般养大的女孩,出嫁时得带走娘家一大笔财产,这些东西从平时的吃穿使用,一直到自己寿终正寝的寿衣都一应俱全,可以说有生之年不用花费夫家的一分一毫。

就是这样,她们在婆家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因为她们还得时刻应对婆婆的考验,大小姑子的刁难和夫家三姑六婆各路长辈的轮番轰炸,稍有差池并会被安上一个善妒和不贤不孝的罪名,被罚站规矩那更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因此这些大家闺秀们大多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有些事更是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一个人活的例外,那就是余嫣红。

余嫣红,她的父亲乃是当朝余老太师的长子,母亲是这位余家大老爷续娶的填房。余嫣红仗着父母对自己的宠爱,把性子绵软,脾气温和的嫡出长姐丝毫不放在眼里,处处欺负自己的姐姐。余嫣红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永昌伯爵府吴大娘子举办的马球赛上。相比起文静的姐姐余嫣然,活泼好动的余嫣红马球打的自然好一些。第一局余嫣红获胜,赢得的彩头是一只成色上好的白玉混元镯。

她拿着这件战利品,以胜利者的姿态高高举起,向众人炫耀了一番。第二局的彩头是一支九转累丝金簪。这支簪子不仅金子质量上乘,而且做工精致,余嫣红一见便喜欢,想要得到手。可巧的是,这支簪子乃是余家已故范大娘子也就是余嫣然的母亲失落多年的遗物,思念亡母心切的余嫣然当然很想让这只簪子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留作纪念,以告慰其亡母的在天之灵。

按我们常人之想,鉴于这只簪子对于姐姐的珍贵意义,作为家里的两个嫡亲姐妹,做妹妹的应该和自己的姐姐联手一致对外,把这只簪子赢回来,然后送给姐姐才是。然而我们看到的画风却离谱的让人大跌眼镜:她一听到姐姐也想要这只簪子,就更加坚定了想要夺到手的决心,并讥讽马球打的差,上场也是丢他们余家的脸,也全然不顾姐姐的苦苦哀求,一口拒绝。

还嘲笑姐姐是不是缺首饰,然后摘下手上刚赢来的那只镯子就扔向了姐姐。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余嫣红用的动作是扔而不是双手送上,那高傲的姿态无异于在施舍一个食不果腹的乞丐。看她的架势假使她赢得了这支簪子,即使毁了它也不会送给自己的姐姐。庆幸的是,最后盛明兰帮嫣然赢得了这一局,使得这个支簪子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马球场上短短的一幕就是我们轻易看清楚了于英红的为人:任性,自私,跋扈。仗着生母对自己的宠爱,肆意欺凌和作践自己的姐姐,也就是这场马球赛开始了余嫣红的作死之旅。

第二则 意不在言(百丈野狐)文章

文/俨然若思

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蘖便问:“古人错祇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箇甚么。”师云:“近前来与伊道。”黄蘖遂近前,与师一掌。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无门曰: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著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

颂曰:

不落、不昧,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在中国的子书中,我最喜欢读庄子。为何如此呢?答曰:以《庄子》的妙喻最能吸引人故。言能持理,而妙处又不为言语所能局限。难怪苏轼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恰恰中国的禅书中的公案,特别能具备这种精神。其人其事,“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

如上百丈野狐这个公案,古今说者不知凡几,用禅宗的术语,那真是“钻龟打瓦”。大家猜出来猜去,诚可谓如千手观音通身是手眼。有人问我:“像这样的故事,是真实出现过的,还是古德引逗初机,苦心结撰出来的呢?”这么问的人,好比手拿钞票买东西,眼光死钉着钞票或货品。有钞票才买东西,这是常识。买了东西却死死盯着钞票,抑又死盯着货品。攥固然不可,盯恐亦未见高明。钞票只是载体而已,你不交出去,又怎么拿?一切文字何尝不是?问要问的相应,问的如不相应则答案总是支离可笑的。庄子《寓言》说的好,“言无言,终身言,未尝不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言满天下无口过,甚难!洞山和尚曾经拈出三种渗漏。这三种情况其实就是关于接人(禅师与人沟通交流)的宗旨。语渗漏便是在接与受之间,一定不能过与不及。禅的智慧,就在谈话中抛掷。临济向有探竿、影草的说法。我曾对人说,只有智慧的生命才会绽出思想的火花。而眼光投到中国朝代中,独有晋人的生命特别纯粹,如彼之清谈,那就是一门艺术,等闲不能遘此!章太炎著《五朝学》想替晋人翻案,意固可嘉,奈何后人也还是承虚接响的批评晋人的清谈亡国。如此,真可谓辜负此翁!

下面分疏一下这则公案。“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百丈怀海在集众参说的时候,有个老人每次都随众僧来听开示。这没什么奇怪,奇怪的在后面,参请后以前照例是退去。忽然有某天他不退,单独留了下来。留下来作什么呢?

“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百丈这一问问的好,有权有实,有宾有主,如同《庄子》中任公子为大钩巨缁来钓吞天噬地的神物。我面前站立的又是谁呢?是谁?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谁?”达摩说:“不识。”对的!为什么要识?《论语》都知道个“君子不器。”这老人却不识好歹,马上答应一声,说:“诺!”我常说,人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定义的。如果不下定义,谁能测量你!“某甲非人”(我不是人),如果依古代的禅师,应该下一转语—担枷过状(戴着枷,自己递状子给主审)。不用说了,这老人本来就是这样的漆桶不快。底下更不用说了,真是越抹越黑。让人听着心揪得很!

“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唉,就算推到那么远的时候,住山又有什么用!禅宗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为什么不住,看看此老,就知道“住也如何住,去也如何去”了!“因学人问:‘大修行底(即“的”)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真该!说什么五百生,永无出期也不过份!问的人问他,大修行的人还落不落因果中。如果是我便说:“从何得此消息来!”保管让这个问的人,退避三舍。即或不如此,落第二峰头,说义路禅的话,也应该说:大修行人落不落且置,如汝意者,你所问处能落“因果”否?!却说个:“不落因果。”这话又可笑又可愍!恐怕这野狐身的老人命不好,以前从来没读过龙树的《大智度论》中长爪梵志问佛的事。“‘瞿昙!我一切法不受。’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毒汝受不?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好觉,便著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渐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处负门中: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见我受”?此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贡高而生骄慢?”(《大智度论*卷一*缘起论》)若这老人能知道佛示范的这则问答,更不知作何感想了。

“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这老人做人做的糊涂,改为旁生后,更加糊涂!说什么“贵脱野狐”。被百丈和尚骗的晕头转向,又坠坑落堑去了。“不落”堕野狐,“不昧”脱野狐。一出一入,相差几何?《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中有一段妙文。“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色相无在无不在原是因缘法,而一切因缘法,在瑜伽行派的三性中是依他起性。观其如幻,生无性本来如是!老人不悟及此,却在因果的落、昧,身相是人、畜上纠缠不清。“言下大悟。”于这自救不了的话,未免悟的太快,诚所谓“徐六担板,只见一边”了。

“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原来“野狐”(见地不正者)是亡僧,亡僧(失慧命者)作“野狐”。

“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真是骗死人(赚煞人)的勾当!为什么说骗,“任从沧海变,终不与君通。”

“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蘖便问:‘古人错祇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箇甚么。’”断际不愧是临济义玄的老师,这一拶拶的真好,让这老和尚奔走呼号不已!错答一句话就堕五百生野狐身。那每一转都答对,应该作什么?想起沩山和尚一则示众的话来,“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书五字云“沩山僧灵佑”。此时唤作伪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云沩山僧。唤作什么即得?”爱怎么叫怎么叫,一笑!辛稼轩有词道:“一以我为牛,一以吾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牛、马呼典出《庄子》)稼轩句,虽不涉及玄理,却颇可为此句作注脚。

“师云:‘近前来与伊道。’”说什么?“若有一法出过涅槃 ,我亦说为如梦如幻。”无你下嘴处!好个断际——“黄蘖遂近前,与师一掌。”居然打了老师一掌。这行为是怪诞的。但从实际上说,这真是了不起的人物,非此父不生此子!难怪他门下会出义玄这样的人物!“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多少人看到这里不禁要发呆,这老师有精神病吧?说这话的真好笑。他这老师真真正正是个懂行的人,拍手笑是赞叹他的弟子懂得个中奥秘,他说强中更有强中手(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便是此义了。有此弟子,此宗方可不至于“在瞎驴边灭却”。

无门慧开说:“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著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我应之曰:具眼与否,任人评量。风流自许,固若是也!

下面的颂说:“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慧开古德不谬与我同参!“不落”也好,“不昧”也罢,都如同赌博时两方各得彩头,不分高下。眼著于“不昧”(能脱狐身)、“不落”(即堕野狐),那才真是千错万错。

无门的颂语拈提的不失正眼。但我想用《宝镜三昧歌》再总结一下: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差落顾儜。

背触皆非,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