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让飞机飞上蓝天教学反思

2023-02-04

本文目录一览: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我们教师冰封已久的千万朵创造的梨花。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久已干渴的心田。新课程倡导课堂应该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在这堂课上,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发明很有创意,他们的发言充满激情。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几何时变了?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投入,如此扎实,如此聪慧?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在这堂课上,我一改以前的教学方式开设了一个“新产品发布会”,这是学生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在这堂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孩子希望我们“变”,课堂也需要我们“变”,变一变,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份惊喜;变一变,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上了16课《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教学开始,我借助生动的画面,将飞机、轮船和水上飞机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在他们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归纳出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

教学中,我又紧紧抓住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启发学生畅想水上飞机其它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将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的名字、用途写成一段话。

学生围绕目标先自主学习,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一个比一个精彩,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我叫海上清洁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我叫海上多功能机,既能在海面上巡逻,还能清除垃圾,还能救援遇难的船只。”有的说:“我叫海上巡逻机,能在海面上巡逻,一发现敌情就立即报警,不让敌人来侵略我国的领域。”还有的说:“我叫海上方向机,能给迷路的船只指明方向。”

学生通过畅想水上飞机其他的用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不少学生入境悟情,读出了小海鸥吃了一惊的语气,表现出水上飞机骄傲自豪的神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语文有着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多解性,而想象是创新的只旁,最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3

《水上飞机》课文主要内容是大海上有一只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于是两者之间展开了对话,从对话中小海鸥知道了这时一架水上飞机,并且知道了水上飞机的本领很大,心里顿觉很佩服。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为此,采用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在小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以读代讲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学生朗读到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时,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水上飞机的特点为它们起名字,并紧扣省略号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你心目中想设计的水上飞机是怎样的,具有哪些本领。学生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达的欲望马上展现出来,他们个个争着发言,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比一个精彩。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清理海上的垃圾,还能将这些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将海水净化为淡水,供人类使用。”有的说:“我创造的海上飞机能自动检测到海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并进行清理,我叫它海上防爆机。”……确实,孩子们的能力超出了老师的想象,他们确实很棒。

再有,本文主要是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写的,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话的写法,关注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让自己也逐步掌握这些对话的写法,并正确运用标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4

刚刚教完《水上飞机》一课,原以为这类科学小品文学生会感觉无味。但上完以后,却发现孩子们对这类课文很感兴趣,整堂课都充满好奇、探索之情。当然,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到了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透过小海鸥和水上飞机的对话来叙述的。小海鸥的吃惊和对水上飞机的佩服,正是代表了孩子们对水上飞机这一最新科研成果的好奇、向往。在课堂上,我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如“他飞过去想问个究竟。”他会问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你是谁?你旁边的翅膀是做什么的?你有翅膀怎样不在天上飞而在水上呢?……学生的兴致个性高。

二、尊重学生感受,畅谈想象中的水上飞机

当学生了解到文中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特殊本领时,让学生想象你心目中想设计的水上飞机是怎样的,具有哪些本领。学生顿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表达的欲望立刻展现出来,他们个个争着发言,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比一个精彩。

语文《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5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海鸥看到和听到的,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外形及特点;通过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形象地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没有艰涩的术语,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了两点进行教学:第一,体会小海鸥的情绪变化及水上飞机的自豪感,并进行朗读表演,感受海上救护机的特殊本领;第二,了解其他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并抓住省略号这一处留白,让学生讨论说说还会有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课文1—6自然段,通过小海鸥初见海上救护机并与其谈话的过程,把小海鸥从新奇、吃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描摹得生动有趣,活脱脱一个可爱好学的小朋友形象。也确实是如此,水上飞机的这种表现,正代表了孩子们对这一最新科技成果的好奇和向往。水上飞机的回答,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水上飞机的探究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孩子逐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对话中的语气变化,同时又抓住小海鸥的想法及对于“掉”与“降落”的比较,深刻体会到水上飞机特殊的外形和功用。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只是较简单的讲解了“掉”与“降落”,却未能深层次的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水上飞机所特有的本领。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能够加以强化处理,学生理解的将会更到位。最后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感同身受,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是文中人物,入情入境,朗读起来自然是有滋有味,演得栩栩如生。

第七自然段,写海上救护机介绍其它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引领学生来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其他水上飞机的作用并给他们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处理本段的教学任务。结尾的省略号部分,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他们说说还想设计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因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思维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比如说有的孩子说道“我叫海上清洁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我叫海上勘探机,可以勘测到海底所蕴藏的珍贵的海洋资源”还有的说:“我叫海上巡逻机,能在海面上巡逻,一发现敌情就立即报警,不让敌人来侵略我国的领域”孩子是富有奇思妙想的,给孩子一个展现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然而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过多的指导孩子朗读的能力,以至于时间分配上不尽合理,尤其体现在对第7段的讲解上,因为时间的局限,对这部分的朗读投入时间寥寥无几,影响了孩子对于水上飞机强大本领和作用的理解。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水上飞机》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大海上有一只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于是两者之间展开了对话,从对话中小海鸥知道了这时一架水上飞机,并且知道了水上飞机的本领很大,心里顿觉很佩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水上飞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1

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海鸥看到和听到的,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外形及特点;通过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形象地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没有艰涩的术语,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了两点进行教学:第一,体会小海鸥的情绪变化及水上飞机的自豪感,并进行朗读表演,感受海上救护机的特殊本领;第二,了解其他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并抓住省略号这一处留白,让学生讨论说说还会有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课文1―6自然段,通过小海鸥初见海上救护机并与其谈话的过程,把小海鸥从新奇、吃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描摹得生动有趣,活脱脱一个可爱好学的小朋友形象。也确实是如此,水上飞机的这种表现,正代表了孩子们对这一最新科技成果的好奇和向往。水上飞机的回答,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水上飞机的探究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整体感知1―6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小海鸥的情感变化,并圈圈能表示这种变化的词语,让他们对这一段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学生一下就能找出有关词语:奇怪――吃了一惊――佩服。然后让他们谈谈小海鸥情感变化的原因,这里又抓住小海鸥的想法及对于“掉”与“降落”的比较,深刻体会到水上飞机特殊的外形和功用。最后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感同身受,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是文中人物,入情入境,朗读起来自然是有滋有味,演得栩栩如生。

但是,对于这句话的教学还有一点小小的遗憾:“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了?”小海鸥吃了一惊。在理解时,学生补充了小海鸥吃惊的两个问题,而且朗读语气也是很到位,只是忘了要强调第一个问号,课件上没有把它强化处理,因此,在做习题补充标点时,有相当多的同学都没有加对。这又是一个关于细节的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要步步为营啊。

第七自然段,写海上救护机介绍其它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住对文中段落重点词、句的感悟,引领学生来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在第七自然段的省略号部分,我让学生说说还想设计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因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思维的火花也不断闪现……

孩子是富有奇思妙想的,给孩子一个展现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2

《水上飞机》是一篇科普童话。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海鸥和水上飞机当做人来写,通过小海鸥的所见、所闻,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外形、主要种类及各自的用途,激发儿童热爱科学、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学生很喜欢朗读。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和品位,感受水上飞机的神奇本领及作用之大。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两个问题——“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的”“水上飞机有哪些用途”来理解课文。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很容易就会找出来。在学生展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时,我让他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展示:可以是读文中相关的句子,可以是把课文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可以用问答的形式和下面的'同学产生互动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还可以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如:水上战斗机,水上运输机,水上灭火机),然后让学生戴着四种不同的水上飞机头饰上台介绍自己。多种理解文本的方法使得学生完全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展示的同学在介绍水上飞机的作用时滔滔不绝,在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这就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水上飞机的样子及其对人类的贡献。

如果教学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的话,孩子们的思维就只能局限在课文的文字中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第七自然段的省略号部分,我抓住文本的这一处留白,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水上飞机还有哪些兄弟?他们还会有什么本领?刚提问完,学生那一双双闪亮的小眼睛立刻告诉我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感兴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展开大胆想象,讲出了好些新功能的水上飞机:有的说水上运输机能为在海上航行的轮船输送物资,有的说水上导航机能引导在大海上遇到大风浪的船只躲入最近的安全港湾;有的说水上清洁机能清理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水上勘探机能探测、开采海底矿产资源;有的说水上巡逻机能侦察敌情;有的说水上探宝机能寻找海底宝藏……至此,学生思维跳出了课文的束缚,得到了迁移和发散,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现象的力量,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为了激发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给孩子一个学习、研究、展现的空间,我布置了课后制作手抄报的环节,让学生回去后通过查找资料,围绕一种水上飞机,剪贴一些这种飞机的图片,写一写这种飞机的资料,设计一份独特、新颖的手抄报。做好之后,我让孩子们先在组内进行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然后选出不同类型的优秀手抄报在课堂上展示,并把特别好的挑选出来粘贴在后面的黑板报上让大家欣赏。这样,学生由课外进入课内,又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对文本的解读得到了升华。

上完这堂课,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这堂课还有些不足之处,上得还是有些薄了。如果在课前我先找一些水上飞机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课外教学完之后再找一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阅读、理解,那么,学生的认识也会更深刻一些,这篇课文也会上得更加圆满了。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上了16课《水上飞机》,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教学开始,我借助生动的画面,将飞机、轮船和水上飞机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发现。在他们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归纳出水上飞机的外形特点。

教学中,我又紧紧抓住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启发学生畅想水上飞机其它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果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将自己设计的水上飞机的名字、用途写成一段话。

学生围绕目标先自主学习,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述说自己未来想创造的飞机,一个比一个精彩,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我叫海上清洁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我叫海上多功能机,既能在海面上巡逻,还能清除垃圾,还能救援遇难的船只。”有的说:“我叫海上巡逻机,能在海面上巡逻,一发现敌情就立即报警,不让敌人来侵略我国的领域。”还有的说:“我叫海上方向机,能给迷路的船只指明方向。”

学生通过畅想水上飞机其他的用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不少学生入境悟情,读出了小海鸥吃了一惊的语气,表现出水上飞机骄傲自豪的神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语文有着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多解性,而想象是创新的只旁,最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篇4

《水上飞机》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情节搞笑,语言生动活泼。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2至6自然段,小海鸥透过与水上飞机交谈,了解了水上飞机的主要用途。这也是课文的重点之处,在这一重点部分的处理中我采用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围绕“水上飞机的特殊用途是什么?“掉”、“降落”有什么不同?水上飞机为什么说自己是降落在海面上的,而不是掉在海里的?”等问题,先放手让学生自学,再动笔划一划,之后小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紧扣住对文中段落重点字、词、句的感悟,引领学生来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用途,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潜力和表达潜力。透过小组合作学习,知识上得到了互补、借鉴。

二、拓展想象

课文第七自然段向我们介绍的是其中的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一个省略号,告诉我们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学生也发现了。在这段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水上飞机还有哪些特殊的本领?文中用什么句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如果让你长大了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能把你们的想法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介绍吗?”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从书本中得到了答案,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得整个课堂掀起了高潮,孩子们兴趣盎然,个个七嘴八舌,开动着脑筋,思维的火花砰然激起,他们说:“我想发明一中水上清理机,它能及时清理海面上的垃圾。”我想发明一种海上旅游机,它不仅仅能在海面上航行,还能潜入海底,为了更好地让人们观察海底生物,不惊动海洋生物,它还能够隐形。”我想发明水上寒冰机,这样能够随时使海面结冰,为人们带给海上溜冰场。”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叹,学生的想象真是天马行空。他们的想法不必须能实现,但是爱动脑筋、爱思考的种子已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海鸥看到和听到的,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外形及特点;通过小海鸥与水上飞机的对话,形象地写出了水上飞机的广泛用途,向学生展现了科技新成果。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没有艰涩的术语,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加强语言训练,增强朗读感悟、.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了两点进行教学:第一,体会小海鸥的情绪变化及水上飞机的自豪感,并进行朗读表演,感受海上救护机的特殊本领;第二,了解其他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并抓住省略号这一处留白,让学生讨论说说还会有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课文1—6自然段,通过小海鸥初见海上救护机并与其谈话的过程,把小海鸥从新奇、吃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描摹得生动有趣,活脱脱一个可爱好学的小朋友形象。也确实是如此,水上飞机的这种表现,正代表了孩子们对这一最新科技成果的好奇和向往。水上飞机的回答,又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水上飞机的探究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孩子逐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对话中的语气变化,同时又抓住小海鸥的想法及对于“掉”与“降落”的`比较,深刻体会到水上飞机特殊的外形和功用。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只是较简单的讲解了“掉”与“降落”,却未能深层次的引导孩子理解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水上飞机所特有的本领。如果在这部分教学中,能够加以强化处理,学生理解的将会更到位。最后进行朗读表演。这样,学生感同身受,很自然地把自己当作是文中人物,入情入境,朗读起来自然是有滋有味,演得栩栩如生。

第七自然段,写海上救护机介绍其它水上飞机的种类和主要用途。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引领学生来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及其相关的主要用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其他水上飞机的作用并给他们起名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处理本段的教学任务。结尾的省略号部分,我启发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让他们说说还想设计哪些种类的水上飞机?因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思维的火花也不断闪现……比如说有的孩子说道“我叫海上清洁机,能清除海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我叫海上勘探机,可以勘测到海底所蕴藏的珍贵的海洋资源”还有的说:“我叫海上巡逻机,能在海面上巡逻,一发现敌情就立即报警,不让敌人来侵略我国的领域”孩子是富有奇思妙想的,给孩子一个展现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

100分跪求语文教学论文一篇

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读”起来

——《水上飞机》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①历次颁布的小语教学大纲也多次提到“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就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②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

然而,经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而且存在着年级越高越不爱读书的情况。本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的“读书”,为何不受孩子们的欢迎,甚至让他们谈“书”色变了?

一、分析现状:孩子不“悦读”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但是广大学生面对课外阅读不是笑逐颜开,积极欢迎,而是愁眉苦脸,消极应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

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做对那无数的练习题,那就算是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缺乏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考试猛于虎”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双休日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培训班在等着他们。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试问他们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吗?

3、缺乏读物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的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消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4、缺乏阅读的检测与评价。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让孩子真正“悦读”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双管齐下----消除主客障碍,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要想让孩子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从内心里真正爱上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具备内外两方面的的条件。

所谓内部条件,就是指学生自身在主观思想上要了解课外阅读对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和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所谓外部条件,就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只有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得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外部条件又分成两种:一种教师自身要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第二种是指孩子的家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进行课外阅读。父母要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限制甚至于反对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他们的理由是:影响功课和考试。他们认为孩子的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而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之大的今天,作为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对于家长们的担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误解,教师可采取多种手段与之沟通和引导:

1、如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或者是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其进交流,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列举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无不是从童年大量的阅读引起阅读的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大作用,消除家长将“阅读”和“考试”相互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孩子一个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他们一生的发展;

2、如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合理安排----保障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一天中,听完课,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对他们来说,比起白纸黑字的书本来,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娱乐活动更显得要轻松,不费脑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阅读时间。

有这样一则案例,让我很受感动: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盖特威区中学,早在1978年全校就确定了持续阅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为25分钟。一到这个时间,整个学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拿起什么来读一读。而现在,每到周一和周五的上午10点半钟,在整个校区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书页翻动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不情愿的翻书声。受此启发,我也在班级内部进行了尝试:将每天中午原定的提优补差的30分钟时间,改为“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必须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刚开始时我是采取强制手段,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惊喜地发现,这些检查渐渐的都不需要了,甚至有好多学生纷纷提前来到学校进行课外阅读,他们说: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2、压缩课内阅读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介绍说过:自己一般只花一学期的二分之一的时间就教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啊,其实,课内我们所教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就是为了运用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啊。学习魏老师的方法,我仔细地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这样不仅课堂的效率提高了,而且节约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我将每周五的语文课开辟出来,改为“阅读指导、交流课”,专门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让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倍增。

3、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养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

如今,我班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由原先提到读书就唉声叹气,到现在看到书籍就眉飞色舞,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只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将他们从课内阅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们都会从内心爱上阅读的。

(三)放飞自由----营造宽松氛围,追求开放的阅读方式。

1、阅读材料,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2、阅读过程,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1)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2)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阅读交流,允许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体验了?这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因为阅读总会产生种种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而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严重影响孩子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这种阅读的差异性正说明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了,包含了他们真正的情感和思考。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再读了同一本书之后,有的孩子喜欢低头沉思,有的孩子喜欢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有的孩子喜欢模仿书中人物比比划划……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多元评价----丰富评价手段,促进持续阅读热情。

1、开辟各种阵地,提供展示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④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在实践中,我就开辟了各种阵地,让学生得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进行专题性读书辩论会,让学生对于同一本书读后产生的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辩驳,在争论中得到进步;开展课本剧的排演活动,让他们将书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表演诠释自己独特的理解等。丰富的展示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投入,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多种奖励手段,肯定阅读成绩。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地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⑤在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强化学生成功的欢乐,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1)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如“阅读之星”、“小高尔基”、“读书大王”等等;(2)给予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在国旗下讲话,做班级的图书管理员,额外增加借书的次数和数量等;(3)奖给一些物质性的小东西,如一本有趣的书,一支钢笔,一本漂亮的本子等。这些方法其实就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手段,它们代表了教师对这些爱好读书的孩子们的肯定和赞扬,会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种良性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向这些榜样学习。

3、多方合作,激发阅读热情。在对学生阅读实施评价时,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的作用,也要关注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更要关注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增加评价的交互性,使其成为在教师组织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评价活动。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加全面、科学、客观,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持续阅读激情。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着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